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范文网知识常识教育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习

当前:首页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日期:10-31 19:37:21 | 教育学习 | 浏览次数: 109 次 | 收藏

标签:教育学习,http://www.gaofen123.com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2、资本的原始积累

①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②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是: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私有制)。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两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②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价值或者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③交换价值和价值

第一,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第二,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是: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价值是本质,是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④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劳动者同一劳动过程中表现在两个不同的方面, 

       3、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①商品的价值和价值量的决定

第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第二,商品的价值量是部门内部生产同类商品的生产者在竞争中实现的。

②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变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劳动的生产率和单个商品的价值量变化成反比,和使用价值量的变化成正比。

③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

第一,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就能进行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掌握一定技能的劳动。

第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

第三,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大于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以及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价值规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是:

第一、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第二、商品交换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在现实经济社会中,由于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动,价格与价值经常发生背离,但这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原则。这是因为:

第一,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供求关系只能影响价格,而不能决定价格。

第二,但是从商品交换的长期过程看,价格上涨和下降的部分会互相抵消,因此价格和价值相一致又是必然的。

⑤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第一,价值规律调节社会资源在整个社会的合理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促进企业和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第一,竞争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4、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货币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的价值形式。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特殊的商品。

货币在商品经济社会执行的各种职能。这些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价值尺度是货币用来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这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决定和影响商品价格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具体地表现在:商品价值的变化、供求关系和纸币发行的数量。

②流通手段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这一方面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商品经济内在的矛盾,这就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③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在家中贮藏起来,这时的货币就是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④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的特点是先用商品,后付款。 因为货币的支付手段会产生错综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一旦有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就会引起债务的连锁反应,影响社会经济的运行,还有可能造成社会经济的混乱,也存在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⑤世界货币。货币越出国界,在国际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这就是世界货币的职能。充当世界货币必须是黄金、白银贵金属,某些经济发达国家的纸币也可以作为世界货币。纸币是国家强制发行的价值符号。

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简单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劳动者劳动的能力,是潜藏在于人身体中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成为商品基本条件是:①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拥有对劳动力的所有权,它只是将劳动力的使用权在一定时期内出卖给资本家。②劳动者既无生产资料,又无消费资料。

2、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①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维持劳动力生存的过程,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包括:

第一,劳动者本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于劳动力的再生产。

第二,劳动者繁衍后代(家属)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三,劳动者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这是指工人为了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所支出的费用。

第四,劳动力的价值还包括社会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②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其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利润或超额利润)。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为了维护经济上的所有制关系而建立的一整套法律制度。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两个方面的统一。

2、价值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特征

①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二重性表现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工人的抽象劳动创造劳动力价值,创造剩余价值。

②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叫做工作日,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

③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这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3、资本

①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②马克思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生产资料是不变资本,劳动力这部分资本是可变资本。

[1] [2] [3]  下一页

TAG:知识点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教育学习 更新

教育学习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