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初中教育初二学习初二物理初二物理复习提纲1

初二物理

当前:首页 >> 初二物理复习提纲1

初二物理复习提纲1

日期:10-31 19:52:31 | 初二物理 | 浏览次数: 269 次 | 收藏

标签:初二物理,http://www.gaofen123.com 初二物理复习提纲1,

  凹面镜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 牙医内窥镜是平面镜;五官科医生的额镜是凹面镜。

  ☆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我们常用平板玻璃、直尺、蜡烛进行实验。选用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便于确定成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选用平板玻璃而不用平面镜的目的是:平板玻璃是半透明的,便于看到蜡烛的像。

  四、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即: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密度越小,光线在里面与法线的夹角越大。空气密度最小,光线在里面的夹角最大。ɑ气体﹥ɑ液体﹥ɑ固体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入射角=0度)。

  3.光路可逆: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都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都比实际位置高。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蓝天白云在湖中形成倒影,水中鱼儿在"云中"自由穿行。这里我们看到的水中的白云是由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儿是由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五、光的色散

  1.色散:一束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成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做色散。

  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2.一束太阳光照在红玻璃上,只透过红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一束太阳光照在红纸板上只反射红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一束太阳光照在蓝玻璃上,只透过蓝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一束太阳光照在蓝纸板上只反射蓝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这说明:

  透明的物体只透过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它颜色相同的色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

  也就是说: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 ( 物体通过什么色光,它就是什么颜色);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物体反射什么颜色,它就是什么颜色)

  3.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后为白色光。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等比例混合后为黑色。

  ☆绿光照在绿色的菠菜上,菠菜呈绿色;照在白纸上,白纸呈绿色;照在红纸上,红纸呈黑色。

  ☆白纸上印有黑字,每个人都看得特别清楚。是因为白光照在试卷上,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眼睛,而黑字不反光。

  ☆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白色;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黑色;如果一个物体能透过所有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

  六、看不见的光

  1。光谱:把七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2.红外线:在光谱中的红光以外存在,人眼不能看见。

  红外线热作用强,穿透云雾的能力强,可以用来烘烤、遥控、拍照等。

  红外线辐射到物体上,可使被照的物体发热; 一般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辐射红外线的本领与物体本身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越强。

  红外线夜视仪是根据夜间人的体温比周围草木或建筑物的温度高,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的原理制成的。

  3.紫外线:在光谱中的紫光以外存在,人眼不能看见。

  紫外线化学作用强,可用来杀菌,促进骨骼生长,应用它的荧光效应还可以进行防伪。

  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合成维生素D,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

  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提纲

  一、透镜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在焦点(F)。

  3.凸透镜焦距越短,会聚作用越强(光线通过后偏折得厉害)。

  同种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5.测焦距:

  (1)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

  (2)调节凸透镜与纸屏的位置,直到纸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点。

  (3)用刻度尺测出透镜中心到光点的距离即为焦距。

  二、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暗箱中的胶卷相当于光屏。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它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凸透镜的镜头。当物距稍大于焦距时,它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放大镜本身就是一个短焦距的凸透镜。当被观察的物体在其焦距以内时,它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和虚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3.平面镜成像与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有何异同:

  不同点:平面镜是通过光的反射成等大的虚像;凸透镜是通过光的折射成放大的虚像。

  相同点:都是由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组成,都不能用光屏来承接。而且都是正立的。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

  物距等于像距( u = v = 2f ),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照相机:物距大于像距( u > 2f ,f < v <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物距小于像距( f< u < 2f ,v > 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 u < 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实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

  四、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2.近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因此应该利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凹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3.远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来自远处一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达到视网膜了。因此,应该利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4.透镜焦度用ф表示,f表示焦距,则ф= 。

  眼镜片的度数T= ×100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5.取一副老花镜,测定它的两个镜片的度数。

  器材:一个白纸屏、一把刻度尺、一副老花镜

  步骤:

  (1)将两个镜片分别正对着太阳光

  (2)调节凸透镜的位置,直到纸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的光点

  (3)用刻度尺分别测出镜片到光点的距离f1 、f2

  (4)用公式算出镜片的度数。T= ×100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物镜。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是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小物体了。

  显微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稍大。

  2.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一(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望远镜物镜焦距较长,目镜焦距较短。

  3.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简述测焦距的三种方法(近似值)

  办法一: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使另一侧有一个很小很亮的光点,量出光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焦距;

  办法二:把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透过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当字很模糊不清时,量出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即焦距;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二物理  

相关分类

初二物理 更新

初二物理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