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范文网知识常识四书五经[论语] 乡党篇第十

四书五经

当前:首页 >> [论语] 乡党篇第十

[论语] 乡党篇第十

日期:10-31 19:37:21 | 四书五经 | 浏览次数: 255 次 | 收藏

标签:四书五经,http://www.gaofen123.com [论语] 乡党篇第十,

【原文】
10·9 祭于公,不宿肉(1),祭肉(2)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注释】
(1)不宿肉:不使肉过夜。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赐的祭肉。但祭祀活动一般要持续二三天,所以这些肉就已经不新鲜,不能再过夜了。超过三天,就不能再过夜了。
(2)祭肉:这是祭祀用的肉。

【译文】
  孔子参加国君祭祀典礼时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祭祀用过的肉不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吃了。

【评析】
  以上4章里,记述了孔子的衣着和饮食习惯。孔子对“礼”的遵循,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和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仪式,而且表现在衣着方面。他对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单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礼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规定。在吃的方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而且对于食物,有八种他不吃。吃了,就有害于健康。

【原文】
10·10 食不语,寝不言。

【译文】
  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

【原文】
10·11 虽疏食菜羹(1),瓜祭(2),必齐(3)如也。

【注释】
(1)菜羹:用菜做成的汤。
(2)瓜祭:古人在吃饭前,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放在食具之间祭祖。
(3)齐:同斋。

【译文】
  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

【原文】
10·12 席(1)不正,不坐。

【注释】
(1)席:古代没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

【译文】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原文】
10·13 乡人饮酒(1),杖者(2)出,斯出矣。

【注释】
(1)乡人饮酒:指当时的乡饮酒礼。
(2)杖者:拿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译文】
  行乡饮酒的礼仪结束后,(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原文】
10·14 乡人傩(1),朝服而立于阼阶(2)

【注释】
(1)傩:音nuó。古代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
(2)阼阶:阼,音zuò,东面的台阶。主人立在大堂东面的台阶,在这里欢迎客人。

【译文】
  乡里人举行迎神驱鬼的宗教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原文】
10·15 问(1)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2)

【注释】
(1)问:问候。古代人在问候时往往要致送礼物。
(2)再拜而送之:在送别客人时,两次拜别。

【译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问候送礼,便向受托者拜两次送行。

【评析】
  以上6章中,记载了孔子举止言谈的某些规矩或者习惯。他时时处处以正人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他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一投足、一举手都必须依照礼的原则。这一方面是孔子个人修养的具体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和仁德时所身体力行的。

【原文】
10·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
  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原文】
10·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评析】
  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原文】
10·1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1),必熟而荐(2)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注释】
(1)腥:牛肉。
(2)荐:供奉。

【译文】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尝一尝。

【评析】
  古时候君主吃饭前,要有人先尝一尝,君主才吃。孔子对国君十分尊重。他在与国君吃饭时,都主动尝一下,表明他对礼的遵从。

【原文】
10·19 疾,君视之,东首(1),加朝服,拖绅(2)

【注释】
(1)东首:头朝东。
(2)绅:束在腰间的大带子。

【译文】
  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

【评析】
  孔子患了病,躺在床上,国君来探视他,他无法起身穿朝服,这似乎对国君不尊重,有违于礼,于是他就把朝服盖在身上。这反映出孔子即使在病榻上,也不会失礼于国君。

【原文】
10·20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译文】
  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原文】
10·21 入太庙,每事问(1)

【注释】
(1)此章重出。译文参见《八佾》篇第三之第15章。

【原文】
10·22 朋友(1)死,无所归,曰:“于我殡(2)。”

【注释】
(1)朋友:指与孔子志同道合的人。
(2)殡:停放灵柩和埋葬都可以叫殡,这里是泛指丧葬事务。

【译文】
(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敛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

【原文】
10·23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译文】
  朋友馈赠物品,即使是车马,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也是不拜的。

【评析】
  孔子把祭肉看得比车马还重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祭肉关系到“孝”的问题。用肉祭祀祖先之后,这块肉就不仅仅是一块可以食用的东西了,而是对祖先尽孝的一个载体。

【原文】
10·24 寝不尸,居不客。

【译文】
  (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原文】
10·25 见齐衰(1)者,虽狎(2),必变。见冕者与瞽者(3),虽亵(4),必以貌。凶服(5)者式(6)之。式负版者(7)。有盛馔(8),必变色而作(9)。迅雷风烈必变。

【注释】
(1)齐衰:zī cuī,指丧服。
(2)狎:音xiá,亲近的意思。
(3)瞽者:盲人,指乐师。
(4)亵:音xiè,常见、熟悉。
(5)凶服:丧服。
(6)式:同轼,古代车辆前部的横木。这里作动词用。遇见地位高的人或其他人时,驭手身子向前微俯,伏在横木上,以示尊敬或者同情。这在当时是一种礼节。
(7)负版者:背负国家图籍的人。当时无纸,用木版来书写,故称“版”。
(8)馔:音zhuàn,饮食。盛馔,盛大的宴席。
(9)作:站起来。

【译文】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作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原文】
10·26 升车,必正立,执绥(1)。车中,不内顾(2),不疾言(3),不亲指(4)

【注释】
(1)绥:上车时扶手用的索带。
(2)内顾:回头看。
(3)疾言:大声说话。
(4)不亲指:不用自己的手指划。

【译文】
  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

【评析】
  以上这几章,讲的都是孔子如何遵从周礼的。在许多举动上,他都能按礼行事,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环境,应该有什么表情、什么动作、什么语言,他都一丝不苟,准确而妥贴。所以,孔子的学生们在谈起这些时,津津乐道,极其佩服。

【原文】
10·27 色斯举矣(1),翔而后集(2)。曰:“山梁雌雉(3),时哉时哉!(4)”子路共(5)之,三嗅而作(6)

【注释】
(1)色斯举矣:色,脸色。举,鸟飞起来。
(2)翔而后集:飞翔一阵,然后落到树上。鸟群停在树上叫“集”。
(3)山梁雌雉:聚集在山梁上的母野鸡。
(4)时哉时哉:得其时呀!得其时呀!这是说野鸡时运好,能自由飞翔,自由落下。
(5)共:同“拱”。
(6)三嗅而作:嗅应为狊字之误。狊,音jù,鸟张开两翅。一本作“戛”字,鸟的长叫声。

【译文】
  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见一群野鸡在那儿飞,孔子神色动了一下,野鸡飞翔了一阵落在树上。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叫了几声飞走了。

【评析】
  这里似乎是在游山观景,其实孔子是有感而发。他感到山谷里的野鸡能够自由飞翔,自由落下,这是“得其时”,而自己却不得其时,东奔西走,却没有获得普遍响应。因此,他看到野鸡时,神色动了一下,随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上一页  [1] [2] 

TAG:论语  

相关分类

四书五经 更新

四书五经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