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范文网知识常识教育学习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三)

教育学习

当前:首页 >>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三)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三)

日期:10-31 19:31:13 | 教育学习 | 浏览次数: 669 次 | 收藏

标签:教育学习,http://www.gaofen123.com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三),

  第三部分  隋唐五代文学



初唐四杰

指主要生活和创作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四位著名的诗人,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对诗歌的题材有所扩大,诗风转向刚健清新,对五言律诗的成熟和七言歌行的发展都有很大贡献。并且,他们四人都喜好写骈文,有着很好的艺术特色,可以说王勃是电力精工,杨炯是神采飞扬,卢照邻是深沉悲愤,骆宾王是慷慨激昂。

沈宋

沈佺期和宋之问的并称。他们是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活跃于宫廷“文艺沙龙”名盛一时的诗人。沈、宋二人的创作大致以贬谪为界分前后两期,内容与风格变化很大。贬谪前,多奉和应制之作。在遭受贬谪蛮荒打击后。由于生活境遇的变迁,诗歌中有了更为真挚的感情,同时在风格上也显得清新自然。并且,二人在律诗的定性过程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诗人的近体诗创作提供了规范。

上官体

以贞观后期出现的重要诗人上官仪的名字而命名的一种诗风。上官体“绮错婉媚”,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不过,在当时已经是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是人们模仿取法的新诗体。在唐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文章四友

杜审言、李峤、崔融与苏味道的并称,世号“崔李苏杜”。 四人皆进士及第,诗歌内容上为宫廷诗风的延续,但在诗律和诗艺上为律诗的定型做出了很大贡献。李、苏、崔均致高位,杜审言由于仕途不畅,诗作富有真情实感,成就最高。李峤的咏物诗在当时影响较大。

吴中四士

盛唐前期四位著名的诗人,即贺知章、张旭、包融和张若虚。因为他们四人都生活在吴越(江苏、浙江)一带,故称“吴中四士”。他们“风流清高,狂放不羁”,对于当时的礼法,皆不在意,生活上比较狂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贺知章。

山水田园诗派

产生在盛唐时期的以孟浩然、王维等人为代表的,以描绘山水风光和表现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由于唐代取士较为重视声名,一部分直接求仕困难的知识分子往往由隐而仕,走所谓的“终南捷径”。他们在隐居生活中,常常临水登山抒怀寄傲,游园写景乐隐怡闲。又加之唐初佛道盛行,文人们或隐遁山水虔诚向佛,或游历山川求仙访道,有更多机会接触自然,因而在盛唐时代产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篇,并形成一个影响很大的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除了王、孟,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边塞诗派

盛唐时的诗歌流派。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其他如王之涣、王翰、崔颢、刘湾、张谓等也较著名。这些诗人大都有边塞生活体验,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他们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采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请缨投笔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对战争的态度,有歌颂、有批评,也有诅咒和谴责,思想上往往达到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 、意境雄浑 ,多采用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的形式。杰出作品如高适《燕歌行》、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另外,中唐卢纶、李益也有些格调苍凉的边塞绝句。

三吏三别

指杜甫的六首诗歌。杜甫在洛阳至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官府强行拉夫的残暴景象,以及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写下了《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诗,简称“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既揭露官府的残暴和人民的痛苦,又忍痛劝勉人民积极参加唐王朝救亡图存的战争。字里行间有着深刻而强烈的情感,艺术感染力极强。

诗史

后人对于杜甫诗歌的一种评价。因为杜甫用他的诗,记录了当时社会的许多重要的事件,比如战争,以及老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可以说是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他以广阔的视野频繁地写时事,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补史之不足。故有这样的评价。

大历诗风

指从代宗大历至德宗贞元(766—805)三、四十年间诗坛的的创作风貌。主要诗人有两个群体,一为长期在江南担任地方官的诗人如刘长卿、韦应物等,另一群体为活跃于两京的“大历十才子”。这一时期的诗人保留着对盛唐时代的美好记忆,又都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目睹了战乱所带来的州县残破,民生凋弊的悲惨情景,因而诗歌出现一种从盛唐到中唐的过渡面貌。一方面,他们在诗歌的美学风貌上还残留了一点盛唐情韵,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巨变又使他们缺乏了盛唐诗人的那种元气浑厚的内在骨力而呈现气骨顿衰的特点,诗歌情感与风貌上表现为落寞、萧瑟等,在意象选择上也多表现为清冷、荒寒, 逐渐显露出中唐面目。

大历十才子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十才子”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平定后社会相对安定的一段时期,以聚集两京进行唱和活动而著称,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的相近,主要写唱和应酬、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其中以钱起成就最高,与刘长卿并称“钱刘”。

五言长城

刘长卿长于五言诗,其五言诗占到全部五百余首诗作的十分之七,曾自许为“五言长城”(见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诗序》),其中五律成就最高。他早年喜写篇幅较长的叙事性的五古五排,但意脉似不甚连贯。后期以较短的五古和五律、五绝写离别与山水景物,颇多意象省净而极富意味的优秀之作。

新乐府运动

是贞元、元和年间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其基本宗旨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等人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内容,要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病;要求诗歌的形式与内容统一,为内容服务,表达真切顺畅,让人容易接受。这些理论一反大历以后逐渐抬头的逃避现实的诗风,发扬了《诗经》、汉魏乐府和杜甫的优良的诗歌传统,具有进步的意义。

张王乐府

“张,王”指的是张籍、王建。他们交谊深厚,又都擅长短篇七言乐府歌行,所以人们合称“张王乐府”。所作七言歌行,或继《诗》、汉魏乐府传统拟作古乐府;或承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乐府传统创作新乐府。用通俗凝炼的语言,多变的韵律,比兴、白描、对比、心理刻划等手法,指责时弊,同情民生,倾向鲜明,感情凝重。这些以明白晓畅语言写成的乐府歌行,替元白为代表的“浅切”诗派增添了不少光辉。

元白诗派

所谓元白诗派,是指中唐元和时期活跃于诗坛,以元稹、白居易为首,包括张籍、王建、李绅等在内的一个诗歌创作群体。这一派诗人的创作,继承了盛唐杜甫以及中唐早期元结、顾况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在诗歌内容上,他们打起哀时济世的旗帜,着力揭露社会现实生活的各种弊端,表现人民生活的疾苦,力求用诗歌干预社会现实,因而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艺术上,他们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这一诗派的创作在当时与后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孟诗派

以韩愈为领袖,但此派尚奇求怪的趋向,最早也先在年龄长于韩愈的孟郊诗歌中出现。约于贞元八年孟郊赴京应举,始与韩愈交往。孟郊诗歌创作中的一些倾向,对韩愈已产生了一些影响。贞元十二年至十六年,韩愈、孟郊先后在汴州、徐州相会,相与游从者还有李翱、张籍。此时韩愈诗歌创作上开始出现了追求险怪的倾向。元和元年至六年,韩愈先后任职于长安、洛阳,韩孟诗派的其他诗人卢仝、马异、刘叉、贾岛、皇甫湜等相继会聚,年轻的诗人李贺也与韩愈等交游,至是,这一诗派的诗人已全部会齐。在他们的相聚会合中,通过赠答唱和,逐渐形成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致相近的艺术追求与相似的艺术趣味,也使这一流派成为当时诗坛上具有独具特色的创作群体。

郊寒岛瘦

指唐朝著名的两位诗人孟郊和贾岛,即孟郊,清冷苦涩的意象。贾岛,奇僻瘦硬的风格。二人以苦吟著称,因其平生遭际大体相当,诗风相似,被后世并称为“郊寒岛瘦”。该语出自宋?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宋?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小李杜

“小李杜”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清吴锡麒《杜樊川集注序》:“义山、牧之,世亦以‘李杜’并称。”为了和盛唐李杜相区别,人们习惯地称李白、杜甫为大“李杜”,称李商隐、杜牧为小“李杜”。《新唐书。杜牧传》说:“牧于诗,情致豪放,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小李杜并称,主要因为他们当时的诗名大致相当,其实二者诗歌风格并不一致。

[1] [2] [3] [4] [5]  下一页

TAG:文学  

相关分类

教育学习 更新

教育学习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