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通过阅读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从中领悟到平凡中的不平凡,也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三年级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本课时教学设计就是以课标中上述此三点,进行整体设计。在实践教学中,对目标的完成却存在众多问题。
第一个目标的完成:开学一周,班级的重新组合,以及江西等地生源的涌进,使学生的普通话说得“各具特色”。开学一周,在进行课堂常规训练、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的重点指导之外,我将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课文的基本阅读上。虽然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但是,作为中华儿女,将汉字读标准是最起码的要求。联系9月我区开展的普通话推广周活动,我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花在普通话相对较弱的学生身上。本课设计过程中,我也曾考虑先由普通话相对较好的同学朗读,从而引导他们如何正确读,但是,在以往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他们已经对字词形成了自己的发音意识,光靠别人的读声并不能对他们起到积极作用。于是,我放慢脚步,将机会留给他们,让他们在读的过程中及时找出问题,并通过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进行指正。因此,在自读课文之后,我将13个自然段的朗读机会全部留给了这部分学生。
第二个目标的完成:二年级的教学目标中,并没有要求学生能概括课文大意。升至三年级,课本中的文本较之二年级多有所增长,内容涵量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学生逐渐具备概括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在第一单元中,我初次尝试让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简单讲讲课文意思,逐渐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gaofen123.com ]会概括的能力。在《灰雀》第一课时设计时,我联系到本课的主要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无法准确概括。因此,将它设计成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在完成填空的同时,能利用老师所给的句式形成概括的内容。课堂教学上,因为整体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面学生读课文花的时间相对较多,留给这段考虑的时间便有所欠缺,学生点到,我便迫不及待地将答案贴出,使很多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充分思考,对文本并未形成自己的认识,因此,有些曲高和寡的意味。
第三个目标的完成:语文的美,就在于具有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让人在读着文本的时候能在脑海中发挥想象。本课时将第一自然段作为教学重点,主要把握灰雀的惹人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这份浓浓的爱。感情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美与情都是在文字里感知的。虽然教学设计上借助了默读、轻声读、边划边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丰富读书的形式,但是,在文本挖掘上,却明显火候不够,有些蜻蜓点水。如,讲到灰雀的喜爱时:我在设计环节上想让学生用一个词、一个句子来形容灰雀,从而对比文本中对灰雀的句子描写,感知语言的美。然后,却未想到,这样的设计对于文本的整体把握并无多大意义。因为本篇课文的重点是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在此,完全可以直接导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在感知灰雀那来回跳动的轻快、那婉转的歌声时,我想到的是利用清脆悦耳的声音带给他们直观的理解。而其实,对于“婉转”一词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像歌声等的类比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课件出示上,鸟鸣声被压低,让学生凝神细听的过程中,强烈的音乐背景很可能给学生一些与此无关的信息。回想起一句话:文本是最美的世界!还是应该多利用我们的文本,发挥学生会们美好的想象,让他们更生活化地感知文字中的意蕴。而在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时。课堂时间已经所剩不多,在这,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在课堂里,不可以忽略任何一个环节,也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为了在课堂时间内完成原先的课时设计,在讲到这一部分时,我的思维被禁锢,只停留在我自己的答案里。而当学生说到“面包渣和谷粒”也能感受到列宁爱灰雀时,我只是简单肯定,却并未抓住这个亮点,并不遗余力地去挖掘,因此,学生的理解也就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我所给予的那部分信息里了,亮点却成了一个遗憾。
从这次课堂所反应出来的状况,我深切地体会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语言的美并不在于你读的有多响亮,而在于你是不是进入了文本的世界;朗读的美并不在于你的朗读技巧有多高,而在于你是不是感受到了文本的世界。课堂的美并不在于你的教学设计有多精彩,而在于你是不是真正的给予学生一些收获、一些能力提升。而对于学生,普通话的训练、生字词的快速掌握,更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需要在生活中、在课堂里全面的、多方位的引导。
一只灰雀,引出了列宁对动物那超脱的爱,对孩子那善意而机智的爱。其实,这何尝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呢?用你的机智、宽容和耐心去教学吧,在爱的教育里,学生才能更快乐地学习,更健康的成长!《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教学反思之十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www.gaofen123.com!http://www.gaofen123.com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教学反思之二十
下一篇:三年级语文上册《灰雀》教学反思之十八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