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作文网观后感红日观后感 6000字

观后感

当前:首页 >> 红日观后感 6000字

红日观后感 6000字

日期:11-25 14:43:43 | 观后感 | 浏览次数: 0 次 | 收藏

标签:观后感怎么写,观后感作文,观后感500字,http://www.gaofen123.com 红日观后感 6000字,
  红日观后感  
  
  
  当我终看到电视剧结局时,满腔的感情溢于言表,为沈振新的胜利感到欣慰,为张灵甫被自己的同僚落井下石而感到悲哀。张灵甫一代抗日名将,没有死在抗日的战场上,实在可惜了。今天,我生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作为曾经的反动派——张灵甫已经被肉体上消灭了,他的74师也成了人民解放军光辉历史的一枚勋章。对于这样一颗将星的陨落,让人忍不住长叹:壮哉烈哉!
  
  电视剧《红日》主要描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次战役。从全新和比较现代的角度来讲述那个“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处遁”的解放军军事史上的转折之战。一场解放战争中豪迈而残酷的战场即令人感动,又让人心痛。因为,这是场中国人和中国人之间的对决,这是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撕杀。战争中共产党军队的胜利虽然最终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基础作出了贡献,但这场兄弟之间的撕杀仍然让人感觉痛心。一边是为劳苦大众打天下奋不顾身,一边是为蒋家王朝的“三民主义”浴血忠诚,宏大的战争场面,双方都是不怕死的中国人。从来不惧怕死亡的解放军战士,遇到了军纪严明训练有素而有别于它的张灵甫74师,双方的激战激烈而悲壮。如果抛开战争的正义不谈,双方都是英雄,双方没有失败者,张灵甫即便是为一个没落的王朝战死,那也是个值得尊敬的军人,效忠其信仰的“忠臣”。
  
  翻开历史,张灵甫同样南征北战,身先士卒,作战中一贯冲锋在前无视生死。对日寇的数次战斗中,屡出奇兵,从容淡定,有勇有谋带领将士冲锋陷阵,打出中国军人的骨气和威风,成为同样令日寇胆寒的铁血将领。如此奇人,如属解放军阵营,同样必是百战百胜的战神。可惜,一代名将面对昂扬斗志万民拥护的共产党,终于没有了驰骋疆场的豪情满怀,没有了阵前杀敌的淋漓酣畅,短暂的胜利后只有无可奈何一声叹息,举枪自毙。历史终究会还原真相,张灵甫虽然死在正义的解放军炮火下,但是,他仍是我国著名爱国将领,也是一代抗日名将。公正的说,我们应该深深怀念他。在现代企业中,我认为张灵甫会比沈振新更受欢迎。因为在他的严明治军下74师成了一支拉出来能战,战之能胜的王牌军,在指挥上,时时都能看清解放军的作战意图,在被围孟良崮时,他能临危不惧,提出四面包围,中心开花的战略步骤。当沈振新在追女人时他却光脚在地图上思考下一个战事的战略与战术问题,一心为着党国的事业。而沈振新经常违抗上级命令(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且个人英雄主义严重,在如今这个团队至上的时代,这两点对一个团队的建设危害及大。
  
  现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和解放军相比,既有装备和数量的优势又有美国的支持,且国民党军队指挥官的学历普遍高于解放军,为什么却遭到了如此迅速和彻底的失败?
  
  先看看张灵甫失败的原因。我认为国民党将军张灵甫及其号称天下无敌七十四师的灭亡主要是四个原因:首先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这是必然的原因;第二,其军事上的冒进,使之成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很重视的、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要歼灭的重要目标,这是导火线;第三,国民党内部腐败,军队里派系林立,各自保存实力,打自己的小算盘,无法做到统一的调度和指挥,这是关键原因;第四,张灵甫及七十四师平时仗蒋介石御林军“王牌中的王牌”骄横跋扈,得罪了其他的友军领导,致使其关键时期被人落井下石,这是重要原因。因为以上四点主要原因和种种其他因素导致了张灵甫这位国民党军中颇有能力的干将和王牌军七十四师的全军覆没。张灵甫和七十四师不但是被解放军围困在孟良崮的孤军,更像是被国民政府的腐败包围的孤军,正是这种绝望使张灵甫走到了穷途末路,不得不一死报答蒋介石的器重之恩,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把他归为悲剧英雄的行列了。
  
  再说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遭到迅速和彻底的失败,以上因素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再者老蒋的部队没有政工干部,这一点他需要向毛泽东学习,打仗是打仗,政治思想工作必须得抓上去。国民党官兵的“效忠党国”只是口号,他们内心没有驱动力。临上战场了,或许以大洋,或许以高官,这些对于可能生命不保的人意义可谓不大。我认为国民党部队灭亡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因其不得人心。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选择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最终只会被人民所淹没。国军的抗日英雄不乏其人,铁军、王牌军也不少,装备、数量更是占优,可就是没打过小米加步枪的人民解放军,为什么呢?主客观原因想找能找出一大堆来,但关键还是民心向背的问题。别说是机械化部队,全套的美式装备,就是美国人亲自来也不行,看看朝鲜战争就知道了。剧中表现的共产党人的信仰和国民党人的官僚作风,对现在也有积极意义。国共战争,国民党有兵,有武器,有大将,但仍失掉政权。就象以前台湾一样,国民党高高在上什么都有,但打不过草根的民进党。当年国民党的失败,一是败在国民党的腐败,再是败在没有民众基础。他们打的是没有国民支持的仗。而共产党人看起来什么都没有,但他们内心有希望,他们希望翻身做主人,没有任何愿望比这更有意义,于是可以舍生,可以取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言实不谬也。
  
  而通过沈建新(原形为华野王必成将军)的胜利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些感想:不经过风浪,就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不经历风雨,就不能看到彩虹;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大事。所以,我想说:朋友们,如果你身处顺境,请走出“温室”,拿出勇气迎接困难的挑战;如果你身处逆境,也不要气馁,要勇敢地克服困难。正如人说:“苦难是所学校。”而学得好坏要看自己。因为顺境中的人容易受迷惑,他们往往贪图享受,不知奋进,不知道苦难为何物。而没有志向,没有进取心的人,又怎么能成功呢?逆境中的人则不同,他们饱受磨难,一次次与命运和困难作斗争,为走出逆境,大多都树立了远大志向和坚定目标。人没有压力不抬头,没有动力不奋进,一旦二者兼备,就会发挥出令人吃惊的潜力。这正是顺境中的人一般不具备的。当然,顺境中的人如果能不图安逸,立下壮志,奋力拼搏,又何愁不能成材呢?相反,逆境中的人如果经不起磨难,就会消沉下去乃至被吞噬。逆境可以开阔我们的胸襟和视野,使我们在磨难中成长、成熟。
  
  另外,我想不得不说的是:张灵甫将军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中国职业军人,在抗日战争中带领部队打过无数硬仗、恶仗和胜仗,多次负伤,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作为许多中国当代后人,可能只知道张灵甫及其74师(抗日战争期间称74军)在孟良崮战役中被陈毅、粟裕将军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全歼这一国共内战历史上的经典战例,而对于张灵甫将军在此之前的其它生平事迹,尤其是张将军在二战期间参与的许多和日寇军队之间正面进行的恶仗和硬仗却知之甚少。张灵甫所在的74军是一只抗日英雄部队,在军长王耀武将军的率领下几乎参加了抗战8年内所有国民革命军针对日军的重大战役,毙伤日寇无数,屡挫日军精锐,创造了全国闻名的德安大捷,被誉为抗日铁军。如果这段历史不为后人所知,那么对于壮烈牺牲殉国和流洒过鲜血的抗日英烈们显然是不公平的,这也是最令国人痛心疾首的事情。作为有良知的中国人,我们有责任把这段真实的历史昭告中国的后人们,使他们对于发生在60多年前那段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只以意识形态和个人成败论英雄,我们应该破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历史糟粕,能够从历史的高度上客观、全面地评价张灵甫将军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的一生所为,方不失为偏颇。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句话也可概括张灵甫的传奇性的一生。
  
  《红日》
  
  昨晚连夜把电视连续剧《红日》看完了。这又是一部把一直作为反面人物宣传的人物刻画成英雄的作品。上一次看这样的作品是《雍正王朝》,雍正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名声本来不好,总和弑父夺权、杀害手足兄弟、血滴子、吕四娘和金人头相联系起来,但是《雍正王朝》彻底给雍正帝翻了案,恢复了他的英雄本色,雍正帝是清朝最勤政的皇帝,执政十几年,在奏章上的批示达40000多字,从未公款南巡,留下了丰盈的国库给乾隆帝,等等等等。《红日》这个35集的电视剧取材自早期的同名电影《红日》(据家父讲还有同名的小说,不过我没读过)。《红日》讲得是解放战争初期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消灭国民党军队战斗力最强的五大王牌军之首——整编74师的经过。与电影所不同的是,电视剧几乎把74师师长张灵甫刻画成一个英雄人物了,至少我看过后是这么感觉的。这部电视剧的演员阵容十分强大,集中了电视剧界的一批著名演员:张灵甫是李幼斌扮演的,不久前还在《亮剑》里演共军师长,现在一下子又去演国军师长了。蒋介石是总扮演老干部(《省委书记》)、老中医(《大宅门》)的杜雨露演的。共军主将沈振新是尤勇演的,他刻画的人物也够英雄,但是延续了高大全的路线,反而没有从正反两面刻画的张灵甫更真实。沈振新手下的得力干将特务营营长石东根是耿乐演的,沈振新的老婆是小宋佳出演,张灵甫的老婆(表妹?我到现在也没弄明白他俩到底啥关系,似乎他们只是互相称呼表哥、表妹,而实际是夫妻。这个待查)是史兰芽演的。我挺为史兰芽惋惜的,当初她在《围城》里出演唐晓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是我还上高中呢。可是后来她就再没有什么让人记住的角色了,这次这部35集的电视剧,如果不是我看了第35集全剧终后的演员字幕,也根本不知道依宁就是她演的,在戏里完全认不出来了。之所以说这部戏把张灵甫塑造成英雄,我总结有两点:第一,戏里的张灵甫军事才华出众。张灵甫是黄埔四期的,所以张灵甫领导的整编74师是蒋介石嫡系部队。戏里,张灵甫打起仗来有勇有谋,谋略水平甚至不在陈毅粟裕等我军元帅大将级人物之下,对山东重点进攻时,他作为一个师长,越过兵团司令汤恩伯直接给战区总司令顾祝同做参谋,而且他的战略都获得了成功,同时,华野总部陈毅粟裕首长(501502首长)所使出的种种诱敌计策他全能识破,经常弄得粟裕大将苦思冥想;而戏里的共军主将沈振新却很多时候参不透陈粟首长的用心,经常要陈毅以命令的方式强制他执行,他自然更难像张灵甫那样参与整个山东战场战局的谋划。戏里,蒋介石在解放战争第二阶段提出的讲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的战略(重点进攻延安和山东解放区的双拳出击战略)其实是张灵甫提出的,蒋介石借用的,可见张灵甫是个帅才。戏里,张灵甫主动选择上孟良崮,这部险棋刚一推出,就获得了蒋介石和粟裕这两位敌对双方战略家的一致称赞,张灵甫用一个师2万人的兵力吸引我军10万人围攻和另外10万人阻击援军,而当时国民党进攻山东的兵力有40万,如果这40万军队齐心协力的话,是可以实现对我军20万人的合围的,张灵甫的“内外夹击、中心开花”战略就可以消灭山东我军全部主力,不过国民党军队的结构组成注定了他的失败命运。戏里,张灵甫的74师战斗力很强,在孟良崮战役中,三天没水喝,仍然能够顶住我军的强大攻势,如果不是国军83师的假救援花招,74师还能多坚持几天。另外,就在张灵甫已经准备自杀时,我军前锋部队已经攻至离张的师部100米的地方,但是仍然遇到顽强阻击,足见74师战斗能力之强大了。第二,戏里的张灵甫忠诚有加。戏里的张灵甫没有任何钻营和谋取私利的表现,他总挂在嘴边儿的话就是“为了实现委座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对国民党内的腐败行为深恶痛绝,对那些贪生怕死、畏首畏尾的国军将领嫉恶如仇,他与腐败高官妥协也是为了在战场上能够获得对“党国”有利的局面,而不是为了私利。直到最后自决之前,他还给蒋介石发电报痛斥国军内部的腐败和派系林立,并且最后“杀身成仁”,足见其忠心耿耿。戏里,共军主将沈振新在拿下孟良崮后,看到张灵甫的尸体,也对他表示了极大的尊重,并且命人厚葬张灵甫。那么这样的“英雄”怎么最后全军覆没了呢?戏里所表现的直接原因就是国军派系之间矛盾重重,互不救援,嫡系部队与杂牌儿军的作战能力、训练水平和装备水平相差悬殊,无法正确执行有力的战略。张灵甫所在的第一军团由汤恩伯指挥,主要由张灵甫、黄伯韬、李天霞各自的三个师组成,但是张灵甫被围后,李天霞看热闹,吃吃不救援,眼睁睁看着张灵甫被吃掉。黄伯韬的师倒是大力救援,但是打不过我军,另外他也有保存实力的想法,所以三个师没有形成任何合力。从战略上看,我军的部署并不占有特别的优势。张灵甫的冒进实际上也是因为他发现了陈粟首长总部的所在地,所以急切动兵扑过来,如果他左右翼的李天霞和黄伯韬两个师能够跟着一起运动,就不会有张灵甫被分割包围的情况出现,但是正是他们行动迟缓,使得我军两大主力纵队在他们之间的缝隙插入,实现了对张灵甫的合围。张灵甫的骄纵也是他全军覆灭的主要原因之一。张灵甫在山东对我军打了过多的胜仗,而且张灵甫认为我军只会打国民党的力量弱的军队,而不敢直接攻击74师这样的美国人训练的美式装备的整编师。可是他没有想到陈粟首长下了决心要把他吃到,而且是5:1的兵力吃他,所以他直到被合围前还叫嚣共军不敢动他呢。张灵甫在蒋介石集团内部也是因为享有常胜将军的美名而经常目中无人,表现狂妄,得罪了很多同僚。可以说这部《红日》电视剧比当年的电影《红日》更加客观和全面的刻画了张灵甫的形象和整个孟良崮战役的来龙去脉,是部不可多得的历史教材也是一部具有警示当代作用的电视剧。因为,我一开始看时就有疑问,是不是为了衬托我军的英勇才把张灵甫写得这么大能耐;但是看完后,我明白了,这个剧想说明的中心思想并不是或者大部分不是我军如何打败张灵甫的,而是国民政府内的腐败能够葬送如此优秀的帅才和部队,它其实是提醒当代的人们腐败的危害性和破坏力的一部电视剧。不过我看这部教材时也是跳着看的。因为作为一部需要拉长到35集的电视剧,编剧还是无法脱俗,最终在其中揉进了感情戏,共军军长沈振新和特务营营长的爱情故事和他们的老婆的故事占了一定的篇幅,而且这两个女演员都是细皮嫩肉的,白白净净的,不像当时的真实生活,所以一遇到这种情节,我就4倍速快进给滤掉了。这点让我更加倾佩《士兵突击》的作者和编剧,《士兵突击》里没有任何婚恋情节,甚至连个女人都没有,却一样红遍大江南北。如果滤去那些拼凑的情感戏,把此剧缩成20集,堪称经典。
  
  


+《红日观后感 6000字》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观后感 更新

观后感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