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语文苏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历史的回声》教学建议

高一语文

当前:首页 >> 苏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历史的回声》教学建议

苏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历史的回声》教学建议

日期:10-31 19:39:41 | 高一语文 | 浏览次数: 577 次 | 收藏

标签:高一语文,http://www.gaofen123.com 苏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历史的回声》教学建议,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为文本研习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时,请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着眼于研习课文的本身,而不要把精力过多地耗费到资料的搜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运用上。本专题前两个模块为传统篇目,可参考的和可以制作为课件的材料很多,可从其中选择与专题内涵关系密切的运用或展示。如战国形势图与宋、辽、西夏形势图的对比,宋朝每年用于赂辽与西夏的金帛占国家收入的比例。杜牧《过骊山作》《宫人冢》等诗作。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容斋续笔中的原稿、改笔与教科书文字的比较。最后一个模块,新闻媒体上有关的报道也相当多,要注意选取与课文关系密切的。有的材料看上去似乎与课文有关,但是实际上对于教学并没有太大的价值,甚至起了某种干扰作用。如项羽有没有烧毁阿房宫?阿房宫的规模是不是像所写的那样宏伟壮丽?杜牧的说法有历史依据,再说这是文学创作,允许夸张、改造制作,没有必要纠缠。

  第二,研习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侧重于总体把握,寻绎思路,体会要点;可以抓住关键句子、词语,深入领会;也可以比较异同,突出其相同或相异之点,探究其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本专题前两个模块,是古典作品。学习的主要障碍,是对于文句的理解,结构和命意方面的把握困难并不大。学生初中学习过一些文言文,借助于注释和工具书,读起来没有大的困难,可以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吟咏讽诵,《六国论》宜侧重体会其气势;《阿房宫赋》及三首词,宜侧重体会其声律之美。《血肉筑成的滇缅路》宜侧重于指导学生总体把握,理清思路,体会报告文学写作中点和面相结合的处理方式。《东史郎日记》宜侧重于剖析东史郎扭曲的心态,深入探究其原因。 第三,注意体现专题指向,按专题指向引导学生研习文本,在学生独立研读文本的基础上,以文本为平台,开展对话,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质疑、讨论消解课文,领略文本的人文内涵。在教学活动之中,对“历史的回声”这一中心的理解,要做到环环相扣,逐步加深。因为文本组合到专题之中,是作为专题的一个有机部分而存在的,解读就应该服从并体现专题教学要求。在指导学生学习某个文本时,可以有所侧重,比如,同是论史,《六国论》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用比较严格的逻辑方法,列举事例进行论证。《阿房宫赋》是辞赋,用铺排、想像、夸张等文学手法,用顿悟的方式,于篇末引出结论。借古讽今是它们的共同指向。在教学时可以把这个共同指向作为出发点,看看两个文本是怎样用不同的方式总结历史经验,针砭现实的。体现和把握专题指向,并且贯彻始终,用来整合整个专题的教学: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全过程。

  本专题一共分为三个模块,在教学上要依据模块特点和指向组织教学。现逐块分述于下:

  后人之鉴

  本模块包含以历史为题材的两篇文章《六国论》和《阿房宫赋》。

  按照一般安排,以作者生年为序,现在将后出的前置,是因为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六国之亡在前,秦亡在后。这种组合可以从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进而延伸到吸取秦亡的教训,把问题的探讨引向深入。

  教学时,在初步弄明白两篇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后,逐篇理清课文。语词、句子方面,以学生自我疏解为主。对于学生提出的带共同性的疑难的问题,适当的点拨、讲解。有的地方是重点或难点,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教师也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重视,注意领会。

  朗读要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之中,可以将听名家的配乐朗读、教师范读、结合领略课文片段、交流诵读体会、自由诵读穿插起来进行,归结到对于文章篇章结构和气势的领略上。

  两篇初步研习完以后,再将两篇整合起来,体会向历史学习的作用。“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现实在某些方面与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从历史之中可以学习前人的智慧,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从历史之中可以吸取经验教训,少犯错误。我们要从课文中学习前人怎样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分析,表现出真知灼见的。

  千古江山

  本模块收入三首怀古的宋词。这三首词总的写法和格局相近,理清一首,就可以体会出另两首的表现手法和立意了。教师可以从三首词中选择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首,共同分析、品味,由学生自己去领略另两首。

  领略词作的方式可以进行多种设计:如为词作朗诵选择合适的乐曲;挑选几幅以同一首词命意作的画,进行评论;从词话中选择一两则——像《古今词话》苏轼评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后山诗话》对陈师道评苏轼词的不同看法等——来领略。

  也可以先熟读成诵,再咀嚼品味,交流自己对词作的理解,交流朗读时怎样体会词作感情来处理节奏、轻重音变化的。

  三首词学习完以后,可以将它们作一些比较,找出再立意取向、表现方法上的不同之处,还可以将怀古词与上个模块中的论史散文相比较,初步理解怀古词的诗心、诗的本质。

  抹不掉的记忆

  本模块所选的两篇文章,一篇是正面反映西南边陲各族人民用血肉筑起滇缅公路,挫败日寇的封锁的,一篇是日本普通士兵于侵华战争之中的日记,既表露了对中国人民敌视的态度,又透露了对日军某些残暴行为的不满和对于为抗日而献身的中国妇女的敬意,是从反面来看中国的民族精神的。

  《血肉筑起的滇缅路》章法和表现方法上,只要稍加指点学生就可以掌握。困难的就是学生对于那一段历史缺乏感性的理解,不易激起强烈的共鸣。教师可以要学生课前于互联网点击CCTV.com.国家>地理——战争揭密:滇缅公路(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2003年11月18日、19日,也可以组织观看“探索发现”《战争调查之抗战特辑》1.2(D.V.D)。

  在学习课文时,着重引导学生探讨:1、开头罗汉堂的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2、“历史的原料”中“原料”应该怎样理解?从这些普通民工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东史郎日记》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透过主人公的视角投向,反转过去,看他的内心。在侵华战争期间,受军国主义思想毒害,东史郎既是中国人民的加害者,充满了敌视中国人民的思想情绪,但又不失其良知良能,对中国人民大义凛然的抗争感到震动,对长官的暴行有所不满。让学生剖析东史郎思想的内在矛盾,探究形成这种矛盾的原因。

  这两篇课文,可以比照着读,看战争是怎样铸就一个民族的牺牲精神,又是怎样毁灭人性的,使人变成野兽的。

  本专题学习材料较多,文言诗文的分量较重,可视具体情况予以选择,一部分重点研习,一部分由学生自读。共安排12课时,其中“后人之鉴”可为4课时,“千古江山”可为3课时,“抹不掉的记忆”可为2课时,“表达与交流”可为3课时。

TAG:教学  历史  高一语文  

相关分类

高一语文 更新

高一语文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