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高中学习高一学习高一历史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整合笔记

高一历史

当前:首页 >>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整合笔记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整合笔记

日期:10-31 19:43:51 | 高一历史 | 浏览次数: 728 次 | 收藏

标签:高一历史,http://www.gaofen123.com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整合笔记,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1.生产工具:

  原始农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青铜农具、耒耜和石锄石犁)→

  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西周(独立发展自成体系)→春秋战国(铁器牛耕)→汉(推广铁器牛耕)→

  由频繁迁徙到定居

  隋唐(曲辕犁)隋唐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北方:耕耙耱技术;南方:耕耙技术)→宋(经济中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3.灌溉工具:

  曹魏(翻车)→唐(筒车)→宋(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4.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集体劳动)→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提高,出现了私有,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5.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⑴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⑵精耕细作使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⑶经营方式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其性质使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6.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⑴分散性:以一家一户为生产、生活单位

  ⑵封闭性:相互之间缺乏交往和合作

  ⑶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官营手工业:

  夏、商、西周:以青铜业铸造为主(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已有铁器;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商朝事已有织机,西周时可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春秋战国:继续发展

  两汉和南北朝:西汉武帝后煮盐、铸币、冶铁收为官办;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前领先于世界;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西汉时丝织技术高,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五大名窑

  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瓷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设在苏杭等地的制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官营手工业凭借国家权利,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

  2.民间手工业:

  以纺织为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民间手工业的一种,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的一小部分作为商品出卖。一些私人经营的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春秋战国、秦汉:发展

  魏晋南北朝:遭受摧残

  隋唐:得以恢复和发展

  两宋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艰难发展

  元: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得以推广

  明:中叶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居于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中后期,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3.对外贸易:

  西汉开始,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明清时瓷器对外销量扩大

  4.官府为什么要经营和控制手工业?

  ⑴小农经济状态下的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不能满足官府的需求

  ⑵集中人力、物力生产满足统治阶级享乐需要的奢侈品

  ⑶专职社会高度集权的体制也有一定的影响

  ⑷受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1.商:“商人”因商朝人善于经商而得名

  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地位提高)

  秦汉:统治者“重农抑商”,商业发展艰难;秦汉至隋唐商人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隋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的流通

  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元:交通发达,利于商业的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尽管商人承受着官府沉重的商税和压制政策,但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2.宋以前:市场交易受到严格的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明显,严格控制开闭市时间)

  宋: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也被打破

  3.朝贡贸易的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在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

  4.战国时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有其合理性?

  有合理性:⑴经济功能:战国是我国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时期,小农经济是其经济基础。重农抑商可以发展和巩固这一基础。⑵社会功能: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的流动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不能适应统一战争的需要,与中央集权相矛盾。

  第4课 古代经济政策

  1.土地所有: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交纳贡赋(井田制)

  春秋:生产力发展,大量土地北开垦为私田,井田制遭到破坏。后来各诸侯国相继进行税制改革,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废除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

  魏晋: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明: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重农抑商”

  商周:国家鼓励商业的发展,使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来社会上出现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机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战国:为了维持农业,商鞅在变法时提出“重农抑商”的政策(农业是本业,工商业为末业)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西汉:长期战乱,经济凋敝,一些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势力

  明清: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仍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一致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海禁:明初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明太祖担心海上对敌势力与倭寇勾结实行“海禁”

  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政府下令厉行海禁

  明清统治者虽曾经开封海禁但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且是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与世界潮流。

  4.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

  ⑴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危机王朝的统治

  ⑵政府赋税收入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

  ⑶导致地主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的集权的加强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1.15世纪后,西欧国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人们渴望黄金、白银→渴望到东方“寻金”→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商业危机)→西欧人希望开辟一条前往东方的新航路→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目的:从海外获得财富,加强在欧洲的地位;传播天主教)→航海和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条件

  2.葡萄牙、西班牙分别阻止东西两条线路的海上探险→

  航海家 时间 航海路线 支持国家 迪亚士 1487 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葡萄牙 哥伦布(意大利) 1492 向西航行,到达美洲 西班牙 达·伽马 1497 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继续前行,最终到达印度 葡萄牙 麦哲伦(葡萄牙) 1519-1522 向西航行,完成环球航行 西班牙 3.新航路的开辟使葡萄牙、西班牙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纷纷加入新航路开辟的行列(“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逐渐会和交融,日益连成一个紧密的整体→欧洲商人将各大洲的特产运往各地销售→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新航路的开辟还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市场造成通货膨胀(价格革命)→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 [2]  下一页

TAG:历史  

相关分类

高一历史 更新

高一历史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