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小学思想品德追寻实效见彩虹

小学思想品德

当前:首页 >> 追寻实效见彩虹

追寻实效见彩虹

日期:10-19 23:38:50 | 小学思想品德 | 浏览次数: 728 次 | 收藏

标签:思想品德教学案例,http://www.gaofen123.com 追寻实效见彩虹,

  
  【摘要】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活动”以新课程宠儿的身份走进了课堂,活动教学成为新一轮课改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然而,我们通过留意观察后发现,现实课堂中活动教学的实效性还不尽如人意。本文分析了小学品德课中提高活动教学实效性的准备工作,并试图探索提高活动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     品德课堂     活动教学     实效性
  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活动”以新课程宠儿的身份走进了课堂,成为新一轮课改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但是,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各种研究课、优质课,不难发现我们的不少品德课堂活动化教学正在步入片面求“动”的误区:很多老师以为,活动次数越多越好,环节越复杂越好;很多老师一上课就开始组织活动,看到学生玩得开心就对教学效果满意;很多老师只关注活动的外显状态,热衷于学生活动的数量、频率及活动的趣味性,忽视了活动中的思维成分。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在形式上是活动的主体,但实质上却被动地为活动所牵制。怎样提高活动教学的实效性?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带着这样一种思考,我就小学品德课堂中提高活动教学实效性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 、为促“实”而“备”——追寻小学品德活动教学实效性的准备工作
  学生活动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经过活动,学生实效经验才能转化成内驱力,才会对后续的学习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为促使活动教学的实效性应做好以下四个准备:
  ?  (1)设订好切实可行的目标:在学生开始进行活动前,教师必须考虑可能及想要达到的结果。活动的目标必须与教学目标相关。此外活动目标也应考虑学生的个人目标。活动目标的范围要广不要太过特定,以便使活动过程进一步的发展。教师必须保持弹性,了解活动可能会向外推展,目标可能也会改变。
  ?  (2)认识了解好每一个参与者:考虑参与活动的对象。他们对于活动内容熟悉吗?如果不是,他们之前的经验如何?他们的知识水平如何?对于活动他们最擅长的是什么?什么样的活动可能对他们造成紧张的情况?教师必须鼓励每个人参与并肯定他们的成绩。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必须选择能促进这种情况的活动与方式。
  ?  (3)规划一个合理的活动时间:活动应该包括在品德课堂之中,而不是额外或附加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效果好坏已清楚地显示了这样的概念,并且应该让参与活动的学生明白而清晰地了解活动与课堂是一体的。规划活动时间的长短,乃是依据学生学习内容的性质与学生活动经验的强度与长度。确定学习者知道活动的时段以及活动的时间是规划在学习者内需的时段。
  ?  (4)选择适合的活动方法:教师选择活动的形式,不只是考虑到前述的活动目标与内容。在选择活动的方法时应考虑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上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选择方法时应努力做到因人而异,让不同的人在活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为促“实”而“施”——追寻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实效性的实施策略
  开展活动教学必须讲求实效,而衡量活动教学是否取得成效,应该主要看“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对学生来说,是否深化了课本的知识的理解、是否扩大了知识面;是否培养、提高或发展了各方面的能力,如表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是否提升了生活经验,是否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否促进了积极生活态度的形成等。为提高活动教学的实效性,我主要从以下一些方面做点滴尝试:
  1、“动”与“情”
  (1)以“动”激“情”——让活动情寓其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智力负载着丰富的感情,那么智慧所表达的内容就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不可抗拒的感染力。”小学生情感丰富而好动,让他们在动中得到体验,是激情、引思、学知的好方法。
  如教学《要爱护公共设施》时,学生平时对公共设施不够爱护。根据儿童感情丰富、好奇爱动等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童话表演活动:出示一幅图,上面画着一张正在掉眼泪的课桌,他身上被刻得伤痕累累,组织学生扮演课桌,说说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由于课桌变成了一位小朋友,会说会哭,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在生动的表演中,学生的心与课桌的“心”贴近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动的材料,让学生有序、有层、有情地动,能使他们满怀信心和饶有兴趣地实践,可以缩短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增强真实感,学生在操作中

  www.gaofen123.com 出现的种种现象将引起他们自然的关注,在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中思维亦会活跃起来。
  (2)以“情”促“动”——有情了,活动才会更有实效。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需要在很好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础上进行。我们所施教的对象,不是工厂里听凭处理的原料,而是生动活泼的小学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波涛汹涌的海洋,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适时的情感渲泻。
  如教学《我们分享我们快乐》一课时,我们考虑 “分享”一词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是太抽象了,我们可在课中不作任何字面解释,而是选贴近孩子生活及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去感受、去理解。“过生日”是每个孩子都很在乎、很快乐的事情,老师可设计这么一个情景:
  1、(课件画面)小红过生日了,妈妈送给她一个大蛋糕,但小红独自一人望着蛋糕,一点也不开心。师:你从画面上看到了什么?
  2、学生看了画面以后说:小红不开心,愁眉苦脸的。
  3、师:妈妈送给小红那么大一个蛋糕,小红为什么还不开心呢?
  4、(课堂里一下子热闹起来),生:因为没有小朋友跟她一起过生日,她觉得很孤单。
  生:没人给她唱生日歌。
  生:那么大的蛋糕一人吃不完就觉得不好吃……。
  师:怎样才能使小红的生日过得开心呢?
  生:我们去和小红一块过生日,说一声“祝你生日快乐”。
  生:我们和小红一起切蛋糕。
  生:和她一起吹蜡烛。
  生:和她一起唱生日歌。
  生:和她一起做游戏。
  师:“是啊,我们和小红一起分享生日的快乐,不仅小红很快乐,大家也很快乐,因此只有分享才能快乐。”
  教师因势利导的一番话,没作任何字面解释,但孩子已基本理解了“分享”的意义了。因此,在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活动要充满情味,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把学生带入预定的饱含正义情感的意境之中,让他们的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憾而产生共鸣,从一个静态进入一个情感涌动的世界,使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2、“动”与“理”
  (1)以“动”促“理”——让活动理寓其中。
  活动在教学中只是一种教学形式与手段,其目的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否则活动设置就会失去其核心与灵魂而显得苍白无力,品德课也随之沦为活动课失去其实效性而缺乏教育意义。
  如在教《品德与社会》中的《平安回家》一课时,先让同学们以上网、拍摄、翻阅书籍等形式收集交通标志,在了解了交通规则的基础上,再在课堂内创设了“十字路口”场景,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我是小交警,请你听指挥”上,即模拟城市孩子面临的最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处——十字路口,进行体验活动。同学们或扮演汽车、自行车;或是行人;或二人各举红、黄、绿牌站成一排,充当“红绿灯”;或用刚学会的手势指挥交通;或是安全交通员,设计、粘贴安全用语;或充当纠察员,评点正误,加以监督纠正……全班同学均在模拟情境中体验了不同的角色,一个个神情专注认真,群情振奋激动,真正进入了角色,体验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可见,设置活动必须理寓其中,将教学与教育内容寓于活动中,使其具有深刻内涵,才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2)以“理”促“动”——有理了,活动才有可能开展。
  俗话说“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充分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明确行为方向,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指导行为实践。
  如在教学《和大家一起玩》时,我将班上学生分成四大组到操场上玩游戏。一组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一组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一组玩校园里的滑滑梯;一组玩丢手绢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玩滑滑梯的那一组发生了矛盾,有两位男孩子争了起来,马上有学生跑来报告我,我走过去问清了情况后,让他们那一组的同学围在一起,讨论一下:和同学一起玩时应该怎样做?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得出:不乱挤、不抢先、互相让一让,这样大家才会玩得高兴。我听了直点头,那两个男孩子也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剩下的时间他们主动排好队,还负责维持他们这一组的秩序,又一活动高潮开始了。
  这样,通过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了教育,明白了道理。同时,在明白道理之后,学生又自发的、主动的参与到新一轮活动之中,达到了以“理”促“动”的效果。
  3、“动”与“思”
  (1)以“动”促“思”——让活动思寓其中。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表现欲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等心理特点。在活动教学中,通过参与活动,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但如果让学生在40分钟里动个不停,学生在频繁的活动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思考的时间,也

  www.gaofen123.com 没有真正体验知识的过程,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此,活动过程中一定要给予学生真正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如在上《送温暖》一课的时候,导入新课时可设计两项体验活动。第一项是为几位同学蒙上眼睛,再让他们绕着桌子走几圈,体会盲人的感觉。第二项活动是请同学们把书倒在桌上,然后用一只手整理书包。体验结束后,老师让学生静静思考:通过活动,你的内心有何感受?通过活动,体验与思考,学生体验到做残疾人的感觉,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激发对他们的同情之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此时,教师仅仅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并不需要过多的话语,同学们却侃侃而谈。因为他们活动中有体验,有思考,他们体验到了残疾人的不幸,体验到了他们生活上的艰难。同时,教学中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能产生“不教之教”的美学价值。
  (2)以“思”促“动”——有思了,活动才有意义。
  布鲁纳曾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这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一种活动,这一活动过程始发于问题。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如教学《珍爱生命,远离xx》一课时,在学生明白了xx的危害后,教师又抛出了一问:“既然大家知道xx的危害,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去吸毒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了讨论,但还是不能让大家信服。于是,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外通过多种渠道去解决问题。学生为了解决心中的疑问,通过上网查询、寻找身边人的事例,观看录像带片断等多种形式,用铁的事实证明了xx的危害,上瘾后让人难以解脱,从而告诉每一个人:“珍爱生命,远离xx。”
  可见,教学活动应当从创设问题开始。认识始于问题,源于实践。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思考才会去探索。所以品德活动应是能引起学生思维、增强活动效果的活动。
  4、“动”与“评”
  (1) 以“动”促“评”——让活动评寓其中。
  新课程的评价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不必用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而应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生活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因此,在活动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发挥他们的评价作用,调动其参与性,可以起到教师评价难以企及的作用。
  如在教学《合作与竞争》时,可设计如下活动:两组学生每组选一人到别的组当“国王”,其余同学当“臣民”。呼拉圈就是“国王的戒指”。活动请“臣民”用“戒指”在国王身上套一下,每位臣民接力进行;“国王”则可以不离开固定区域地用身体阻碍“臣民”套圈。最先套完“国王”的组为胜。
  师:活动结束了,你们有话想说吗?
  生1:我们组获胜了,这是我们齐心协力的结果。
  生2:我们组的胜利特别要感谢张军,因为他是我们组派出去的“国王杀手”。
  师:我特别想听听“国王”是否有话要说?
  张:(涨红着脸,边擦汗,边拼命点头)一开始,我们组让我到他们组去当“国王”,我可不乐意了。我就想留在组里为组里出力。后来我想,我个子高,去当“国王”,一定能给他们造成威胁,所以就同意了。
  师:比赛的时候,我看你一直不停地在扭,累吗?
  张:不累,我是“人在曹营心在汉”,能帮助自己组获胜,那是我最大的快乐。
  生3:虽然我们组输了,但我们每个人都尽力了,我们都很快地跑,用力地套。
  师:那怎么输了?
  生3:(想了想)方法不对,缺少计谋。
  生4:对对对,要是在比赛前让我们商量一下,有机会排兵布阵,我们一定获胜。
  师:那就如你所愿,3分钟后,第二次比赛开始。(老师话音刚落,学生们迅速围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学生通过活动,经历了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团结、商讨…。领悟到了在合作中齐心协力最重要,事先商量不可少,合理分工效率高,人人负责做得好。可见,在活动教学中以“动”促“评”,其过程是细腻的,学生对结论的获取过程是充实的,有根据的,因而也就会逐渐内化成一种学习的方法。
  (2)以“评”促“动”——有评了,活动会更精彩。
  实践证明,小学品德教育源于生活,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教师应注意评价时要力求全面性和综合化,要注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活动化教学的实效性。
  如在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一课时,我请同学们找找别人的优点,大家说的大多是学习成绩好,各方面表现也不错的同学,我想这样可不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取得成功的时候。像我们班的李鑫程同学,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平时很少回答问题,成绩也一般,引不起他人的注意。可是,他有一个优点,每天都帮同学开灯关灯,我想这也是他的一个闪光之处。于是我在这堂课上及

  www.gaofen123.com 时表扬了他,说他是个关心集体、节约用电的好孩子。李鑫程同学此时相当激动,激动地流下了感动得泪水,而此时教室里掌声、赞叹声顿时汇成一片,不知不觉中,一个课堂高潮就这样生成了。在这之后,我发现:他每天都按时开灯关灯,从不忘记,并且在学习方面也变得积极起来了。
  所以,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克服自己情感因素的干扰,使评价尽可能不产生“偏斜”,以使评价产生以“评”促“动”的良好效果。
  结束语:“活动”是增强品德学科针对性的实效方法,但我们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因此,小学品德课活动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考虑如何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品德活动教学必须坚持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的统一,而不是停留在活动本身。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真正使“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最佳途径,真正让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载体。
  参考文献
  1、崔相录主编:《活动教学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阮林 《体验新课程品德与生活》  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王健敏 《道德学习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4、柳菊兴 鲁晓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追寻实效见彩虹》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小学思想品德 更新

小学思想品德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