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初中教育初二学习初二物理初二物理上册复习提纲

初二物理

当前:首页 >> 初二物理上册复习提纲

初二物理上册复习提纲

日期:10-31 19:52:31 | 初二物理 | 浏览次数: 490 次 | 收藏

标签:初二物理,http://www.gaofen123.com 初二物理上册复习提纲,

  本文为初二物理上册复习提纲,供广大即将面临考试的初二学生作参考。

  第一章 声现象 1、声音的产生

  ①声源(发声体):正在振动的物体。

  ②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③振动的物体一定能发声,有些听不见是振动频率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

  ④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Hz——20000Hz。

  2、声音的传播

  ①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

  ②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物质都能传声,都可以成为介质。

  ③声音必须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④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⑤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液体次之,气体中最慢。

  ⑥同一种介质中,由于温度不同,其声音的传播速度也不相同。 ⑦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3、回声和骨传导

  ①人耳听声原理:声波引起鼓膜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和大脑。

  ②回声:向远处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后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③人耳能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是0.1秒,距离是17米。

  ④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

  ⑤要明白双耳效应和回声定位原理。

  4、音调

  ①音调:表示声音高低的物理量,由发声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

  ②频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赫兹Hz)

  ③乐音:有规则振动的物体产生的声音。

  ④发声体振动的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振动慢,频率小,音调低。

  ⑤人发声频率范围大约是:85Hz——1100Hz。

  ⑥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次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

  5、响度和音色

  ①响度:声音的强弱即声音的响亮程度。

  ②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③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大,即响度越大。

  ④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⑤音色:由发声体本身特征决定.

  6、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以及声音的利用

  ①物理学角度噪声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②环保角度噪声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③用分贝(符号dB)来描述噪声的强弱,分贝越大,响度越大,危害越大。

  ④保护听力≤90dB;保证工作学习≤70dB;保证休息睡眠≤50dB。

  ⑤减弱噪声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⑥声音的利用:声音本身具有能量,听声音能辨别信息。

  第二章 光现象

  1、光源和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①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分类: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

  ②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③光线: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④光在不同均匀透明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⑤光在不均匀透明介质中传播的路径是曲的。

  ⑥光可在真空中传播,且速度最大为c=3×108m/s(3×105

  km/s).

  ⑦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应用: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

  ⑧小孔成像:要求孔足够小,成倒立实像;像与孔的形状无关,像的大小与孔的远近有关;像的清晰度与孔的大小有关,孔越大像越模糊。

  2、光的反射

  ①光的反射定律: a.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三线共面)

  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法在中间)

  c.反射角等于入射角(∠r=∠i)

  ②光路的可逆性:任何光路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③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光滑的表面上,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

  ④漫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粗糙的表面上,反射后的光线是向各个方向.

  ⑤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是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3、平面镜成像

  ①成像原理:根据光的反射定律。(说明平面镜只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②虚象原理: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发光点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交于一点,这个交点就是发光点的虚象。

  ③平面镜成像特点:a.像和物大小相等;

  b.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对称)

  c.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d.像是(等大正立)虚象

  ④凸面镜具有发散作用,凹面镜具有会聚作用,它们都能成像。

  4、光的折射

  ①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

  ②光的折射规律: a.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三线共面)

  b.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法在中间)

  c.光速大的介质对应的角较大

  5、光的色散

  ①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说明太阳光是由各种色光组成。

  ②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

  ③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④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物体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6、红外线的热辐射作用强,紫外线的杀菌消毒作用强且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1、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③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CC′,简称主轴

  ④光心:主光轴上通过其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的点,用O表示。

  ⑤实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的点,用F表示焦点。

  ⑥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用f表示焦距。

  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简单应用

  ①u>2f 物体在2倍焦距外,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f

  ②f2f(投影仪)

  ③u

  ④u=2f 物体在2倍焦距上,像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

  ⑤u=f 物体在1倍焦距上,不成像,折射光线平行射出。

  ⑥三条特殊光线: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b、过焦点的光经过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c、过光心的光经过透镜折射后方向不变;

  3、眼睛和眼镜

  ①眼睛的结构和看物体的自动调节功能

  a.眼球是全自动照相机;

  b.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与凸透镜

  c.眼睛通过睫状体改变晶状体形状

  ②近视眼及其矫正:折光能力强,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③远视眼及其矫正:折光能力弱,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4、显微镜

  ①结构:目镜、物镜、载物台,反光镜;

  ②作用:放大非常小的物体

  ③物镜功能:相当于投影仪(f

  ④目镜功能:相当于普通放大镜

  ⑤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5、望远镜

  ①结构:目镜、物镜;

  ②作用:观测远处的物体

  ③物镜功能:使远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像(照相机);

  ④目镜功能:相当于普通放大镜

  ⑤物体对眼睛所成的视角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大小和物体到眼睛距离有关。

  第四章 物态变化

  1、温度和摄氏温度

  ①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②摄氏温度的规定:1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摄氏度(0℃);沸水温度为100摄氏度(100℃), 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1等份代表1℃。

  ③摄氏温度写法和读法:精确值+估计值+单位 98℃ -25℃ 3.6℃ -2.3℃

  -3.6℃读作:负三点六摄氏度 或 零下三点六摄氏度

  2、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

  ①相同点:外部结构相同,工作原理相同(液体的热胀冷缩)

  ②不同点: 量程不同、分度值不同、内部结构不同、用途不同、使用方法不同

  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实验室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

  ①估计被测量液体温度,选择适当量程和分度值的温度计

  ②将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③稍侯等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并且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中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凹液面)相平

  ⑤记录数值:精确值+估计值+单位 ( 28.8℃ 35.4℃ )

  4、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②晶体熔化的条件:a.晶体的温度达到熔点;

  b.晶体要继续吸收热量;

  ③晶体凝固的条件:a.晶体的温度达到凝固点;

  b.晶体要继续放出热量;

  ④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⑤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晶体的温度达到熔点时必须继续吸热才能熔化,且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晶体全部熔化后温度才能继续上升;液态晶体的温度达到凝固点时必须继续放热才能凝固,且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液态晶体全部凝固后温度才能继续下降。

[1] [2]  下一页

TAG:初二物理  

相关分类

初二物理 更新

初二物理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