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诚者,信也,为儒家倡导的“五常”美德之一。西汉大将军李广在一次狩猎中,误以石头为虎,一箭射去,箭头插入石中,待看清再射时,就射不进去了。后人因此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张飞的各种美德中,诚特别突出,是我国古代“诚”的楷模。
说明 张飞的诚能贯穿金石。近人刘咸?允椤?
三、武侯祠
武侯祠(此专指祭祀诸葛亮之祠),最早史料见于杜甫上元元年(760)踏访武侯祠时所作《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时,武侯祠内已古柏森森,由此上推其始建年代约在南北朝,上限晚于齐高帝(479-483在位)下令修复汉昭烈庙时。诸葛亮一生功绩建树得力于刘备的三顾茅庐;蜀汉帝业在很大程度上又得力于诸葛亮的智慧和忠心耿耿。把他们的祠庙放在相邻的位置,正表达了蜀人对他们这种君臣关系的理解和赞许。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昭烈殿后)
注释 伊吕即伊尹、吕尚。伊尹,商初名相,助汤灭夏;吕尚,即姜子牙,辅佐武王灭商。《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在隆中时常自比管仲、乐毅,这里将其比为伊、吕,更提高了一等。萧曹即萧何、曹参,西汉初年的著名大臣,有治国之才。
说明 诸葛亮的功勋、才干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他部署军政事物胸有成算,使萧何、曹参逊色。此联摘自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之四。今人冯灌父书。
武侯祠 (过厅)
注释 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为忠武侯,后人尊称为武侯。
说明 今人郭沫若书。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过厅)
注释 三顾:建安十二年(207),刘备曾三次专程去湖北襄阳隆中,登门求见诸葛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出师表》说先主“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说明 刘备为向诸葛亮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不辞劳烦,三顾茅庐;二人见面对话后结下的情谊,古今传为美谈。上联集杜甫诗句,下联董必武撰。今人董必武书。
志见出师表
好为梁父吟 (过厅)
注释 出师表:诸葛亮于公元227年率军北伐时给皇帝刘禅的奏章。梁父吟:一种古乐府曲调,属葬歌类。今所传古辞,写齐相晏婴以二桃杀三士。传为诸葛亮所作。
说明 诸葛亮的志向、抱负,体现于《出师表》中。隐居隆中时他就喜好吟诵《梁父吟》。《乐府诗集》卷四十一载有题名为诸葛亮的《梁父吟》歌词一首:“步出齐东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上联郭沫若撰,下联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之原句。今人郭沫若书。
先主武侯同?s宫 (过厅)
注释 ?s(Bi闭),清静、幽深;?s宫:最早为《诗?鲁颂》篇名,为《诗经》中最长的一篇,这里转指神宫、祠庙。
说明 昭烈庙与武侯祠相邻,都是清幽的祠堂。此表达了先主、武侯君臣相依相辅的关系,也是本馆作为君臣合祀祠庙的历史注解之一。此句摘自杜甫诗《古柏行》。清人完颜崇实书。
万古云霄一羽毛 (过厅)
注释 羽毛:羽毛使鸟兽富于文采,此处比喻人的声望。
说明 诸葛亮的名望高入云天,独一无二,万古莫及。摘自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之四,今人徐悲鸿书。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过厅)
注释 两表: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关于《后出师表》,学术界有人认为是吴国人张俨托诸葛亮名而作。
说明 前后《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百代。近人游俊撰书。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部遗黎。 (过厅)
注释 亲贤臣:诸葛亮《出师表》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句。济大事:刘备在长阪战败前曾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济:成就。四方靡骋:四方之人无不前来拜谒。有人释为:四方战事不息。
说明 亲近贤臣,国家才能兴旺。当年刘备不辞劳烦,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创建蜀国,刘氏汉朝得以延续。成就大事,须以得人为根本。今日四方前来拜谒,都祝愿蜀地民众得到保佑。清人冯煦撰,今人郝谦补书。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过厅)
注释 宗,尊崇、敬仰。宗臣:世人所敬仰的国家重臣。
说明 诸葛亮的大名普天皆知,他那端肃清正的遗像使人敬仰。摘自杜甫诗《咏怀古迹五首》之四。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流风于遗迹,万古清高。 (过厅)
注释 流风:遗风。
说明 诸葛亮一生谨慎,鞠躬尽瘁,终于成就蜀汉大业;到武侯祠拜谒,更加仰慕诸葛亮流芳千古的高风亮节。近人冯玉祥题书。
名垂宇宙 (诸葛亮殿)
注释 垂,留传;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
说明 诸葛亮名满天下。清康熙帝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书。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诸葛亮殿)
注释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南征,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孟获,使其心服。反侧:语出《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诛王郎,收文书,得吏人与郎交关谤毁者数千章。光武不省,令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后来遂以“反侧”指怀有二心而疑虑不安的人。审势:审时度势,正确估量客观形势。
说明 这是一幅著名的治世名联,涉及内涵、典故甚多,存在多种不同理解。联文可译为:能采取攻心服人的,那些疑虑不安、怀有二心的对立面便会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军事家并不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不能正确审时度势的统治者,其政令无论宽、严都会产生失误,后来治理蜀地的人应对此深思啊。作者:赵藩(1851--1927),云南大理府剑川县白族人,字樾村,一字介庵。光绪二十八年(1902)春夏,四川大旱,各地爆发了义和拳运动。新任川督岑春煊对此血腥镇压。赵藩作为岑的老师和下级,多次劝谏不果后,以此联相谏,被贬。
TAG:成都 对联 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匾额对联注释》相关文章
- › 成都武侯祠匾额对联注释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成都武侯祠匾额对联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