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区级教研课“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教后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当前:首页 >> 区级教研课“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教后分析

区级教研课“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教后分析

日期:10-31 19:57:01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 浏览次数: 970 次 | 收藏

标签:教学设计,http://www.gaofen123.com 区级教研课“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教后分析,

  “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分析
  教学内容:
  江苏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48页例题和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线段是有长度(长短)的,有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
  2、使学生根据对线段的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数出简单多边形中线段的条数,学会用直尺画线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毛线一根直尺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让你们猜一下:“一条条,一根根,编织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生:毛线。
  师:老师带毛线干什么呢?今天老师就带着我们从毛线中去学习一些数学的知识与本领。
  【课伊始,通过猜谜语,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拉一拉,初步感知线段
  师:出示一根弯曲的毛线,这根弯曲的毛线,你能想办法把这根毛线变直吗?(板书:直)指名一生上来演示。
  组织学生把自己的毛线拉一拉。
  师告知,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我们可以看成线段。师竖着拉,斜着拉,问生:这样能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吗?
  师总结:“不管是横着拉、竖着拉、斜着拉,我们都可以把两手之间的一段看成线段”。
  师: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请你找找看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讨论: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直,有两个端点)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师:小朋友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出示“想想做做49页第一题”,说明为什么是线段,为什么不是线段?
  【】【】【】【】
  2、折一折,了解线段的特征。
  师:小朋友已经知道了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
  师示范:拿起一本书,摸一摸书的一条边,我们可以把书的这条直边看成线段。你能找一找这条线段的2个端点吗请生指一指。
  师:你还能把书的哪条边也看成线段,并且指出它的2个端点?
  同桌互找互指。
  师:除了可以把书上的边看成线段,还可以把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边也看成线段?
  学生说一说。
  师:在生活中,除了可以把一些物体的边看成线,我们还可以折出一条一条的线段。
  教师示范折。先把长方形的纸对折,打开,纸上有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追问“为什么?”
  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
  师:请小朋友折一条和这条线段同样长的线段;折一条比这条线段短的线段;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段。
  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3、画一画,理解线段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折出了线段,小朋友还能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
  学生试着画一画。
  师: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沿着书、文具盒、铅笔的边画或者是用尺子画)
  师:你们是怎么画的?(引导学生交流线段的画法与步骤)
  师:比一比,谁画的线段长,谁画的线段短。
  4、数一数,体会线段的特征
  师:其实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出示“想想做做2”,让学生分别指出这几个图形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的?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指一指它每一条边的2个端点。
  师:做了上面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几边形就有几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5、连一连,强化线段的特征
  师:给你2点,你能连接这2点画出一条线段吗?连接这2点还能画出另外的线段吗?
  学生画在书上第49页。
  师:出示3个点连接其中的2个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画成了什么图形?
  学生操作。
  师:出示4个点,学生试着画一画。指名学生上台演示,针对学生的画法,教师启发: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师:用这种方法连接5个点,看看能画出几条线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学生探究。
  三、全课小结
  师:一条毛线不但好玩,还隐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从一条毛线里面,学到了许多有关线段的知识。请小朋友想一想,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www.gaofen123.com


  教后思考:
  从设计到实施,有很大差距。以下是我教学后的思考:
  1.预设与生成——对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处理的思考
  片段1:在认识线段后,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是可以看成线段的,其中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生:“(指着铅笔盒的边说)这条边可以看成线段。”
  由于他指的铅笔盒的边角处恰好是弧形的,按照线段的特征,显然他所指出的线段并不十分准确。在这里我并没有直接对他的操作给予评价,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其他学生:“他说得对吗?”
  很多学生说对,但也有一些学生说不对。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不对”,并继续追问“在这只铅笔盒的边上能找到线段吗?”
  说实在的,为了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线段,这个教学细节是我在课前预设到的。我考虑到学生在指线段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铅笔盒的边(角上是曲的)”这样的情况,是以在对这一情况的处理上,我还是比较机智比较恰当的:首先,我并没有单纯地去否定,而是把问题留给了学生自己,让他们自己来判断问题的“真与假”;其次我把评价的权利留给了学生,这无疑更有助于学生自己去反思问题,去理解概念,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再次,我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追问,直到学生彻底地理解了线段的概念。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不仅认识了线段,还强化了对线段特征的理解,并从本质上区分了“线段”与“非线段”;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师与生进行了和谐的对话,融洽的沟通,是以,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交流与沟通、讨论与探究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同样,在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上,我通过“认线段——折线段——画线段——数线段——连线段”五步来帮助学生一步一步地认识、理解直至掌握线段。这样的设计是完全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也十分切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的。不管是教学的细节,还是教学的环节,也不管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只要教师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敏锐地抓住教学的契机,并满足学生真实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都是值得肯定的。当然一堂课是由许许多多的教学细节与教学环节所构成的,而课的成败,也恰恰体现在这些教学细节与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上。
  2、简约与丰满——对数学教材把握与开掘的思考
  片段2:在认识并指找了身边物体的边也可以看作线段后,我就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
  师:你们能不能利用桌面上的工具画一条线段?
  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画线段,画好线段后,小组交流汇报。
  师:你们是用什么画的?
  生1:我是用直尺画的。
  生2:我是用三角尺画的。
  生3:我是用文具盒画的。
  ……
  师:你们又是怎么画的?
  生1:我先画一条直的线,再画两个端点。
  生2:我先画两个端点,再画一条直的线把两个端点连起来。
  生3:我先画左边一个端点,再画一条直的线,最后画右边一个端点。
  ……
  师:比一比,谁画的线段长,谁画的线段短。
  概念的形成,主要依靠对具体事物的概括。巧妙地运用一个谜语,简约地导入,使学生从一根毛线及其曲直的变化,初步感知、建立线段的表象,这基本上是教材本身的设计安排,而随后的折一折、画一画、数一数、连一连也都紧紧地扣住教材。这些从总体上说都没有对教材作多大的改变,但在具体实施的细节中,我则对教材进行了适度的开掘。如片段2,我抓住了“用什么画”与“怎么画”两个问题进行教学,而在学生展示了自己画的线段,交流了画法和步骤后,我又设置了一个“比一比‘谁画的线段长,谁画的线段短’”的活动,以再次印证线段“长”与“短”的特征。
  把握教材,开掘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第一步。教材本身是十分精练的,内涵是极其深刻的。教师要在把握其内才实质、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度的开掘与加工,要把简约、静态、结果性的教材内容,设计成丰富、生动、过程化的教学内容,以便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再创造”的活动中,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课堂教学要走向简约,并不是简单地对教学素材、教学环节进行机械割舍,而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艺术地取用、整合、提炼,合理地去除那些多余的环节、无效的程序;数学课堂教学要走向简约,就是要做到取材“少而精”,用材“丰而实”,从简约中缔造丰富,从简约中走入深刻,走向实在。
  3.民主与集中——对课堂教学民主的思考
  片段3:在完成“想想做做3”的时候,题目是“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在学生画完之后,我提出问题:“连接这两点,还能画出第二条线段吗?”
  我原以为学生会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能”,然后就借此引导得出“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的结论。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在这里学生却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统一,有些学生认为还能画出其他的线段。
  为了尊重学生的意见,体现课堂的民主,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我放手让他们一个一个上来演示:
  看到这么多奇怪的画法,我才明白了学生的问题所在。于是我就直接引导学生思考题目的要求——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在说到“连接”与“一条线段”时我放慢速度,还加上了重音,并追问学生他们画的是不是一条线段,有没有连接两点?考虑到教学目标与教学时间等问题,当学生认识到了问题错误的原因的时候,我就“集中”引导他们重新“连接”,改正错误。但课后我确实感觉到这一环节的互动还是比较粗糙的。
  我们常说课堂需要民主。当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当学生遭遇问题的时候,如何去采用有效的方式,留有足够的时间或空间,大胆放手地组织学生去解决问题,去获得确切的结论,让课堂真正地民主起来,依旧值得我深思并努力。

 
TAG:

+《区级教研课“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教后分析》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更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