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阅读“抽取式”阅读的弊端

小学语文阅读

当前:首页 >> “抽取式”阅读的弊端

“抽取式”阅读的弊端

日期:10-18 23:38:52 | 小学语文阅读 | 浏览次数: 582 次 | 收藏

标签:语文阅读文章,http://www.gaofen123.com “抽取式”阅读的弊端,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有些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常常喜欢从课文中抽出几个“重点句”,脱离语境就句子指导朗读。而其他“非重点”的语句则一带而过,甚至“不带而过”,我把这种现象谓之“抽取式”阅读。“抽取式”阅读是对文本的一种肢解,是“断章取义”,是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
  
  一、偏离了文路
  
  文路即作者的思路。作者在写作时,思维是有条理的、不间断的,不可能是跳跃式的偶然地想出几个优美的句子来,它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我们不是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吗?如果我们教者硬要抽出几句话来指导朗读。指导时再就句子读句子,就偏离了文路,事倍功半。譬如,有位教师执教《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把萨莎说的三句话提出来,单独进行练读。这三句话是:“妈妈,爸爸把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了我。你们干吗这样做呢?”“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这是萨沙和她妈妈的对话,是有一定的语言环境的。“这么说”是她妈妈说她保护不了别人,她就是最弱小的;“现在”是指萨沙把雨衣盖在蔷薇花上以后。萨沙是在她妈妈的启发下,将雨衣盖在蔷薇花上的,这样在她头脑中建构了保护弱者的概念。作者的思路很明确,也很流畅,而我们教者硬要把这三句话从课文中抽取出来指导朗读,这样就离开了妈妈的引导、启发,而要求学生读懂、读好。自然难度较大。
  
  二、游离了情路
  
  “情路”即作者的情感线索。绝大多数文章的文路和情路是吻合的。所以我们在体会文章的情感时,要借助文路,理清情路。“情路”是无形的丝。它具有延续性、韧性。“抽取式”阅读则背离了“情路”的特点,因此希望达到有感情的朗读,就很难做到了。譬如,有位年轻教师在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用投影出示了彭德怀的三句话:“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我吃不下,端开!”在指导学生练读时,学生读来读去只读出大声命令的味道。再也读不出其他的“声音”了。试想如果教者理清了文章的情感轨迹,再将这几句话放到语境中去指导朗读,味道就大不一样了。文章的情感历程是这样的:红军在草地上断粮了。彭总决定杀坐骑以解燃眉之急。第一次警卫员劝彭总“大黑骡子。不能杀”,彭总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说……从“深情”体会到“深爱”,由“平静”体会到“沉痛”。第二次老饲养员劝彭总时,彭总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一个“拍”字在告诉他(老饲养员):我知道,我理解,我没办法,我爱骡子但更爱战士。此时对大黑骡子的爱在彭总心中流淌。第三次大家一起请求时,彭总大声地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这也是出示的第一句话,此时表面的“大声”事实是内心在“哭泣”。是撕心裂肺的内心疼痛的外泄,是对大黑骡子“爱”的汇聚。彭德怀背过脸去(静静地等待枪响),一个“背”字,写出了彭总的不忍、彭总的难舍。就在这个时候枪声还是没有响起,彭总对大黑骡子的“爱”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爱流在急速聚集。急剧膨胀,最终进发。这爱表现的形式是彭德怀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也就是出示的第二句话。枪声响了,彭总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他在向大黑骡子告别,他在向“战友”致敬。最后他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这也是出示的第三句话。是啊,它是出生入死多年的战友。它是同甘共苦多年的弟兄,用它的肉烧的汤他怎么下咽。看着它的汤,彭总又怎能不难受?“沉痛——无奈——不忍——忍无可忍——无比悲痛”这一连串的复杂的感情变化,只有借助文章的语言,只有通过对彭总的语言、动作、表情、内心世界等细节的揣摩,方能体会到。只抓住彭总说的几句话,怎么能读好呢?只有把准情感变化的脉搏,回到语境中去,带着学生去感受、体悟、品味才能达到朗读的最高境界。否则,只是一种呻吟,是一种架空的朗读指导。
  
  三、脱离了学路
  
  学路即学生的学习历程。指学生的学习步骤、过程。我们常说“三路”。也就是作者的思路(文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三路之中,作者思路(文路)是客观依据,教师教路是主观设想,学生学路是主客观统一的归宿。就一篇课文而言,无论学生的学路有多少种。但是从实质上看,解读一篇文章的大体顺序是:整体感知(文章)——咀嚼品味(物像)——回环升华(意像)。如果从文章中抽取一些句子来指导朗读,学生就难以感悟到物像,更难体会到意像,这样的教法就脱离了学生的学路,学生就会多走弯路。如教师在执教《二泉映月》第五自然段时,其正确的学路是:由描写琴声的文字,想象到琴声的委婉连绵(物像),感悟到师父的惠泽、家乡的美丽、道路的坎坷(意像);接着由琴声升腾跌宕(物像),感悟到自己同命运不屈的抗争、对未来的无限向往(意像);最后借助舒缓而又起伏的音乐(物像),体会到《二泉映月》之魂(意像)——就是阿炳那博大的爱:对音乐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家乡的爱。我们看这样的学路非常明显,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我们教师在执教时,硬将教材作了调整:将描写琴声的语句放到一起指导朗读,将描写情感的句子放到一起指导朗读,再告诉学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应该怎样去读,这样就脱离了学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效果当然不佳了。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一定要依据文路、遵循情路、明晰学路,三路合一。在语境中指导,在情境中熏染,在学境中提升,三境交融,以达到朗读训练的最佳效果。

 

+《“抽取式”阅读的弊端》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小学语文阅读 更新

小学语文阅读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