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集锦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当前:首页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集锦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集锦

日期:10-21 13:06:55 |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 浏览次数: 982 次 | 收藏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反思,http://www.gaofen123.com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集锦,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
上完本课,我个人认为预设的一些设计目标,基本能完成。一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一组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这个比赛情境的设计,是基于这部分知识对于一些优生并不难,另外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控究教学中,我想一改常态教学法,一般我们的教学都是在教完新知后,再找出一些错例进行解析,而我这节课是反过来的,先让学生自己猜想答案,答案中总有一些错例,这样再让学生去验证这些错例为什么是错的,实际上只要学生能找到错的原因,也就找到了解决办法,这样也就掌握了新知。简单来说整个教学流程是先创设情境,提出学习目标,接着是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交流,总结、应用”,得出计算方法,同时渗透转化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节课我认为做到了:
        1、注重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不仅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也关注了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如让学生大胆表达、主动发现同伴或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探究新知中结合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知识与技能。
        2、注重学习的实效性。
       在探究方法的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给予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猜想、小组讨论、充分交流后,要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圆片让学生借助图片直观地理解算理等。
       3、注重渗透数学学习方法,以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中,主要对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白“转化”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是教学给学生在探究知识中“猜想、验证”方法的应用,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同时结合练习的最后一题以及课后的“你知道吗”有效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
       1、因为是计算课,又因为本人的教学水平实在有限,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还较拘束,课堂学习氛围相对平淡。
       2、教学中课堂教学机智不够,如竞赛的情境创设还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学评价语言、方法相对单调,这些还有待提高。
       3、生活化的教学不能较好地体现,整节课都只能停留于分数,实在无法做到数学课的美,更不能在数学课堂上孕育一些数学情怀。
      4、因为最后时间有点仓促,以致还有两题练习无法完成。所以觉得练的量有点偏少。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2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学观念的滞后,我们一直以为:这些任务是在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的策略、找规律等典型课堂内实现的,计算课最主要的任务仍然是教给学生计算的法则,在大量的练习之后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运算技能、技巧,在这里谈不上什么发展思维,即使有也是冰山一角、微乎其微。这次教科院特意安排了“分数的加减法”这节计算课,作为研讨的话题,应该说是对我们的一次警醒,她让我们重新对此作了深刻的反思.在摸索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计算课也大有文章可做。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在这节课上的实践与思考。
一、             关于开放问题空间的设置
我们知道,智慧的生成需要一个理想的“融炉”,而这个“融炉”就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挑战性问题情境的结合体。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荡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可以预想,一个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解决活动是不可能生成智慧的。
为此,在比照了不同版本教材探究题的优劣之后,我们果断地选择了“1/2+2/5”。并且这两个重要的分数数据的揭示,还不是直接的呈现,而是借助于学生更加熟悉、更易把握的整数(彩旗的面数)引入,由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得到。我们希望用“1/2+2/5”给学生更加开放的探究空间,从而让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在此都能有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其一,通分的方法。这是大家都能想到的方法,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首选方法。
其二,化成小数的方法。1/2=0.5,2/5=0.4,9/10=0.9,都是一位小数与分数的互化,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没有了计算的负担,这就为学生想到利用小数来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事实上学生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其三,还原成整数的方法。它源于学生对信息的全面掌控,源于老师对情境空间的开放设置。
其四,更加富有创意的是,学生在否定“3/7”这一答案时,居然利用上了(1)“1/2就是一半”这一特殊之处,(2)40面彩旗的3/7不是整数,(3)如果1/2+2/5=3/7是对的,那么以前学的1/2+1/2=2/4=1/2≠1,等等这些老师都很难预设到的方案。
我们不得不说,算法的如此多样是学生主动探究的成功,也不得不说,算法的如此多样是老师开放设计的成功。
有点遗憾的是,与课本中的“1/2+1/4”相比,在“直观形象地折叠,利用分数的意义”直接得出答案这种方法上有点欠缺。由于2/5不方便折叠,我们把画图作为理解通分的一种辅助手段处理,效果也比较理想。另外,我们过分注重了算法多样化,而淡化了优化,虽然教学中安排了这一环节,但有点走过场,没有真正地让学生体会到用“通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
二、关于已有知识、经验的利用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它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事实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是建构新知的必要基础,而且也是智慧生成的“源泉”。
学生在学“分数加减法”这课之前,已经有了较多的相关知识、经验。比较有利的是学生掌握了约分、通分的方法,会进行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明白分数与小数、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等等。现场的教学表明,也正是由于学生合理调用出了这些储备的知识,才造就了课堂的精彩,促成了个人智慧的生成。
另一方面,也有不利的因素,心理学上称之为“倒摄抑制”。在接到上课的任务时,我就思考:在不作任何铺垫,没有任何提示的前提下,学生是怎么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写教案之前我作了两次比较大的随机调查。第一次是在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但还没有学通分之前,结果20名学生中有18人看到“1/2+2/5”时脱口而出“3/7”。第二次是在学生刚学了通分之后,另选20名同学调查,结果仍有7人回答“3/7”。当然,这两次调查是在建湖进行的,国标教材已使用到了五年级,这期学生学习

www.gaofen123.com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在三年级,到了五年级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隔一单元才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到了阜宁我才知道,他们前天刚刚才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约分、通分的习题也正是他们最近练习的重点,应该说这是新课前不复习的复习,但即使这样,我询问了六名同学,当中仍有一位同学在第一时间内给出了3/7这个答案。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学生已经习惯于在做加法时,直接把相应的数字相加,但深层的原因(整数、小数以及同分母分数都有相同的计数单位,而异分母分数没有)他们却没有过多的思考。从认知心理学上看,今天的学习是学生在加法计算认识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是在颠覆基础上的继承。我们可好好利用一番,安排学生先初步感知,直觉猜测结果,把他们的这种元认知放大,然后在质疑中,让他们惊现这里不能直接相加,接着进行深层的体验探究,学生自然地要想:怎样才可以直接相加呢?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这一点?转化的思路有了着落点,智慧的生成也就成了必然。
三、关于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
就数学学习而言,学生的智慧集中体现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刻领悟和自觉实践上。可以说,学生智慧生长的过程就是领悟与实践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知识产生过程之中,对学生的“再创造”活动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南大郑毓信在《数学方法论》的序言中指出,数学教学一旦能“通过以思想方法的分析来带动具体数学知识的获得”,我们即可真正地做到把数学课“讲活”“讲懂”“讲深”。正如我在教案中写下的那样:知识的背后应体现方法,让知识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方法的背后应隐含思想,让方法不再是一种笨拙的工具。
在“分数加减法”这课,我作了两点尝试。
一是突出转化思想。这里的转化不局限于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这一常用方法,也包括课内生成的分数转化为小数的方法,以及教师作为算法多样化一员所提供的还原为整数的做法。学生在对几种方法的概括中,虽然言语表达上叙述还不够到位,但他们其实已懂得了“转化”其实就是将一个新问题,通过某种方式,把它变成一个老问题,进行解决的思想。转化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感觉计算不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我们智慧成长的载体。
二是引入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教给他一个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在课后与学生的交谈中,学生说出了这节课的最大收获:以后遇到新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先猜测一个结果,然后对这个结果作仔细的分析,对的,说明理由,错的,查找出原因,再作进一步地思考。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
当然,在“分数加减法”这课,我们所做的尝试是否成功?所作的思考能否引起大家的共鸣?还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3
数学学习不是一种被动、简单的吸收的过程,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荷兰数学家弗顿登塔尔甚至说:“教育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再创造。”学习者应自主积极地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把凝聚在教材中的思维成果经过再创造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成果,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获得蕴育在其中的数学活动体验,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
一、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变教材的知识结构为学生认识结构的过程,是主动构建的过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教材的最大作用是为师生指明教与学的大方向,学生是教材的主人,教材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教师不应该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依据课标的新理念,在全面驾驭教材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重新开发和创造。
一般传统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都是按照基础训练:①同分母分数相加减,②把两个分数通分;新课教学:出示例1,让学生用通分的方法进行计算,总结计算方法,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例2,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课堂训练;课堂小结。这样的组织教学,虽然也使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但这样的教学只是形式上的,是浅薄苍白的,不具有生命活力。这节课中,教师将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计算小明同学走哪条路线到学校比较省时,使学生认识到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然后让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索。这样不是教师要学生学什么知识,而是学生积极地去寻求解题方法的结果,逐步科学、完善。实践证明,教师对教材做这样的处理,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吸引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二、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反思空间
交流反思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共同分享学习成果,提升活动的价值。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自由、宽松的探索、交流的空间。要解决一个问题,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本课中,学生运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自我反思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这些不同的方法在思维层次上在着明显的差别,但对学生本人来说,是最好的。课堂上教师的调控方法也是有效的,并没有做出“是与不是”、“对与不对”的简单、片面的评价,而是在学生激烈争论中相互评价,自我反思,孰优孰劣自然很快分晓。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乐于探索,敢于探索,在探索中实现求异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观整个教学案例,正是教师创造性地重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反思的空间,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在信息传递中交互影响,在合作活动中交互启发,有效地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人人用同样的方法,人人获得同样的结果”的弊端,体现了现代“大众数学”的教学理念,从而在不断构建知识结构的同时,使学习过程与发展过程能得到充分的协调。

[2] 

www.gaofen123.com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1
上完本课,我个人认为预设的一些设计目标,基本能完成。一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一组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这个比赛情境的设计,是基于这部分知识对于一些优生并不难,另外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控究教学中,我想一改常态教学法,一般我们的教学都是在教完新知后,再找出一些错例进行解析,而我这节课是反过来的,先让学生自己猜想答案,答案中总有一些错例,这样再让学生去验证这些错例为什么是错的,实际上只要学生能找到错的原因,也就找到了解决办法,这样也就掌握了新知。简单来说整个教学流程是先创设情境,提出学习目标,接着是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交流,总结、应用”,得出计算方法,同时渗透转化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节课我认为做到了:
        1、注重知识、方法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要求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不仅体现了这一点,同时也关注了数学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如让学生大胆表达、主动发现同伴或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探究新知中结合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了知识与技能。
        2、注重学习的实效性。
       在探究方法的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给予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猜想、小组讨论、充分交流后,要归纳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圆片让学生借助图片直观地理解算理等。
       3、注重渗透数学学习方法,以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中,主要对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白“转化”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同是教学给学生在探究知识中“猜想、验证”方法的应用,这些都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同时结合练习的最后一题以及课后的“你知道吗”有效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
       1、因为是计算课,又因为本人的教学水平实在有限,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还较拘束,课堂学习氛围相对平淡。
       2、教学中课堂教学机智不够,如竞赛的情境创设还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教学评价语言、方法相对单调,这些还有待提高。
       3、生活化的教学不能较好地体现,整节课都只能停留于分数,实在无法做到数学课的美,更不能在数学课堂上孕育一些数学情怀。
      4、因为最后时间有点仓促,以致还有两题练习无法完成。所以觉得练的量有点偏少。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2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学观念的滞后,我们一直以为:这些任务是在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的策略、找规律等典型课堂内实现的,计算课最主要的任务仍然是教给学生计算的法则,在大量的练习之后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运算技能、技巧,在这里谈不上什么发展思维,即使有也是冰山一角、微乎其微。这次教科院特意安排了“分数的加减法”这节计算课,作为研讨的话题,应该说是对我们的一次警醒,她让我们重新对此作了深刻的反思.在摸索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计算课也大有文章可做。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在这节课上的实践与思考。
一、             关于开放问题空间的设置
我们知道,智慧的生成需要一个理想的“融炉”,而这个“融炉”就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挑战性问题情境的结合体。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荡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创新灵感。可以预想,一个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解决活动是不可能生成智慧的。
为此,在比照了不同版本教材探究题的优劣之后,我们果断地选择了“1/2+2/5”。并且这两个重要的分数数据的揭示,还不是直接的呈现,而是借助于学生更加熟悉、更易把握的整数(彩旗的面数)引入,由学生自己通过计算得到。我们希望用“1/2+2/5”给学生更加开放的探究空间,从而让每一个独特的个体在此都能有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其一,通分的方法。这是大家都能想到的方法,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首选方法。
其二,化成小数的方法。1/2=0.5,2/5=0.4,9/10=0.9,都是一位小数与分数的互化,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没有了计算的负担,这就为学生想到利用小数来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事实上学生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其三,还原成整数的方法。它源于学生对信息的全面掌控,源于老师对情境空间的开放设置。
其四,更加富有创意的是,学生在否定“3/7”这一答案时,居然利用上了(1)“1/2就是一半”这一特殊之处,(2)40面彩旗的3/7不是整数,(3)如果1/2+2/5=3/7是对的,那么以前学的1/2+1/2=2/4=1/2≠1,等等这些老师都很难预设到的方案。
我们不得不说,算法的如此多样是学生主动探究的成功,也不得不说,算法的如此多样是老师开放设计的成功。
有点遗憾的是,与课本中的“1/2+1/4”相比,在“直观形象地折叠,利用分数的意义”直接得出答案这种方法上有点欠缺。由于2/5不方便折叠,我们把画图作为理解通分的一种辅助手段处理,效果也比较理想。另外,我们过分注重了算法多样化,而淡化了优化,虽然教学中安排了这一环节,但有点走过场,没有真正地让学生体会到用“通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
二、关于已有知识、经验的利用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它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事实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仅是建构新知的必要基础,而且也是智慧生成的“源泉”。
学生在学“分数加减法”这课之前,已经有了较多的相关知识、经验。比较有利的是学生掌握了约分、通分的方法,会进行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明白分数与小数、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等等。现场的教学表明,也正是由于学生合理调用出了这些储备的知识,才造就了课堂的精彩,促成了个人智慧的生成。
另一方面,也有不利的因素,心理学上称之为“倒摄抑制”。在接到上课的任务时,我就思考:在不作任何铺垫,没有任何提示的前提下,学生是怎么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的?写教案之前我作了两次比较大的随机调查。第一次是在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但还没有学通分之前,结果20名学生中有18人看到“1/2+2/5”时脱口而出“3/7”。第二次是在学生刚学了通分之后,另选20名同学调查,结果仍有7人回答“3/7”。当然,这两次调查是在建湖进行的,国标教材已使用到了五年级,这期学生学习

相关分类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更新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