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以课外活动为主 d.以社会实践为主
12.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 c )。
a.合理化 b.示范化 c.多样化 d.个别化
13.我国唐朝“六学二馆”等级森严的入学条件,充分说明了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制约着( c )。
a.教育的领导权 b.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c.受教育权的分配 d.教育目的
14.盲人的触觉、听觉一般比较灵敏,这说明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c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15.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以及其他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 c )。
a.智力因素 b.理性因素 c.非智力因素 d.感知因素
16.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创立者是( c )。
a.杜威 b.布鲁姆 c.布鲁纳 d.赞可夫
17.我国的“六课型单元”教学、“六步教学法”、“学导式”教学等,都是( c )。
a.传递一接受教学模式 b.引导一发现教学模式
c.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 d.集体教学模式
18.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d )。
a.教学工作 b.班主任工作 c.德育工作 d.教书育人
19.思想品德教育最基本的方法是( b )。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 d.陶冶教育法
20.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呈现、介绍大量和系统信息的方法是( d )。
a.实践法 b.谈话法 c.参观法 d.讲授法
1.制度化教育的标志是(c )
a.教育实体 b.学校
c.学校教育系统 d.终身教育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a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c.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d.信息革命的出现
3.教育的终身化是 的特点( b )
a.古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20世纪以后的教育 d.后工业社会教育
4.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a )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康德的《论教育》
c.赫尔把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杜威的《**主义与教育》
5.学校文化的核心是( b )
a.物质文化 b.制度文化
c.校园文化 d.思想观念赫行为方式
6.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现身心发展的(b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不稳定性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d )
a.社会本位 b.个人本位
c.社会要求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8.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
a.引发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c运动知识
9《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作是( b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激励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10.一份教案的核心是( c )
a.提出教学目的 b.选择教学方法
c.涉及教学进程 d.规划板书内容
1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b )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现场教学 c.小组教学
12.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c )
a.知识,智力,能力 b.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础性学力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d.知识,智力,情感
13.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c )
a.班主任工作 b.政治课教学
c.思想政治课赫其他学科教学
d.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14.致力于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德育模式是( b )
a.认知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
c.社会学习模式
d体谅模式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
a.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 d )
a. 赫尔巴特 b. 卢梭 c. 洛克 d. 杜威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 )
a.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c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 c )
a. 童年期 b. 少年期 c. 青年期 d. 成年期
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d )
a. 理论联系实际 b. 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c. 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b )
a. 课程 b. 课程标准(教学大纳) c. 课程计划 d. 课程目标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 d )
a. 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 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 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b )
a. 练习法 b. 演示法 c. 实验法 d. 发现法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 a )
a. 外部分组 b. 内部分组 c. 设计教学法 d. 道尔顿制
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 d )
a. 内容型策略 b. 形式型策略 c. 方法型策略 d. 综合型策略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 c )
a. 教育者、受教育者 b.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选择题汇总(1)》相关文章
- 教师资格证考试选择题汇总(1)
- ›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试卷(附答案)(1)
- ›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集(1)
- › 教师资格证-中学心理学试题及详解(1)
- ›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
- ›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试题选择题试题精选(1)
- › 2008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概念题试题精选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教师资格证考试选择题汇总(1)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教师资格证考试选择题汇总(1)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教师资格证考试选择题汇总(1)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教师资格证考试选择题汇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