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范文网知识常识教育学习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五)

教育学习

当前:首页 >>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五)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五)

日期:10-31 19:37:21 | 教育学习 | 浏览次数: 182 次 | 收藏

标签:教育学习,http://www.gaofen123.com 古代文学重点总结(五),

(3)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中,崔、张、红三人间基于各自身份、地位、性格不同而使二人爱情经历了悲、喜、悲、喜的发展过程。在此本中,面对老夫人的悔婚,二人再次一筹莫展。出于对二人同情和老夫人背信的不满,红娘开始积帮助。她劝张以琴向莺莺传达情谊。琴挑之后,二人感情进一步加深。莺莺瞒过红娘,以书简向张生传达约会之意,张生高兴万分。谁知到临会之期,相国小姐的身份使莺莺产生了犹豫,于是“赖简”。此是剧本的第二个高潮。莺莺的作假不仅引起红娘对她的不满,并且使二人爱情再次受到挫折。张生因而病情加重。赖简之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莺莺从“仰从厚德难从礼”出发,再次“谨奉新诗可当媒”,以书简向张生传达了“今宵端的雨云来”的爱情信息,使其爱情再次出现新的曙光。

(4)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中,崔、张爱情再次经历了由悲、喜、悲的发展过程。在此本中,崔、张私通之事终为老夫人发觉,她大怒之余“拷红”,此为剧本第三高潮。红娘据理力争,以“其子之矛攻子之盾”,迫使老夫人说:“罢、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吧”,从而答应了二人的婚事,但同时又附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的许婚条件。为了婚姻,张上京赶考,二人再次经历相思离别之苦。

(5)第五本《张君瑞庆团栾》杂剧中,张考中状元,全家皆大欢喜,崔、张婚姻成功在望。但郑恒假传张生入赘豪门的夺妻行为,使老夫人再次悔婚,此为全剧的最后一个戏剧高潮。后来,赖杜将军之力,郑恒触树而死,崔、张二人奉旨成婚。全剧在喜庆气氛中结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的存在,使崔、张爱情共经历了大小10余次的波折。《西厢记》的这种叙事方法,毛声山称之为“反跌突转”之法,他说:“尝读《西厢》,有崔夫人赖婚一段文字在后,则先有请宴一篇,两口相同,欣欣然以为姻之必就,以反跌之……盖作文之法,不正伏则下文不现,不反跌则下文不奇。"这种叙事法使全剧呈现出无穷的叙事魅力。

7、以[闹简][赖简]为例评述《西厢记》中崔莺莺的性格。

以多才、美貌、多情和谨慎形象出现的莺莺。她的反抗由软弱渐趋坚定。

(1)崔莺莺是一个聪明智慧的女子。她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出口成诗。在第一本第三折中,张生隔墙高吟一诗,崔莺莺不禁依韵和上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词清句丽,婉转地表达出她内心寂寞闲苦,渴望寻求知心人的愿望。崔莺莺文学修养之高,智慧之深可见一斑,难怪张生对她爱得如此之深切,“此一时,彼一时,佳人才思,俺莺莺世间无二。”

(2)崔莺莺自幼所受的教育与她自身追求之间的矛盾,使她内心斗争反复强烈,所以她城府极深,对自己的行为十分在意,惟恐被人识破。在第三本第二折中,红娘替张生传简,崔莺莺看完后突然发怒,说要去告过夫人,然而在红娘的吓唬下也只好作罢。表面上看似乎是红娘获胜,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经过这一闹,崔莺莺确定红娘没有向老夫人泄露任何秘密,是完全站在自己一边的。崔莺莺城府之深心思之密,在这一折里表露无遗。

(3)崔莺莺很有些假意儿,她出尔反尔,使张生备受折磨。她一方面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一方面又不满于父母包办的婚姻,极力要寻求自己的幸福,这两方面的矛盾使她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甚为谨慎。她孝顺老夫人,不想当不孝之女,但她又不愿意把自己的终身幸福寄托在父母指定的人选上,这些使她自己的行为反复无常。她既想约张生相会,又在紧要关头怒斥张生,翻脸不认,使张生相思成病。这时的她内心万分矛盾,十几年的教养在无形中束缚着她的行为,她自己也改变不了这种矛盾的心态。张生卧病,她忧虑重重,经过一番挣扎,终于勇敢地跨出一步,与张生结合。这时她已经把礼教的束缚抛在一边,在她的眼里,只有爱情、自由、幸福,她要主宰自己的未来,而不要当封建礼教的应声虫。

8、《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在本色中见典雅和富丽,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具体表现如下:

(1)《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牲。剧作对环境气氛的描写是为衬托人物活动服务的,剧本为一部崔张爱情诗剧,剧作者描摹环境,突出诗情画意,结合人物活动,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生花妙笔。其语言是借助古典诗词描写离愁别绪的特有表现手法来加以渲染的,是以那种诗意的浅浅哀愁和无奈的色调来表现主人公离别时的悲苦的。语言当行,具有丰富的动作性;在刻划人物性格感情方面,作者善于驾驭语言的天才得到古今读者又一首肯。《西厢记》语言的丰富性还表现在作品对民间俗语的吸收运用。剧作者对文化修养高的人物如张生、莺莺多用文雅的语言,而对于文化修养较低,性格粗豪或爽朗泼辣的人物如红娘则多用鲜活泼辣的语言,并且夹杂俚语、口语、俗语,既生动传神地刻划了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并且琅琅上口,使全剧达到华美与通俗的和谐统一。

(2)《西厢记》语言艺术的文采性。“文辞华丽”是《西厢记》语言艺术的特色,这种语言特色是形成剧本“花间美人”风格的重要因素。这在写剧中其他人物如老夫人、惠明和尚等时也随处可见。《西厢记》剧作者的成功之处是吸收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使剧作语言更富于文采性。化用诗词当中的经典名句,使之贴合剧中的人物,感情及环境,从而使这部剧作亦增添了五彩缤纷的璀灿文采。《西厢记》的文采性在语词优美、娟丽动人方面确是无与伦比的。

《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是无与伦比的,它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吸取了这些古典诗词的精华,又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经过提炼加工,博取众长,从而形成自身华美秀丽的语言艺术特色。所以《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既丰富多彩,又极有文采风华,两者完美结合,而且通俗、合律、自然流畅,代表了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9、《琵琶记》故事情节有何特征。

《琵琶记》以小孝、大孝的争论为戏剧冲突的起点,它的情节,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即集中笔力写蔡伯喈在荣华富贵的罗网中辗转无奈,又酣畅地写赵五娘饥寒交迫、陷入绝境,比较广阔地展示出生活画面。

在关目安排上,特别注意让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例如前边写了蔡伯喈蟾宫折桂,杏园春宴,志得意扬,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典卖拆钗梳首饰,勉事姑嫜;前边写蔡伯喈洞房花烛,“画堂中珠围翠拥”,后边写赵五娘白食槽糠,公婆愧悔自己误责媳妇,一忙一病;前面写蔡伯喈中秋赏月,“长空万里,见婵娟可爱”,后边接着写赵五娘剪发买葬,罗裙包土埋葬公婆后,背着琵琶上京寻夫。

贫富悬殊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得观众加深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的认识,在深切地同情赵五娘苦难的同时,体悟到封建伦理钢常的茶毒。另一方面,写蔡伯喈在锦衣玉食享受荣华的时候,时常忧心忡忡,既挂念穷困的家乡,又感受到宦海生涯的不易,“我穿着紫罗裥到拘索我不自在”,“手里拿着个战争、钦钦怕犯法的愁酒杯”。优裕闲适的环境和人物苦闷沉重的心态,也形成了鲜明的反衬。这些巧妙的安排,有助于加强整部戏的悲剧氛围,使人物性格呈现得更加鲜明。

10、结合蔡伯喈形象,论述《琵琶记》的悲剧主题。

《琵琶记》虽是在作者“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论传奇,乐人易,动人难”思想的主导下创作的。但从整体行文来看,却真实地再现了封建伦理体制之下知识分子和女性的生存处境及内心体验,流露出作者“自古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的人生感悟。这些体验及感悟具体来说就是在“三不从”,即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的戏剧冲突中实现的。

蔡伯喈是《琵琶记》中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具有典型意义,他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软弱性格和复杂心理,他努力按照伦理纲常行事,但封建伦理本身难周全的矛盾却使他无所适从。从君从父的伦理要求,使他难以违抗;家庭的灾难,又使他难辞其咎。所以他始终处于夹缝之中,难以两全。

《琵琶记》一开场,作者就宣布蔡伯喈是个“全忠全孝”之人,无意于仕进,想侍奉父母,但在父母的相逼下踏上了科举之路。由于长期在外,他不能侍奉父母。在众人眼里,他对父母不能进孝道,大逆不道,他本人人赘相府,让含辛茹苦的妻子在家守活寡。为了给蔡伯喈开脱,作者精心设计了“三不从”的情节:第一,欲在家养亲,父不从,他被迫上京赴考;第二,考中状元后,他想推辞牛丞相招婚,但牛丞相不从,并以奉旨成婚的方式逼他“重婚”;第三,他时刻不能忘怀家人,欲辞官归里,可朝廷不从。每一个“不从”,都是他不敢违背的。由于面对无法抗拒父命、权势和圣旨,他只有违心地认命了,屈服了。他的不教不义,竟是为了全忠全孝所造成的。这一方面反映了蔡伯喈性格的软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外在的规范、社会的准则与基本做人准则之间的冲突,因而,使全剧表现出元代后期文人在重建精神文化系统上的苦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文学  

相关分类

教育学习 更新

教育学习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