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集二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当前:首页 >>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集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集二

日期:10-21 12:43:26 |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 浏览次数: 336 次 | 收藏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反思,http://www.gaofen123.com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集二,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根据学生经验,活用教材。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米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重量,当学生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学生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学生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其快乐体验。
让每一位学生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辩、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简单明了的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水到渠成,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四、教师要注意提高提自身素质。
一节课下来,时间较紧,归根到底,教师语言不够精炼,要不断学习、提高。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2
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重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虽然对克与千克还不熟悉,对1克与1千克有多重?缺乏感性认识,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用手或其他部位去感受体验质量,分辨物体的轻重,所以学习这一课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认识质量单位,并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同时引导学生“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

www.gaofen123.com

易掌握单位间的关系。所有的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交流、实验等能力。
三、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通过自主探究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材料,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500克盐有多重,1个文具盒、1个擦子大约有几克,让学生借助对苹果、盐、文具盒、擦子的质量的感知,迁移到对1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操作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gaofen123.com www.gaofen123.com]自己去解答问题、去验证答案。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认识到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修正学生的估测误差,这样会取得更佳教学成效。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2] 

www.gaofen123.com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根据学生经验,活用教材。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米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让学生进行估计重量,当学生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学生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学生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其快乐体验。
让每一位学生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辩、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简单明了的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运用1克和1千克掂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水到渠成,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四、教师要注意提高提自身素质。
一节课下来,时间较紧,归根到底,教师语言不够精炼,要不断学习、提高。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2
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重要理念之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重量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归宿于生活,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学生虽然对克与千克还不熟悉,对1克与1千克有多重?缺乏感性认识,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用手或其他部位去感受体验质量,分辨物体的轻重,所以学习这一课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认识质量单位,并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如通过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让学生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并通过游戏抱一抱同桌同学,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同时引导学生“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给学生提供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如一手掂两袋食盐,一手掂1个2分硬币,这样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明的表象,也容

相关分类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更新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