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范文网行政后勤文秘知识如何修改文章——修改能力的基础及修改文章的方式与途径

文秘知识

当前:首页 >> 如何修改文章——修改能力的基础及修改文章的方式与途径

如何修改文章——修改能力的基础及修改文章的方式与途径

日期:09-28 16:57:06 | 文秘知识 | 浏览次数: 285 次 | 收藏

标签:文秘的工作内容,文秘工作职责,http://www.gaofen123.com 如何修改文章——修改能力的基础及修改文章的方式与途径,
(二)修改能力的基础是鉴识力和知识面

干部不仅要修改自己的文章,而且要改定别人的文章;特别是文秘干部和领导干部,必须具有修改文章的能力。因此,应该对修改能力有所认识。

1.要改好文章需要有鉴赏识别能力

要能把文章改好,前提是能鉴别文章的好坏得失。一方面是识别文章的内容是否正确,哪些地方正确,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这就要有较高的认识能力。改自己的文章,需要有比写作时进一步的认识;改他人文章时,至少在某几方面某几点,即要改动之处有较深入较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是鉴别其表达方面的得失。即,文字上哪些地方适宜,哪些地方要改,当然这除了写作知识之外,还要有对应用文章的正确的美学观点。如果缺乏鉴赏力识别力而又硬要修改,或勇于修改。往往对作者惨淡经营、用心着力处视而不见,甚至用套话取代了生动活泼、有血有肉、深刻有力的所在,点金成铁。要提高鉴识力就要提高认识能力、美学素养、语文水平,读文章时要分析,做到“目无全牛”,像庖丁解牛那样把文章各个构成因素,组成部分拆散来从总体上掂量。

2.要改好文章需要掌握较多的知识和信息

应用文章的修改,多偏重于观点、材料、提法,其依据或是实际情况(包括历史和现实),或是国家政策、上级精神。我们写完文章为什么愿意拿给有关专家看?因为他们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信息多;为什么愿意拿给有关领导看?他为什么可以修改得好?除了他们的职权外,主要因为他们了解精神、掌握原则、明了情况。由此可知,我们要能改好文章,就要增长知识,掌握信息,了解上级精神和实际情况,这样才能改在点子上,提高文稿质量。

3.修改能力还要在修改实践中获得

修改中的鉴识力和知识情报基础,最终是要落实在文字上的增删调整,和文字能力结合在一起。这种综合性的能力要在实践中获得。我们知道,报刊的老编辑,修改文章时能删削到一定的篇幅字数,这就是明证。一般会写文章或做领导工作的,当然与编辑要求不同,但也应该能修改文章,能删掉应删的、增补应添加的、校正应校正的,做到要多少字就能改到多少字。这种本领在实践中会获得和提高的。因而党校学员和在职干部互相改文是十分必要的。

(三)修改文章的方式途径

修改文章的方式途径很多,现从改定者的角度介绍几种,以供参考。

1.自己改

这种方式最经常用,也最方便。从时限上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时间紧的,如命题作文,限期的简报,见报的文章等,写完后立即修改,所谓“从头至尾一一检点”。除精思细改、核对检查外,条件允许时要朗读一两遍,在朗读中凭语感易于发现语法和用语是否难懂的问题,可使之更为流畅通俗,接近口语。另一种是时限长的,可以放几天改一道,再放几天再改。这有什么必要呢?

文章初脱稿时,弊病多不自觉,过数月后,始能改窜,其故何也?凡人作文,心思一时多不能遍到,过数月后,遗漏之义始能见及,故易改也。又当其时,执著此意,即不能转改他意,异时,心意虚平,无所执著,前日所作文未是处,俱能辨之,所以易改。

(清]唐彪:《读书作文谱》

起草时的遗漏错误,是当时主观上没有发现的或认识不到的。过一段再看,有点像读别人文章,比较客观一些了,容易看出问题,也容易自我否定。从这一点出发,便可以采用“设身处地法”,把自己当成读者,看文章能否看懂、理解,能否说服自己,进而修改定稿。列宁就常常把自己作为一个没有专门知识的人,看自己的文章是不是好懂。这是个可行的办法,不妨一试。

2.请别人改

改自己的文章,总有些局限,请别人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古人学写作,经常请师长、亲友评判、修改、删削、加工,叫“以文会友”;修改者,好处说好,坏处就说坏,叫“临文不讳”,成为一个好传统。许多写作上有实践经验、又进行过理论研究的人,非常推崇这个办法,特地把它告诉自己的后代和友人。古往今来,用这种方式改好了文章的,不胜枚举。宋代范仲淹写《严先生祠堂记》,最后四句赞语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李淋(字玄伯)看了,给他改了一个字,“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他钦佩感激,几乎要拜倒在地([宋]洪迈:《容斋随笔》)。“德”改为“风”的确很好,不但和山高水长联起来,更形象了,而且暗用了《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典故,“风”就是德,而且是具有影响他人力量之德,比直接使用“德”更为含蓄,从而使得文意丰富高远得多了。我党八大《开幕词》,原是毛泽东同志自己起草的,感到不满意,就请秘书修改。他的秘书从内容到文字大大地改了一通,改得简练丰满,毛泽东同志很满意,会内会外也都反映写得好。

请人改,也要看清什么人。文论家认为应“请有识者改,如请无识者改,无益有害”。但是,有识无识是相对的,谁的知识也不能宽广无边,谁也有熟悉的事物。这就看作者怎么请了。相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了诗先读给一个老太婆听,听不懂就改,这是因为他要解决通俗化的问题。所以,除了请文字好的修改外,还要请了解情况、懂得那一行的人改。

请人改,要有一点气量,不可“文章是自己的好”,一个字也不能动。三国曹植,是亲王又是大才子,可是他很欣赏那种接受别人意见修改自己文章的作法,《与杨德祖书》说:“世人著述,不能无病。仆尝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这里虽是讲别人,但这看法作法恐怕也是曹植自己能写好文章的原因吧。当然。对别人的意见,要有分析、鉴别,有自己的主见,否则便会像“父子骑驴”的寓言所讽刺的那样,无所适从了。

给别人改文章,特别是领导干部改定他人起草的应用文章,那是要严肃认真的。一是要敢于负责,对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文件、文章,要大胆谨慎,不可马虎了事。二是要尊重执笔者的劳动,要看仔细、弄明白再改,有不懂的要问,不可凭职权乱改一通,那不仅会“点金成铁”,而且可能闹笑话、误了事的。

3.集体讨论修改

集体讨论修改文章,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论语。宪问》有这样一段:“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记载的是春秋时期郑国起草公文的过程。除一位大臣起草外,要经过三位大臣的修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能发挥集体力量了,这种方法真正地普及开来。大者如1954年的宪法,公布前请政法专家、语文专家推敲了几个月;刘少奇同志关于宪法的报告,也请语文专家讨论修改过。再如,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请党内许多老同志分头讨论,集中全党智慧修改而成。小者如一份会议简报,也要简报组或秘书处讨论修改。当然,有时这种好形式也被用滥了,不论什么文章,都要讨论,都要经几个人修改,那是大可不必的。特别是把棱角、特色全磨光、刨平,搞得“千篇一律”,那就是改得失败了。

相关分类

文秘知识 更新

文秘知识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