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古代教育的(b )特点。
a.严格的等级性 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c.教育目标明确 d.鲜明的阶级性
3.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一一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c )。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 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 d.夸美纽斯和杜威
4.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c )。
a.格塞尔 b.杜威 c.华生 d.霍尔
5.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d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后天学习和训练 b.遗传素质
c.教师教学水平 d.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
6.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7.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 b )。
a.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杜威的《**主义与教育》
8.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b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考试成绩
9.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 )。
a.课程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10.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 b )的特点决定的。
a.劳动内容 b.劳动对象 c.劳动手段 d.劳动方式
11.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工作的( c )。
a.比较法 b.榜样法 c.评价法 d.自我教育法
12.运用先进典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德育的( b )。
a.引导法 b.榜样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13.“大有大成,小有小成”是( d )教学原则具体运用的结果。
a.自觉积极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14.教师必须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b )。
a.创造性 b.示范性 c.连续性 d.主体性
15.按照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分为不同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称为( b )。
a.活动课时制 b.分组教学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6.中小学用得最多的课的类型是( d )。
a.新授课 b.复习课 c.技能课 d.综合课
17.教育目的的功能在于( c )。
a.导向、规范和权威功能 b.激励、评价和规定功能
c.导向、激励和评价功能 d.规范、引导和评价功能
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育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19.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在课程类型上,它属于( c )。
a.科学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核心课程
20.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c )作用。
a.基础 b.关键 c.导向和动力 d.物质基础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c )。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内部动力
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b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3.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称为( c )。
a.发展 b.成长 c.成熟 d.生长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 a )。
a·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 b.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d.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5·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c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的
6·( c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7.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 )。
a.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
8.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 a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9.某老师把学生回答平均分配12个馒头的多种计算方法板书出来:12÷3=4(人),12÷2=6(人),12÷1=12(人),12÷0.5=24(人),这一做法体现了( c )。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0.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和依据是( a )。
a.课程计划 b.教学大纲 c.考试用书 d.教科书
11.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学时间的安排要体现( b )。
a.以智育为主 b.以上课为主
+《教师资格证考试选择题汇总(1)》相关文章
- 教师资格证考试选择题汇总(1)
- ›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卷(附答案)(1)
- ›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集(1)
- › 教师资格证-中学心理学试题及详解(1)
- ›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
- ›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选择题试题精选(1)
- › 2008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概念题试题精选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教师资格证考试选择题汇总(1)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教师资格证考试选择题汇总(1)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教师资格证考试选择题汇总(1)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教师资格证考试选择题汇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