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范文网知识常识综合知识妙趣横生“倒语诗”

综合知识

当前:首页 >> 妙趣横生“倒语诗”

妙趣横生“倒语诗”

日期:10-31 19:34:22 | 综合知识 | 浏览次数: 202 次 | 收藏

标签:综合知识,http://www.gaofen123.com 妙趣横生“倒语诗”,

  妙趣横生“倒语诗”

  文/袁文良

  所谓“倒语”,是指词语的逻辑关系或字的顺序发生颠倒,如把“茶杯”说成“杯茶”,把“天堂”说成“堂天”,把“全国”说成“国全”等均属“倒语”,而用这种颠倒逻辑关系或字序的词语写成的诗即为“倒语诗”,亦称“倒字诗”、“倒韵诗”。古往今来,“倒语诗”虽大多属信手拈来之类,但读之会感到不拘一格,妙趣横生,堪称绝妙的讽刺小品。

  宋代蔡正森所著的《诗林广记》中,就记载有一则“倒语诗”的轶闻:相传宋代有一个人靠拉关系走后门在科考中得了个解元。有一天,他见一册古书中有“蔡中郎”一词,不知这是一种官职,便大骂古人粗心大意,将“郎中”写成了“中郎”,而且竟无人发现。为此,有人写了这样一首诗:“改行当郎中,大门挂牌招;如何作元解,归去学潜陶。”诗中颠倒了“中郎”、“招牌”、“解元”、“陶潜”的字序,深刻讽刺了这位解元的无知,读起来令人感到诙谐而戏谑。

  据明代李如一所著《水南翰记》记载,明代英宗时,有一天英宗外出打猎,每有收获,随行群臣均赋诗祝贺。一位祭酒(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刘某在作诗时竟将“雕弓”说成“弓雕”,一位在国子监读书的生员便写诗讥讽道:“雕弓难以作弓雕,似此诗才欠致标。若使是人为酒祭,算来端的负廷朝。”诗人故意把 “标致”、“祭酒”、“朝廷”等词的字序颠倒,描绘出了刘祭酒胸无点墨、只会阿谀逢迎的丑态。试想,祭酒作为全国最高学官,任务是培养英才,但让这样的人来担任此职,恐怕会有负朝廷使命。

  另据史书记载,秦将阮翁仲身长丈三,骁勇善战,镇守边关临洮,匈奴不敢来犯。死后,秦始皇为其铸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后铸为铁像、雕为石像,移至墓地,统称“翁仲”。而明朝代宗景泰年间,苏州一个不学无术的通判(地方上的一个小官职)竟将坟墓前的这些“翁仲”称作“仲翁”,一时成为笑柄。随后,有人作一首倒语诗以示讥讽:“翁仲将来作仲翁,皆因书读少夫工。马金堂玉如何入?只好州苏作判通。”在这里,诗人把“读书”、“工夫”、“金马”、“玉堂”、 “苏州”、“通判”等词字序颠倒,使这位通判胸无点墨的形象跃然纸上。尤其是后两句,说这种人永远当不了大官,只能在苏州当小小的通判,语气显得尖酸刻薄。

  无独有偶,清代康熙皇帝在一次外出游赏时,走到一座前面设有石人石马的古墓附近后,问跟随的一位翰林:“这石人是否就称石人呢?”这位翰林不知是走神还是紧张或是真的无知,也把“翁仲”说成了“仲翁”。其实,康熙皇帝是知道石人又叫翁仲的,问的目的只不过是想了解一下翰林们的学识,不料却遇到了这样一个差劲的翰林。于是,皇帝第二天就写了一首“打油诗”,让太监给那个翰林送去:“翁仲如何作仲翁,想因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贬到江南作判通。”此诗把每句最后一个词的字序颠倒,对翰林的无知作了委婉的讽刺。这位翰林因此而被贬到江南(当时属边远地区)作个通判,恐怕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慨叹。

  通联:(450052)郑州市淮河路53号院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袁文良

  电话:13598831881 E-mail:ywl728@sina.com

TAG:

+《妙趣横生“倒语诗”》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综合知识 更新

综合知识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