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范文网心得体会读后感无望的等候——谈谈《车站》中的人物设计和内涵意义

读后感

当前:首页 >> 无望的等候——谈谈《车站》中的人物设计和内涵意义

无望的等候——谈谈《车站》中的人物设计和内涵意义

日期:10-28 20:23:34 | 读后感 | 浏览次数: 514 次 | 收藏

标签:读后感范文,读后感500字,http://www.gaofen123.com 无望的等候——谈谈《车站》中的人物设计和内涵意义,

高行健的《车站》写于80年代初,是一部当时看来很有开拓性实验性的先锋话剧。其中的人物设置得很普通,也把社会上各个类型的人都包含了进去:大爷、姑娘、愣小子、戴眼镜的、做母亲的、师傅、马主任以及唯一一个不像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沉默的人。全剧让人很容易想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讲的同样的是等待的故事,也同样是没有结果的无望的等待,人们在等待的过程中发生了许多的对话,从中我们看到了一出出于现实却又是近乎荒诞的戏。

下面来分析一下里面的人物。

大爷、姑娘、愣小子、戴眼镜的、做母亲的、师傅、马主任,这些都是普通各色人的典型代表。大爷代表的是上了年纪的随着中国历史走来一路艰辛的人,姑娘代表的是普通的谨小慎微被动等候的女性,愣小子代表的是没有足够高素养的但是却还没有丧失希望理想的青年人,戴眼镜的自然是知识分子的标志,做母亲的则是妇女的集中代表,师傅是手艺工人即普通的靠技术吃饭的工人,马主任特殊一点,是个常常为人走后门的商场主任,即一个“官”。

戏剧在前后期都有一个人物是较特殊一点的,剧情也围绕着这一特殊人物展开冲突矛盾。一开始是愣小子,他和别人都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不遵守秩序,还出语粗俗、行为令人生厌,其他人——大爷、姑娘、戴眼镜的、做母亲的都受过他的气。而后来当马主任出现时,矛头立即就从愣小子身上转向了马主任,同样是一个不排队等车的人,马主任似乎比愣小子更让人无法原谅。因为他是一个圆滑的自以为是的“官”,在地位上似乎就和其他人不是一个级别的。而之所以我对马主任更讨厌一点,也是因为后面,当人人都是为了一个坚定的目的要执著等车的时候,马主任却像是一个专门用来拖人后腿的角色,他想去城里只是因为有人请他喝酒,而这种目标不是他人生的目标,所以,车子久等不来的时候他想回去,还希望有人陪他一起回去。于是,他扮演了一个企图动摇人们理想的诱导者的角色,而这时的愣小子就显得不那么坏了,尽管他身上有着流氓气息,但是他也有着坚定的理想——虽然进城喝酸奶怎么都谈不上是高尚理想。但是人活着有理想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在这方面来说,马主任就远远不如愣小子了,至少愣小子在个人素质上是可以被改造的,但是像马主任那样的“老油条”却更像是无可救药的没有人生希望的人。

而作者的设计更像是一个讽刺,拖理想后腿的本来应该是在社会建设中冲在最前面的“官”,他们作为社会成员的领军人,现在却失去了理想和热情,失去了正直和抱负,一心只想着如何走后门,如何得好处。但是作为一个批判对象,马主任并没有受到猛烈的抨击,在剧本的最后他并没有走回头路,而是跟着大家一起走向进城。“俺有手艺,城里要俺的手艺!人家要你个啥?”一句话,点中了马主任的要害,他没有被人需要有也没有需要别人,似乎是没有很强烈的进城的动机的。我认为这样的安排旨在说明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就算是在拖着大家的后腿,但只要是他自己愿意,他就还是会跟在大家后面,随着社会的自然发展亦步亦趋。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这个社会的进步,混着过日子,也成为社会甩不掉的包袱。

在一场场冲突中,我们看到戴眼镜的总是站在爱打抱不平的角色上,他见到不公平不守纪的现象,就算是明知道自己在体力上敌不过别人也要勇敢地站出来说两句。这样的知识分子形象我认为在以往的戏剧中还是很少见的,但也是很合理的,知识分子向来是自认为必须担负起改造社会重任的,面对不合理的社会也是很容易冲动的,哪怕只是一逞口舌之快。但是知识分子也是很彷徨的,尤其是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戴眼镜的和姑娘一样,在回与不回之间犹豫着,反而是不如愣小子那样的无知青年来得果断。放到写作剧本的社会大环境里来看,当时对知识分子的看法待遇等等都有了改变,不同于十年浩劫时期,他们刚刚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这一切是不是仅仅只是临时性的,只是短暂的呢?知识分子的命运又将往何方去,这是一个许多知识分子都不得不犹豫思考的事。

大爷、姑娘、做母亲的,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命运也被作者关注着,大爷代表着跟着中国革命一路走来的人,他们对社会的理想是很高的,但是真正到了社会主义了,却不像原来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在很多时候,也是有很多让人无奈悲凉的一面的。“为了这局棋,我等呀等呀,足足等了一辈子啊。”“人下棋下的就是这点劲,就这点精神!人活在世上就得讲点精神啊!”“就这样耽误,永远耽误下去吗?”“有时候,我也真想做个梦……”“谁叫我们是女人呢?我们命中注定了就是等,没完没了地等。先是等小伙子来找我们,好不容易等到出嫁了,又得等孩子出世,再等着孩子长大成人了,我们也就老了……”老人和女人的苦其实从古到今都没有很大的改善,尤其是对于女人,作者是含着同情去写的。姑娘就好像是青年时代的做母亲的,姑娘是腼腆的胆小的,她从来不会去积极争取,只等着别人来给她安排方向,给了她方向,她又会有犹豫,不知道应不应该义无返顾的去走,而到了做母亲的年纪,想重新来过都不行了。她们互相理解,互相安慰,互相帮助,但是她们却不去改变这样的命运,实在是让人感到遗憾。

师傅这个人物我认为作者并没有写得很出彩。作为一个手工艺者,他的生活命运在新时期中有所改善,“城里外贸公司要聘俺开班带徒弟!”,他的手艺让他会衣食无忧,他是有准备的,就像他会随时带着雨布一样。看来看去只有他是最不会有彷徨犹豫和苦恼的,他希望他的手艺有更大的用武之地,也就是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更大的肯定,这也许就是他的最大的苦恼了吧。

上面所说的,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可以找的到的普通人的典型,但是我们这时还不得不把眼光放到另一个特殊的人物身上,那就是“沉默的人”,这个人从头至尾就没有讲过一句话,甚至可以说没有一个较为实在的反应,没有任何细节可以看得出这个人物的特点、性格、身份、背景等等,但是可以看的出来,作者安排这样的一个人物是有着独特的意义的。

我的观点是,这个沉默的人就是作者本人。他不说一句话,就像是作者在剧本背后不用话语来体现思想一样;他一直拿着书看,同样的,作者也应该是这样的形象,在第一辆车过去没有停下后,他就默不作声地走了,剧中人物把他的出走看作是独自一人向城里去了,他似乎是知道车子是不会停的,与其空等,不如靠自己去走,这样理解,沉默的人的境界就高了起来。但是不妨把他与作者联系起来,他之所以不说话,是因为他不知道说话是否会有用,他之所以先走是他在觉得希望实际是无望后的一种逃离,也许是逃离向正确的地方,也许是逃离到自己认为正确的地方,正如高行健自己经常用的一个词——流亡。我不认为他的流亡是一种被迫的落魄的举动,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追求,但是我们都不能肯定的是,他是否就想剧中其他人认为的那样,是走向“城里的”,也就是说,他是否真的是在朝着希望,朝着所有人心灵中的社会理想在靠近?也未必肯定。

看完《车站》,不得不对其中的内涵意义产生一些思考。这里有三个显性存在:车站,普通的人,沉默的人。还有三个是隐性的存在:车站,车,和城市。

城市可以解读为我们的社会希望达到的理想彼岸,可以是完成了均富目标的社会,可以是真正人权自由的社会,可以是人人都能实现愿望梦想的社会,可以是人人都拥有高素质的社会……

车从这里通向城里,可以说就是负载我们愿望理想去向的媒介,也可以说是带领着我们朝理想方向前进的力量,人们对于车子寄予厚望,但是在一辆又一辆的车子呼啸而去之后,人们怪罪车子,怪罪开车的人没有做到为顾客服务,觉得是被欺骗了,这让我不得不想到当时的历史环境。十年浩劫让很多人对理想的社会失去了信心,觉得是被欺骗了被抛弃了,他们等待着被再次给予理想和信念,但是却落了空,于是很多人都在彷徨犹豫,究竟要不要回去呢,要不要放弃自己原来的理想?而后,终于明白,只有自己主动的去追求才会有理想的实现,等待给予是不可靠的也是无望的。没有人会被抛弃,只有自己抛弃自己。

之所以把“车站”有看作既是显形的存在,又是隐性的存在,原来以为的车站其实早已经不是车站了,它的含义早就变成了一个地点而已,同义于一个里程碑,一个历史的痕迹。人们站在过去的车站等候现在的车子,显然是不合时宜的。那么究竟车站到底代表着什么呢?我认为是一种旧的观念和旧的社会体制。它让人误以为付出了等待就会有回报,但其实它只是空留了外壳,内容早已经背离了初衷了。

最后似乎还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车站没有错,车子也没有错,城市没有错,人们也没有错,那么在这数十年的荒耗中,在这场无望的等待中,究竟是谁错了呢?

TAG:

+《无望的等候——谈谈《车站》中的人物设计和内涵意义》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读后感 更新

读后感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