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案例反思猜测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当前:首页 >> 猜测

猜测

日期:10-31 19:57:01 |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 浏览次数: 857 次 | 收藏

标签:数学教学案例 数学教学反思,http://www.gaofen123.com 猜测,

  猜测是植根于经验和事实之上的一种合情推理,它的实质是发现。小学生的猜测由于受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限制,随意性较大,需要教师的细心培养。验证是用实例或逻辑推理来证明结论是否正确的一种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实例验证更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请看“商不变性质”教学案例:
  师:求出下列各题的商,并把商相等的除法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12÷6= 4÷2= 36÷12= 9÷3= 6÷3=
  生1:12÷6= 6÷3= 4÷2 9÷3= 36÷12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上面等式中被除数、除数的变化,猜一猜,当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化时,商不变?
  生2:我想,当被除数、除数都变大或都变小时,它们的商不变。
  师:谁能举例验证这位小朋友猜测的结论是否正确?
  生3:以12÷6= 6÷3 =4÷2为例,它们的被除数、除数都一点点地变小了,但商仍然不变。
  师:还有需要举例验证的吗?谁能举出与结论不一样的例子?(生沉默片刻)
  生2:我觉得这句话不是很正确。如果12÷6中的被除数12变大为24,除数6变大为8,那么商是3,与原来的2就不同了。
  师:很好。我们在举例验证时,要尽量举出一些反例来想方设法证明结论的正确与错误。谁再猜一猜,当被除数、除数怎样变大或怎样变小时,商不变?
  生6:被除数、除数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商不变。
  生7:被除数、除数同时减去同一个数,商不变。
  生8: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以同一个数,商不变。
  生9:被除数、除数同时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
  师:刚才,小朋友们猜得都很不错。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举例验证的方法来证明上述猜测的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不断地举例验证)
  师:下面,请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验证结果。
  生9:“被除数、除数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商不变”与“被除数、除数同时减去同一个数,商不变”这两个结论,我们都举出了反例,证明它们是错的。“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以同一个数,商不变”与“被除数、除数同时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这两个结论,我们举不出反例,所以认为它们是正确的。
  生10:我们小组在举例验证时发现,当被除数、除数同时加上0或减去0时,它们的商不变;而当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以0或除以0时,商的结果算不出来了。其他所举例子都和前面小组发现的一样。
  师:你们小组研究的很棒。其实,举例证明时,我们不但要举一些一般的例子,更要举一些特殊的例子。同时加上、减去或乘以、除以O,就是例证中的一个特殊例子。
  [点评:商不变性质的学习,是学生通过“猜测——验证——再猜测——再验证”的过程来完成的。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研究,自主经历了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自己猜测结论的验证,充分展示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品味了“思考并快乐着”的绝好感觉。这是一个个性化的数学学习过程,它丰富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感体验。案例中的教师对“商不变性质”的教学如此设计,给了学生一个探索问题的方向与途径,把思维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沿着教师指引的方向,认真思考、积极探索、深刻体验,从而收获了精彩。]
  “猜测一验证”是学生数学思考的重要内容。它可以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就学生的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明确指出,“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猜测——验证”的方法去研究数学问题,获取数学知识。
  数学猜测是一种有根有据的合情推测。然而,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在抛出一个问题后,就不加引导地让学生无根据地“瞎猜”或信口开河地“乱猜”。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废弃的塑料袋被称为白色污染,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环境。“环保小卫士”张翔一年中共捡拾废弃塑料袋7560只,猜一猜,这7560只废弃的塑料袋大概有多重?(教师话音刚落,教室里马上小手林立)
  生1:我猜应该有1吨重吧,因为塑料袋的只数太多了。
  生2:不对,塑料袋是很轻的,应该是200千克左右。
  生3:我想,可能还要轻,20千克左右吧。
  生4:塑料袋根本就没有什么重量,估计70克差不多。

  www.gaofen123.com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而且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为路边废弃的塑料袋随处可见。然而,学生们猜测的结论五花八门,而且离正确答案相去甚远,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细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教师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无非是为“猜测”而“猜测”,因为他没有教给学生猜测的方法,没有给学生提供合理的探索途径,也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只是简单的一句“猜一猜,这7560只废弃塑料袋大概有多重”。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猜测作为数学思考的重要内容,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重视。如何杜绝这种“胡猜乱测”的现象,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思。一个数学猜测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用数学的方法去证明、去核实,而不能猜出了结果,就以为可以万事大吉。这种一猜了之的做法,无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透过上面“商不变性质”的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案例中的教师把猜测与验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很好地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其实,就学生数学学习中的“猜测——验证”而言,猜测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猜测与验证的过程。
  如何让学生暴露自己的猜测过程?如何让学生主动去验证猜测的结果?针对“7560只塑料袋重多少”的-教学片断,我作了适当改动重新施教,效果较好。现把部分教学过程实录如下:
  师:请小朋友猜一猜,7560只塑料袋有多重?并简要说明你是怎样猜的。(学生思考了大约2分钟)
  生1:我猜7560只塑料袋大概重50千克,因为我估计7560只塑料袋可以装一箩筐。
  生2:我猜7560只塑料袋大概重40千克,因为我估计一只塑料袋的重量在5克左右。
  生3:我想一只塑料袋1克差不多了,因此,7560只塑料袋的重量大概在7千克左右。
  生4:我发现超市包装食品的塑料袋一扎(约100只)重200克左右,所以我估计7560只塑料袋重15千克左右。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猜得不错。那么,谁能用自己的办法证明一下上面猜测的结果是否正确呢?
  生5:把7560只塑料袋称一下不就可以了吗?
  师:这倒是一个办法,但我们一时找不到这么多的塑料袋呀。
  生6:这么多塑料袋找不到,称一只总可以吧。
  师(拿出一只塑料袋和一架托盘天平):你来称一下吧。
  (生6上台称一只塑料袋的重量,却怎么也称不出来)
  师:谁还有好的方法吗?
  生2:我们可以称10只、20只、50只或100只塑料袋的重量,然后以此类推猜出7560只塑料袋的重量。
  生8:我们可以称出10克、50克的塑料袋有几只,然后以此类推猜出7560只塑料袋的重量。
  师:小朋友们讲得很不错。其实,这种方法我们叫抽样研究,即先从研究对象中抽去一部分作为样本来研究,然后按照样本的研究结果来推测研究对象的结果。

 
TAG:

+《猜测》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更新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