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集一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当前:首页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集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集一

日期:10-21 12:43:16 |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 浏览次数: 641 次 | 收藏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反思,http://www.gaofen123.com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集一,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单位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以《课标》精神作指导,紧靠《课标》做好衔接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
《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 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显然,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正如俗语所说“我听

www.gaofen123.com

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因此,最终把可以说,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教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但是,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不准确。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2] 

www.gaofen123.com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 
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我让学生将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后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单位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以《课标》精神作指导,紧靠《课标》做好衔接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
《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情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和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 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实际的质量观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显然,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正如俗语所说“我听

相关分类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更新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