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伟大--《黄石的孩子》观后感
刚刚看完了《黄石的孩子》,有一些小感动。
虽然影片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对白都比较好莱坞化,但那一份平淡中不经意流露出的感动,依然让我回味良久。
没有弥漫的硝烟,没有横飞的战火,没有荡气回肠的爱情,甚至都没有丝毫的煽情,导演仅仅用最平实的镜头,却展现了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一个伟大的英雄。
乔治何克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正如托尔金所说,小人物成就历史,何克为我们书写了一段关于爱和坚强的历史。何克从战火弥漫的中国拯救了六十多个孩子,他做的并不多;他为这六十多个孩子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这就足够感到我们。
我实在无法想象何克是怎样在当时那种艰难的情况下带着六十多个孩子徒步穿行了五百英里的距离,导演甚至也没有用过多的篇幅来描写他们的“长征”,但当何克和李到达山丹,看到那样一座破庙时的喜悦表情时,我们也许就可以明白这一路上的艰辛。
影片的结尾,是几位今天仍然在世的“黄石的孩子”讲述何克的故事,“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生日,我们都说我们的生日时7月22日,那是何克去世的日子”,这一刻,我真的感动了。
在这样一个爱国主义情绪过于火热的时候看到一部平凡的讲述抗日战争的影片,确实多了几分思考。
+《平凡的伟大--《黄石的孩子》观后感400字(六)》相关文章
- 平凡的伟大--《黄石的孩子》观后感400字(六)
- › 平凡的伟大--《黄石的孩子》观后感400字(六)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平凡的伟大--《黄石的孩子》观后感400字(六)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平凡的伟大--《黄石的孩子》观后感400字(六)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平凡的伟大--《黄石的孩子》观后感400字(六)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平凡的伟大--《黄石的孩子》观后感400字(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