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教学反思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当前:首页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反思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反思

日期:10-21 15:34:23 |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 浏览次数: 581 次 | 收藏

标签:信息技术教学反思,http://www.gaofen123.com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反思,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回顾我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二是实施“校校通”工程(“校校通”工程即:通过计算机网络联通因特网,或者地面卫星接受系统等,实现资源通、信息通)。三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县从今年秋季开始实施新课程,我们广大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应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从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什么要整合,怎样实施整合三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肤浅看法,抛砖引玉,错误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培养协作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混合,而是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去,成为其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并由此引发课程的变革,是信息技术主动的适应过程。整合,就好像我们的传统菜“鸡蛋糕”的制作,互相渗透,形成水乳jiao融地有机整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高目标,仍然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习者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力地改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地贯彻课程目标,达到课程预期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我们清楚了整合的概念和内涵,那为什么要实施整合呢?这就是我下面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二、为什么要实施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改革风浪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潮流,是课程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这正是实施整合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实施整合的原因。下面我从三方面来加以说明。
    1、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界,生活在信息化世界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信息处理技能、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等等。这些目标,将使人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观点产生新的变化。随之,教育内容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要进行革新。信息技术为学校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为当代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这可以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得到证明。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gaofen123.com ]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gaofen123.com ]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的这些信息能力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信息技术知识与信息能力在信息社会中已和体现传统文化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不可或缺。换句话说,“读、写、算、信息”已成为信息社会中文化基础的四大支柱。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无所不见。举例:去年十月,省信息化发展中心两位专家来我县验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实验,我们尽地主之谊,邀请两位专家游览鸣凤山,碰见鸣凤山的道长正在头天门上网。你想,那么偏僻幽静的仙地,装配了现代化设备,那么一位仙风道骨的人用电脑上网,这场景让我们惊诧不已,两位专家深有感触地说,信息技术无所不在,让我们想回避也回避不了。
    纵观发达国家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置信息技术教育于优先地位,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家,每年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投入已经近160亿欧元,占各国教育经费的1?%,成为各国教育投资的一个重点。其中,近两年,英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每年增长30%,美国每年增长1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中小学计算机硬件、软件、远距离教育等的投入,每年增长11%,从96-97学年起已经开始超过对教材、练习册等学校印刷品的投入。发达国家从小学就开始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法国教育部长对新闻界宣布,设立面向全体学生的信息教育文凭,从2003年开始,所有的小学生在离开学校时都必须持有这张文凭。同时,为了使100%的中小学校能接通因特网,政府将投资6500万法郎。发达国家还提出,信息技术教育不能被理解为上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课,很注意让信息技术教育有计划地出现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求各科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这方面的训练机会,让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接触一些专门软件,学会利用新的手段、新的技术去获取知识,从因特网上有效地发现有价值的资料,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在我国,教育部于199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2000年提出: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蓬勃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兴未艾。
    我县教育局非常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从经费投入、人员培训、到管理运用等各个环节都抓得扎扎实实。信息技术教育正在我县普及。目前,所有中学、九所小学已建有计算机网路教室,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绝大多数中学建有多功能教室,城区五校建有校园网,县一中近期投资二百多万元建设现代化设备设施,在宜昌市属于一流水平。多数学校的机房联通因特网,偏远学校正在向省里申请地面卫星接受系统项目,教育局近期拟筹建教育信息网络中心。“校校通”工程在我县正逐步得以实现。同时,我县有三所学校,县一高、实验中学、实验小学正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实验,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2、整合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内容的革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要求传统的课程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加与信

[1] [2] [3] [4] 下一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www.gaofen123.com!http://www.gaofen123.com

<

息技术相关的内容,要求各学科都必须根据时代发展,革新原有的课程内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是课程内容革新的一个有利的促进因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实施的变革,带来革新传统的教学策略和理念。信息化环境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的地位正在被削弱,教学者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以及强大的认知工具,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已在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了传统课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再是单单的书籍、教材等印刷品,而且也包括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将更加丰富,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讯功能与专家、教师等交流,扩大了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助于课程评价的变革与改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带来评价观念和评价手段的革新,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自测的工具,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优化了评价过程,革新传统的课程评价观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主要的是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的大量泛滥,对于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作用。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方式将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同时数字化学习也将成为学习者未来发展的方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对课程产生变革的影响和作用。准确地说,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地引发课程的变革,但是确是课程改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正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学习革命,诞生了知识经济,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就要求变革人的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说是实施新课程必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推动力。
    3、整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不可否认,在前人知识经验的继承、掌握,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播等方面,我国基础教育具有自己的优势,这方面的成绩决不可低估,决不容抹杀,更不应该妄自菲薄。但是也要看到我们基础教育的不足:多年来我们培养出的大多是知识应用型人才,比较缺乏创新型人才。而“创新”,正像江泽民同志所说的“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还进一步提出:“要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为什么?因为不创新就要被动挨打,就会任人宰割,就没有我们生存的权利。那么,我们的教育应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大批地、有效地培养创新型人才呢?这就要依靠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借鉴美国教育部2000年度“教育技术白皮书”中有关e-learning概念的论述。综合该书多处论述的观点,得到关于e-learning(数字化学习)的内涵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达到培养大批具有二十一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即创新人才)的目的。这个内涵实际包括下面三个要素:
    数字化学习的条件—现代信息技术
    数字化学习的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数字化学习的目标—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三、如何实施整合
    我们知道了整合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如何实施整合呢?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个问题。让我们先剖析一下整合中存在的一些误区,然后从实施整合遵循的原则及策略做一些探讨。
    1、整合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尽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很多教师正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但我们理性的思考,辩证地分析,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观念与实践层面上都出现一些误区。
    (1)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偏激。认为信息技术是花架子,是装饰门面,对教学没有多大的作用,甚至有反作用,例如,计算机故障会影响教学进程,制作课件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只是在讲公开课、竞赛课中应用。另一种观点,是把课本教案习题复制到网上,代替黑板、粉笔,浏览代替讲课和板书等等。以上观点都是不恰当的,都表现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认识没有得到深化,仍然是在传统的教学思考框架内打圆圈。
    (2)信息技术与课程割裂。认为信息技术教师是计算机技术人员,甚至有的学校把计算机人员列为非教学人员,信息技术人员也认为自己是学计算机的,只要在技术上突出就行,何必研究课程。而各学科教师则认为,课程就是自己所教的学科,还研究什么信息技术等等。其实,这是对课程理解的狭窄,对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对学科知识的支撑和教学的改革研究不够。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不明。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不是信息技术,切不要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择合适的技术。特别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有些教师对课程理解不透,盲目使用,画蛇添足,备课的过程成了信息技术制作过程,往往是放演式、电灌式,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发挥。
    真正意义上的整合会使人感到,信息技术虽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却和铅笔、计算器技术一样变得了无痕迹。教师不要把信息技术与日常课程分开,能有助于信息技术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特别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存在,就象不会特别意识到铅笔的存在一样,人们关心的不是信息技术或者铅笔,而是课程本身。不少教师认为使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就是整合,信息技术仅仅作为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或者做练习的工具。这只是一种组合,而不是整合,没有融入到课程的有机整体中去,达到一种高度和谐自然。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CAI。现在,很多人总将CAI和课程整合等同起来,这是一种误区。我们可以先回顾一下国际上信息技术教育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I)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这些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这一阶段,一般只提计算机教育,还没有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
    第二,计算机辅助学习(即CAL)阶段:此阶段逐步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也就是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用计算机帮助搜集资料、辅导自学、讨论答疑等,即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的学。这一阶段,计算机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两种概念同时存在。
    第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ITC)阶段,此阶段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在这一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所取代。
    从世界潮流来看,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已在逐步进入第三阶段。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实际上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即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CAI仅仅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变,它基本上没有改变教学内容,更没有改变教学结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如上所述,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理想环境和全新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所以二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当然,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有时也可以用CAI课件,所以整合也并不完全排斥CAI,认为CAI是整合中的组成部分。不过,整合过程中运用CAI课件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CAI运用还是有所不同的。近两年省市CAI课件评比,有单机版向网络版转化的趋势,课件也更加注重形象化功能、智能化功能、人性化功能。
    2、整合遵循的主要原则。
    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课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www.gaofen123.com!http://www.gaofen123.com

<

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课题,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不完全一样,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来进行整合。但是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课程整合过程中又必须遵循若干共同的原则,这是做好整合的前提条件。我认为至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不仅仅是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着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换句话说,整合的过程是革命的过程,既然是革命,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这里强调的建构主义理论,并非因为它十全十美,而是因为它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对于多年来统治学校课程的传统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除此以外,建构主义理论本身是在伴随着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所以这种理论天生就对信息技术情有独钟,它可以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中,密切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哪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换句话说,在一节课里,不见得使用了电脑,用了CAI,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至多也只能算是进行了浅层次的整合。所以我们不能光从形式上看问题,一堂课达到了整合的目标没有?每个老师都可以自己给自己打分—看看四个要素的地位作用改变了没有,哪些要素改变了,哪些还没有,以及改变程度的大小等等,归根到底,看整合是否改善了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3)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整合的必要前提。
    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展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新型教学结构就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打个比方:买了枪,不买子弹,枪怎么用?枪就像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设施,子弹就相当于教学资源。
    但是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者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目前,我国的网络教育发展很快,里面有很多丰富的资源,我们可以通过上网浏览、查询、探索、筛选后,将教学需要的资源直接下载到自己的服务器上,当然,这些资源并不是全部免费的。所以并不是要求每个教师都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开发课件。
    3、实施整合的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根据各学科的具体实际来进行,即要根据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策略,找到整合的切入点,并结合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来展开。可以遵循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1)知识点切入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以学科的知识点为切入点来进行的,在各门学科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切入的知识点甚多,教师应充分利用可切入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的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环节,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教学,有效地开展课程整合。
    (2)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策略。
    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充分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并通过动手实验操作,联想、边帮、边练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并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
    多种感官同时刺激在提高记忆力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研究表明,阅读时,人们可以记住所阅读文字材料的10%,对于听到的内容,能记住20%,如果同时听和看,能记住内容的50%,若在听和看的同时做,就可以记住所做内容的90%。
    (3)思维训练核心策略。
    思维训练是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有助于教师加强对学生思维的一般品质的训练,还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求异性、逆向性等进行有效的培养。
    (4)情感驱动策略。
    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的情感驱动功能,调节学生的情感,有效地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gaofen123.com ]的注意力、观察力、竞争力等。
    (5)情境激励策略。
    学科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首先要解决学生想学、爱学的问题,情境激励策略,就是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要求学生对问题情境,积极迅速设想出解决的各种可能性。并通过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等有效的手段,引发学生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
(6)合作探究策略。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合作已成为人们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我有机会观摩一位教师上“台湾岛”这节课,让学生围绕台湾情况,比如民俗、经济、风光、军事、历史、两岸关系等进行分组选题,各组同学先是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搜集的资料,下载并保存网上信息资源;其次,每个同学根据选题需要,筛选、整理所搜集的资料,并利用已掌握的信息表达工具写出一篇小论文;每组根据组内同学意见和观点完成一篇选题的研究报告在全班进行发表;每个同学都将文章发布在校园网上,并与其他选题相近的同学,通过E-mail或聊天室交流意见,广泛合作探究,同学们不仅较好地掌握了学习的内容,并且提高了自学、探究、表达和合作的能力。
    (7)寓教于乐策略。
    在学科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教学游戏软件,把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集为一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www.gaofen123.com!http://www.gaofen123.com

<

由此锻炼学生的反应速度、决策能力等,此外,利用多媒体,开展艺术欣赏、制作比赛,学生作品展示等活动,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去年,我有机会参加省里举办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会,研讨会上交流了许多整合方面的优秀案例,我们不妨拿来借鉴学习,从中体会实施整合应该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实例1:英语《Animal E-mails》
    老师首先为学生选择了资源网站,通过让学生上互连网查找自己最喜爱的动物卡片,观察自己搜集的资料,充分发挥想象,用英语给动物发送电子邮件的活动过程,使得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启发创新意识,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交际能力,表达关爱之情。这节课教学过程如下:
    ⑴组织学生去“动物世界”(多媒体软件)参观。
    ⑵学生上网查找自己最喜爱的动物,做成简单贺卡,写上自己想说的话,并给它发电子邮件来表达自己的爱心。
    ⑶互相浏览电子邮件,各组推举出代表朗读优秀作业,全班同学评议。
    ⑷会话表演。
    这个整合实例,教师吸纳最先进、最新鲜的内容,精心创设相应的“任务”来完成所定的教学任务,它打破了课堂基本模式,乃至调整教学顺序和进度,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要求。都力求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学科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做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高强度的训练,在平等、安全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个性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它已超越了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把教材作为凭借,使学习者最大限度地升华出激发创造性的动机。
    实例2:少先队活动课《穿越时空,话说南山》 
    课程以庆祝深圳南山区建区十周年为题,围绕南山的变化,使孩子们对自己家园有全面的了解。激发他们热爱家园,激励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
    这节课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⑴组织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实践和亲身体验以及利用校园网、互联网资源,收集、查询南山区相关图片、影视资料。 
    ⑵各小组在队会活动上汇报实地考察情况,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使同学们在交流中了解南山的过去,热爱南山的今天,认识、理解南山区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⑶学生分组到国际互连网站考察南山经济、科技、教育和旅游发展情况,现场制作电子简报,分组演示考察情况。
     ⑷为了增强参与性,这堂活动课还增加了竞选"小区长"争做南山设计师的内容。由参选学生宣布施政方案,队员现场网上投票选举。最后,队员还就施政方案提出质询,由"小区长"现场作答。
    这节课有效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信息活用能力。
    实例3:小学课文《太阳系》。
    本案例的教学环境为多媒体网络教室,可外访Internet;教师事先已制作了大量有关太阳系的材料存放在服务器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激趣导入:利用多媒体演示营造出在2063 年人们驾驶飞船探索太阳系的情景,同学们扮演船长的角色。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网上浏览观测各行星,记录观测情况;教师扮演地面指挥系统,不时与他们联络,请各“船长”汇报他观察到的星球的情况,引导学生把他所探索的星球的主要特点向同学报道,“我是某某号宇宙飞 船,我现在在什么星球探索,我发现了……”
    (3)巩固应用:学生交流上网学习情况,回答书本上的问 题,接着在网站上测试学习情况,共有五个选择题和五个判断题,如果回答正确,奖励一颗星。
    (4)课外延伸:教师提供其他有关太阳系方面的网站,请学生课后自己再去浏览。 
本教案在学生探索、交互性指导、情境化、教师作为帮促者等方面体现了革新教学的特点,并且利用扮角色游戏激发学习兴趣和完全投入学习,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教学设计。 
    实例4:小学社会活动课《人民军队》
    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是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国庆阅兵的情景来导入新课,出示“人民军队”这一主题;第二步是明确问题(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怎样的军队?为什么称之为人民军队?它是如何从不同时期发展过来的……)和介绍网上资源线索;第三步让学生上网寻找资源,鼓励同学之间共享找到的资料并交流看法,教师巡回指导;第四步是加工信息和形成真知,教师启发学生以找到的资料为背景思考问题,例如学生观看了解放军抗洪救灾和老百姓含泪送别解放军的情节,提示学生思考“子弟兵”的含义;第五步是教师小结。 
本案例在情景化、学生探索、交互性指导、教师作为帮促者等方面体现了教学革新的精神。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还不完善。它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的是一种观念。让我们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互勉:信息技术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其实最简单最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也是教育可称为一门创造性艺术的迷人之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只要老师们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一定会采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丰硕果实!

上一页  [1] [2] [3] [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www.gaofen123.com!http://www.gaofen123.com

<

相关分类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更新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