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兴邦--《南京南京》观后感
我无法知道,有人抱着一包彩色米花,走进电影院看《南京、南京》的话,他们是否还能把那么甜的东西,对着银幕上的中国最大国耻能吃得下去。影片中,最让我震憾的一个镜头是:一辆被日本兵放弃的报废坦克,当突然枪声大作,将整群的日本兵扫射在地,而当大批日本军队涌过来,将坦克团团围住喊话要里边的人投降时,坦克里的烈士,却一声不吭,就等着日本兵将自己活活炸死!
几名日本兵突然遭到枪击死亡,更多日本兵赶过来,却发现开枪的竟是南京城里未成年的中国孩子。以上事实,都被当年的日本兵心惊胆战地记在了日记里。但我们自己的历史上,这样的反抗皆是空白。《南京》里也有全裸的镜头,但那是南京妇女被日本兵活活j奸又屠杀至死的。没有裸替,也容不得谁为这样的电影脱了之后还可能再拿出来在八卦上炒作自己。因为,那样的历史往事,只在记录着我们曾经蒙受的奇耻。所谓的爱国,完全不是跳起来朝侵略者吐几嘴口水,真正的爱国,是要首先记住历史、正视历史、面对历史。当影片中那位年轻的妓女,她为了让更多的人免于一死,而率先举起手志愿报名去当日本兵慰安妇时,我对她的凛然大义不由肃然起敬,而当她最后被日本兵j奸至死时,我已经看得满眼是泪。
所有的中国人,都应当去看《南京》这个电影。所有的中国媒体,都应当开足马力为这部电影炒作。日本电视台,从《南京》最初开拍,一直跟到了电影完成。甚至日本某右翼党派重要人士,还因为这部电影,而跟导演陆川发生过激烈争论。
陆川曾在他的博客里骂过我几句。但我对他能拍出这样的电影,表示我真诚的敬意。不是老嚷嚷要爱国主义教育吗?去看一遍《南京》,就是接受一次最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请记住陆川拍摄《南京、南京》过程中的两段导演手记——
“我想给中国观众知道,在70年前我们输给了一个什么样的对手。”
“战争的本质说到底是精神的折磨,它是一种文化在你的废墟上舞蹈。现在让我们汉族,或让我们中国人拿出一段震慑人心的代代相承的文化的东西,我觉得已经没了,我们就剩秧歌了,我们真正的东西在哪儿呢?”
《南京!南京!》表现的也是此景。成百上千败兵疯狂地冲向挹江门,36师的官兵结成方阵阻拦。
为什么打得这么惨?太落后了。
电影电视剧里都是英雄,一意淫就扫死一片鬼子,没这事,都是几条命换一条命,几十条命换一条命。落后就要挨打,挨打,流的都是中国人的血!
南京城的几十万百姓,和数万败兵,就留给鬼子了。
……《南京!南京!》,近乎纪录片的风格,几乎每一个情节都有历史依据,血痛。
拉贝不是个神,日本兵不是看见德国人就敬纳粹礼,一语不合就把你崩了,磕绊都不打。白种人罗嗦也是非打即骂,战胜的一方,他就有这“权力”!
残军数万,区里区外的,都缴了枪。然后押走,枪扫水淹活埋刺杀。败了的残兵,缴枪的残兵,受戮前那一阵“中国不会亡!”令人潸然泪下。
中国人会觉醒,抗战八年,把中华民族杀明白了。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要用无数个无名的岳武穆,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
但是要八年,要是从九一八之夜八百打一万那一仗算起,则是十四年。
南京城的百姓,受了浩劫。
其中还是许多上海难民,淞沪开战,家园毁灭,逃到南京,结果进了地狱。
死是容易的,活下去,太难。
中华的姐妹们,排着队,被凌辱。
凌辱致死,那些拉出去的裸体尸体,远比《辛德勒的名单》中的更摧残人的神经。
“刘烨”那一小股人马,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但是不可能有最终的胜利,他们大部牺牲,残余被俘,被杀。
当年的仗就打成那样,正视历史,需要勇气。
“范伟”出卖了尊严,结果自家亲人都被凌辱。他放弃了离开,选择了死。该死,死了好。
“姚迪”挨的那一枪,真狠,真……
“高圆圆”的命运,“江一燕”的命运,“秦岚”的命运……
说不下去了,正视历史,太难也太痛苦了。
于是有江淮健儿驰骋。
于是有台湾黑道大哥林仔滚派出江湖兄弟,配合虎门歼敌。
于是有双手造就的巫家坝、芷江机场和滇缅公路。
于是有苏联、飞虎队群英碧血英豪。
于是有无数的岳武穆,重塑被杀醒了的民族之魂。
14年,不仅仅中国人,朝鲜、越南的志士们,和中华儿女并肩作战,多少壮士的鲜血头颅,抛撒在中华大地之上。
于是,有了远征军战士周传基、郑雪来(电影界前辈),还有黄仁宇。
于是,也有了我的电影项目《重上云霄》。
向陆川兄弟致意。
向沈阳九一八事变纪念馆、宛平抗日战争纪念馆、山西平型关战役纪念馆等等致意。
向3500万牺牲的前人致意。
中华民族,生存下来了。我们赢得了在这个世界上第二次生存的机会。
中国不会亡!
上一篇:《南京,南京》观后感2000字
+《多难兴邦--《南京,南京》观后感》相关文章
- 多难兴邦--《南京,南京》观后感
- › 多难兴邦--《南京,南京》观后感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多难兴邦--《南京,南京》观后感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多难兴邦--《南京,南京》观后感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多难兴邦--《南京,南京》观后感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多难兴邦--《南京,南京》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