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观后感
影片开头,几个日本高级军官在飞机上议论:
粘下地说:“中国所谓河南河北的河就是黄河;所谓山东山西的山就是这个太行山。” 板垣征四郎说:“我们从满洲一低头,过了山海关门洞,就是这开阔的华北大平原。” 粘下地:“中国有句古话,“扼太行者立于不败之地”板垣:“这中国的太行山的面积,怎么看怎么象我们日本国土,更象是中国大陆的脊梁。”阿部田秀:“我们斩断太行山就是斩断中国人的脊梁”。可平型关第一次交锋,就让日本侵略者冷不丁吃了八路军当头一棒,没斩断别人的脊梁,却狠狠地崴了他自己一脚。捷报传出,举国振奋。
(www.bossedu.com欢迎您投稿)
在老爷庙上,八路军李天佑团率先占领制高点,但1937年的鬼子都是训练有素、凶顽强悍的“武士道”,把子弹都打光了,鬼子还是踩着同伴的尸体,眼都不眨地往上顶。狭路相逢的时候,八路军举起了大刀和折断了刺刀的步枪,怒目而视;而鬼子们也毫不含糊,一声“上刺刀、退子弹”的口令之后,拉枪栓退子弹的哗啦声和叮当声响成一片,然后就红着眼、挺着溜长的大枪刺刀、一步一个脚印儿的往上真招呼。然后就是要怎么狠就怎么狠,要怎么真就怎么真、要怎么娴熟就怎么娴熟的肉搏。
肉搏中有两个镜头最值得一提,一个是有个鬼子军官,刀法娴熟,一连劈杀了好几名八路。有个八路枪已经拼丢了,看到这个鬼子凶悍,空着双手就抓他的刀,割裂肌肉的倭刀滴答落血;鬼子哪儿能含糊,一挺腰把刀顶进了八路的肚子,八路嘴里喷着血往前自己一用力,抱住了鬼子的脖子使他不能动弹;鬼子背后同时冲来两名八路,两把刺刀同时捅进了鬼子后心,拔出后迅速投入新的战斗。鬼子跪着死了,手里还死死抓着那把落血的倭刀,穿着刀的八路就势扑在跪着的鬼子头上,这个造型一下子就刻在了我的心里。另一个镜头是敌我两个伤兵,都倒在了地上,互相怒视着。鬼子伤兵是个军官,被砍掉了右腿,他咬牙匍匐着爬向一把刺刀,迅速的抓起来;八路伤员伤更重些,半举着大刀严阵以待。鬼子一用力,八路也顺势把刀一挺,没想到,日本军官并没有刺向八路,而是把迅速抓来的刺刀,绝望的刺入了自己的胸口,以求速死。骄狂的鬼子屡次不能得手打不赢就自杀,并不是怕被军官枪毙,也不是怕被八路打死,而是凶悍的赌气,打不赢就赌气自杀。这太符合日本法西斯军人的性格了,你要导演日本鬼子跪地求饶,真太不真实了。不但鬼子会骂你,观众也会骂你。
战斗结束,打扫战场时。八路军发现一个受伤的日军。让卫生员给他包扎伤口,当卫生员正在给他包扎时,可恶的鬼子竟然在背后偷偷抽出军刺,刺向了这位战士。镜头顿时在那时凝止了,缓缓地随着卫生员身体向后倒去,当卫生员在倒地一杀那,军帽脱落了,一头乌黑的长发散落下去……八路军小战士愤怒了,日本兵惊呆了。是个女兵!这让我想到那位美国记者的话“不是我要作为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是上帝把我造成这幅模样的。”
朱德带着美国女记者去采访副参谋长左权,只见左权斜歪着睡着了。桌上摊了一封寄有北北小手印发家信和一封刚写好的回信。左权妻子在信上写道“……家里没有条件去拍照,寄上北北的小手印……”。左权在回信中说“……经历了4天3夜的战斗……我一回来就首先给你们回信……如果真的战死了,我没有遗憾。唯一的遗憾是我们的女儿我连一面都没有见上……”。我听到旁座有抽噎声了。影片最后,左权还是战死沙场了,我心中不停地念叨着一个名字“北北”……
朱怀冰与八路军冲突被俘,释放他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他原来很瞧不起的农民游击队员,他说,“你是不是崔……崔……”, 那人认真回答:崔二蛋!大家都笑了。朱怀冰代表了一批国民党人,他们自持受过高等教育,更咬文嚼字假清高,也不屑于那些农民游击队,不屑于游击战,而农民游击队的对待战争的那份自然和从容,也是这批人无法体会得到的。
还有,贺邴炎(梁家辉饰),郝梦龄(刘德凯饰)两个各代表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军人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气节。他们同时登场,各占重要篇幅,表现出来的则都是中国人,没有国、共之别。只是最后国民党人郝梦龄英勇献身,共产党人贺邴炎虽然被迫撤退但是活着!
其他的场面象日军焚尸烧灰,已经被八路军入土安葬的日军尸体被同伙刨出来投入烈火焚烧的场面,非常有炮灰感;身负重任、气焰嚣张的阿部,掘墓焚尸;不仅残杀被俘的游击战士,还向被八路军释放的日本同胞举起屠刀!半裸的年轻的二等兵三木仰天哭天抢地的喊着:“天皇殿下!八路军优待我们,皇军却杀害我们,这是为什么?天皇陛下,皇军必败!”随即纵身跳入火海。在烈火中挣扎的日本裸兵形象,非常耐人寻味。再有就是国军坦克,活活碾死鬼子兵的镜头,也很精彩,很逼真,很解气。
《太行山上》是八一电影制片厂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推出的巨资力作。在思想性方面,本片将以往的陈词滥调和空洞说教一风吹尽,站在新的高度回顾历史,立意颇新。该片歌颂八路军这支钢铁雄师,紧紧的抓住八路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个法宝,全片线索紧紧围绕毛泽东军事思想、人民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开。国民党狂妄地向朱德要“秘诀”,朱德就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是秘诀!”
看到这里,我不禁反思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的伟大复兴。苦难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内乱、被少数民族入侵、征服,历史上多次出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人口死亡三分之一的现象都曾经出现。但是,每次内乱和外族入侵的大乱之后,都会有一个中华民族重新振作的大治。以西汉彻底打垮匈奴为标志,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次伟大复兴;以盛唐彻底打垮突厥为标志,是中华民族第二次伟大复兴;以彻底打垮日本军国主义开始,是中华民族第三次的伟大复兴。
这次的伟大复兴与以往的复兴绝不相同。中华民族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所仅存的。具有最长历史的人种进化、基因优选、杂交优势;人类历史最完备的农耕生产方式和农业文明、封建制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属于我们这个民族。在1644年以前,中国、中华民族的农业文明和封建制度,相对于周边的民族和国家而言,都是先进的。中国几千年积淀的农耕文明,使得人民的风俗、礼仪、法律、宗教完整和谐的融为一体,礼教即法律,风俗即法律。任何一个外来民族,打垮一个或几个汉族政权,一点都不稀奇,但是,即使象蒙古一样的雄强的民族,都没能将汉族移风易俗,永成臣虏;相反,在大多数时候,入侵者都被中华民族所同化,溶为一炉。但是,这是1840年以前的历史。到了1840年以后,这个同样是原来的太阳照耀下的世界,相对于中国和中华民族而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840年,特别是1895年之后,中国的封建制的农业文明,开始不可逆转的落后于欧洲和日本的资本主义。甲午战争,我们这个老大帝国在与一个新生强权的决斗中黯然败北,惨遭无情掠夺。这个变法求强的日本吃到了掠夺的甜头,胃口越来越大,《田中奏折》体现出了日本统治阶级吞并中国、灭亡中华民族的狼子野心。朱德说处心积虑、训练有素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是“最凶恶,最猖狂”的敌人一点不假。1937年,中国、中华民族的气运,以同时代的世界强国为坐标系,低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1937年,中国、中华民族的气运,以自己的历史为坐标系,低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
然而,就在1937年的 9月25日,也就是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大捷的这一天,中国的历史再次出现了巨大的转折。100年来,对于强暴的帝国主义,中国、中华民族,几乎没有打过一次扬眉吐气的胜仗,而在这一天,八路军狠狠的咬了日本军国主义一口,从次开始,胜仗越来越多,人民军队越打越强,最后终于打垮了日本军国主义。1937年9月24日,是中华民族的谷底,而就是从这一天的次日,中华民族第三次伟大复兴,悄然拉开序幕。这是何等振奋人心的一个发现!这是何等该让人感激的一个影视作品!中华民族低在谷底的时候,都不能被最凶悍、最猖狂的敌人打败、吓倒和征服,难道我们拥有了全系列的核武器、宇宙飞船上天、联合国里大权在握的时候,我们能再甘作某族、某国的臣虏吗?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永远不可战胜,任何别国他族,无可改变、无可逆转、无可奈何!
(www.bossedu.com欢迎您投稿)
我们每次观看一部红色电影,都会重思中华民族的复兴,重识“英雄”的概念有,重感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无畏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朱德在替新兵小战士站岗时,幽幽地缓缓吟出“贮马太行侧,十月雪飞白。战士仍单衣,夜夜杀倭贼”。片尾,站在雄浑的黄河日落前,朱德再次感叹:“打了大半辈子的仗都是内战,这次终于和日军面对面了……为了我们的民族,尽到一个老兵的责任吧……”。这都值得我们深思啊。
+《太行山上观后感3300字(四)》相关文章
- 太行山上观后感3300字(四)
- › 《在太行山上》观后感1200字(一)
- › 《太行山上》观后感1200字(二)
- › 《太行山上》观后感1100字(三)
- › 太行山上观后感3300字(四)
- › 英雄太行——《在太行山上》观后感1200字(五)
- › 《形势与政策》观后感之《在太行山上》1500字(六)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太行山上观后感3300字(四)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太行山上观后感3300字(四)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太行山上观后感3300字(四)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太行山上观后感3300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