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整册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当前:首页 >>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整册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整册教学反思

日期:10-21 12:45:09 |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 浏览次数: 577 次 | 收藏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反思,http://www.gaofen123.com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整册教学反思,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教学反思 
  在教授“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这部分知识时,原来我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36+8=44后,问:“这个4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先让学生自己想,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在我班教学时,学生中产生了许多种算法:(1)用计数器算;(2)列竖式算;(3)从36起连加8个1;(4)把36看成40,40+8=48,48-4=44;(5)把36中的6和8里的4凑成10,左边变成40,40+4=44;(6)把右边的8和左边的2凑成10,左边变成34,34+10=44;(7)把8看成10,36+10=46,46-2=44;(8)6+8=14,30+14=44;(9)摆小棒算……教师在学生说不同算法时适当点拨竖式的计算方法,与以前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www.gaofen123.com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满十进一。 
  可是,在上课的前一天见这里的学生时,我出了一道12+13这样的不进位加法题,看看他们平时是怎么算的,结果全班竟然只有两种算法:即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和列竖式计算。我想,也许这种方法对孩子的影响太深了,所以我临时改变了教学策略。上课时,这个班级的学生果然没有说出其他更多的算法。所以,我只能牵一牵,放一放,努力去适应学生了。 
  另外,通过这节课我感到要注意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gaofen123.com www.gaofen123.com]平日的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摆小棒的训练等。 
  还有,我觉得本课中用30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这个设计很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如果这一环节只让孩子们凭空想像着买东西,效果并不一定好。因为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还不太丰富,所以不如设计出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电脑图画,让他们感到更有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如果在通过摆小棒讲清竖式的算理之后,再回过头来对照着黑板上的竖式一一对应地讲一下,效果会更好一些。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难了点。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两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学具摆出1米,再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时,一人测量,另一人记录。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加减法估算》教学后反思  

 二年级是初次接触估算问题,关于估算,《课标》中有明确的说明,它是这样描述的:“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两点:计算、解释过程)在前两册教材的有关练习中已经渗透了有关估计、估算的内容,这儿是第一次正式教学。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
鉴于此,我做了以下思考:
1、估算与生活联系紧密。为了体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材中直入正题,安排了妈妈带100元钱买商店里的生活用品。在上加减法估算之前,学生刚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法笔算,一直强调计算的精确性。估算却与精

www.gaofen123.com

确性计算形成了一个反差,由于前面几节课学习的都是精确的计算,又加上这里都是两位数的加减法,所以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与思维的展开,不能很顺利的产生估算的需求,本人在教学时只好自己说明“生活中有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估计一下大概是多少就可以解决问题”来引出估算的需要。课后我想:如果在引入新课之前对估算情境先做一些铺垫,让孩子在认知与心理上有个逐步适应与认同的过程,这样可能会好些。如:“猜人数”、“猜价格”,让学生感受关键词“接近”、“大约”,从而再拉开估算的帷幕。
2、估算不能让学生再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只知道四舍五入一种方法。估算有“四舍五入”法、“取整”法、“前后协调”法,这些估算的策略要结合生活实际。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四舍五入”法,如:一套运动服58元,一双球鞋43元,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球鞋大约需要多少钱?但如果问: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球鞋带100元够吗?此时四舍五入就不合适了,得用“取整”法,且要往大了估。又如:桌子上有24瓶矿泉水,箱子里有34瓶矿泉水,大约共有多少瓶?可以采用“前后协调”法来估:把24看成20,把34看成40,大约共有20+40=60瓶。
3、估算重在意识的培养,重要的不是估算结果与精确结果相差多少,而是要让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估算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要求整齐划一。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估算是数学学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gaofen123.com www.gaofen123.com]的数感有重要意义,在数学计算的检验中很有用,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4、不急于估算的书写的教学,以后教材中自会出现。本册教材并没有出现书写格式,我认为没有必要提前教学书写,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重在解释估算的过程,结果是多少并不重要。
另外,教材练习中出现了“估算一下,下面哪些算式的得数比80大”。显然像这样的题用以上提到的估算策略,都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我想设计这道题的意图可能也是为了让学生养成用估计的方法检验计算的正确率吧。此题我先让学生讨论该怎么估,在学生试着用各种方法去估算后发现都不能很好的解决时,我再让孩子们先看,算式中各数的十位,如31+52,十位上的数字和已超过80,那么不管个位的和是否满十,它们的和一定比80大;又如:90-11,先看十位9-1得8,再看个位是否够减,这里不够减,必向十位借“1”,因此它们的差一定小于80。多数孩子都能用这种估算方法解决此题,但也有个别孩子怎么也不能解决,有的老师干脆就让他们精确计算去解决。我个人认为,估算的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这应渗透在以后漫长的计算教学过程中,孩子现在没有掌握,但是我们要交给她们方法,我们可以渗透在平时检查计算的过程中。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通过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既能加深学生对倍的含义的认识,又能为以后学习解答“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等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例题出示了“杨树有5棵”和“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这两个条件,要求“柳树有多少棵”这一问题。我先让每位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先在第1行摆5根小棒表示杨树的5棵,再在第2行摆小棒表示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这一过程让学生独立操作。巡视中我发现,学生基本上都知道要在第2行一共摆15根,但大部分学生都是把这15根放在了一起。于是我又提出要求:怎样摆才能很清楚地看出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在这个要求下,孩子们开始调整小棒的位置,也就是把每一份中的小棒靠得紧一些,份与份之间离得远一些,这样才能很清楚地看出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这也是为后面将“几倍”转化为“几个几”做好准备。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的关键就是将“几倍”转化为“几个几”。学生摆好小棒后,教师可以结合小棒图讲述:柳树的棵数是杨树的3倍,也就是说柳树有3个5棵。并让学生看图练习说一说这样的话。整个过程是由直观操作到抽象思考,引导学生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之后的练习也要让学生分析每题的数量关系,加深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把“几倍”转化为“几个几”去想。 
《统计》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教学的“统计”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能按照不同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分类和排列;在比较、分类、排列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依照这一理念,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王国运动会的情境串,并提供了具有开放性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争论、比较的过程中,体会统计的生活意义,抽象出合理的统计方法。

1. 创设故事情境在课的一开始,向学生呈现了一幅动物运动会的画面,这幅画面既富有现实生活的气息,又充满了童话的色彩,一下子就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紧接着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从而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统计问题上来。 2.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分类统计过程。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在活动中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并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知识和方法。这样表述,其实是看到了过去我们在教学统计识时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然而,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才算是让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呢?我认为就是要让学生体验统计的方法,感受其中的复杂性,并在这一过程中

www.gaofen123.com

培养其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我就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提出不同的问题,感知按不同标准分类是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比比这些不同就体会到了问题和统计活动是相关的,问题决定统计活动,统计活动服从于、服务于要解决的问题。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根据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解决学生们刚才所提出的问题。二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通过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分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统计标准虽不同,但总数不变。在实践应用环节,我尝试将统计迁移到真实的生活中,“同学们在参与策划.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的同时,积极动脑,表现不错,为自己的小组赢得了荣誉,这些各不相同的奖章,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统计吗?”这样做既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很好地巩固了新知,根据奖章的颜色和形状进行统计。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后我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其一,在教学中对为什么进行统计的意识未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而把重点放在读统计图上,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是很准。其二,虽然也进行了一些为什么进行统计的教学,但是没有把这种教学形成统计教学的习惯,即教师缺乏这种统计链的意识。虽然按目标达成了对统计图的理解,但是学生却因为获得统计方面的知识的不完整性,使得学生缺乏应用于生活中的意识。这样看来,要想较好的进行统计教学,不仅要理解课本的设计意图,还要能够跳出课本,在对相关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寻找最适合学生的突破口。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角”在低年级学生的画笔下早已出现,但它叫什么?是怎样组成的?角的形状都一样吗?怎样画角?……问题并非人人都懂得。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同时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发展数学思考。
因此,在《认识角》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创设《交警叔叔维持街道上的交通秩序》情境,导出生活中的角,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时钟等)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讨论,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一:认识角。
师: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角吗?
生1:我戴红领巾时,发现红领巾有角。
生2:我们用三角板时,看见三角板有角。
生3:我用纸扇时,看见它有角。
生4:时钟上的分针与时针经常形成角。
生5:五角星也有角,教室的门窗上也有角。
……
紧接着,我就创设交警维持街道秩序的情境,(出示本课的街景图)让学生在图中找角,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角。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出路面上十字路口,人行横道,路边建筑,标志牌及交警所作的手势等都活动二:感受角。
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用纸折角,然后触摸角有什么感受。并在折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说说画角的步骤,还出示一些我课前准备好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个是角?哪个不是角?
活动三: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师:出示两个一样大的角,只不过是这两个角的边长度不一样。(一个角的两边短,另一个角的两面边长)请学生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生1:我觉得角1大。

www.gaofen123.com

生2:我觉得角2大。
生3: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我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生4:我不同意生3的看法。
生5:我同意生3:的说法,我也觉得两个角一样大。
……
我说:“请同学们不用争了,还是大家动动手吧!自己制作一个活动角,然后看看活动角的边张开,角发生了什么变化?边合拢,角又有什么变化?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忙起来了。不一会儿,许多学生就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1:两条边张开,角变大。
生2:两条边合拢,角变小。
生3:两条边张得越大,角就变得越大。
生4:两条边合得越紧,角就变得越小。
生5:教师,我用的是同一个活动角,这个活动角的两边长短不变,角却会随着两边张开度的大小而改变。我断定: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时,班上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点点头表示同意生5的说法。
数学课上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这不仅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又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9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9的乘法口诀是在学习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前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情况,可以知道,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多次经历编写乘法口诀的过程,初步掌握了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基本具备了自己总结9的乘法口诀的能力
课堂的主要部分:编写乘法口诀和寻找乘法口诀表格中的规律,都是通过学生小组学习进行的。一方面发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从学生汇报交流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来看,学生不仅很好地归纳出9的乘法口诀,而且对于每句口诀的意义表述也非常清楚。我想是因为我留给了他们的足够时间去思考,又给予了他们充分展示发言的机会。学生在自主探究、汇报交流中学到了新知识,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通过自己编口诀,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新方法,同时他们在编口诀过程中,也会产生了一种成就感。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我真没有预料到。 
这就是新旧课程的不同之处!使用旧教材这部分知识时,大多数学生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来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学会、记住计算的方法。整个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新授10分钟结束,剩余30分钟就进行各项练习,在反复的练习和强化中,学生的计算终于有了较高的正确率。而本节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用了大约25分钟,只有15分钟的练习时间,一节课结束,全班计算正确率竟达到99%!而且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比较前后教学的差异,我认为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本节课就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4] 

www.gaofen123.com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 教学反思 
  在教授“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这部分知识时,原来我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36+8=44后,问:“这个44,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先让学生自己想,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在组内交流,最后全班汇报。在我班教学时,学生中产生了许多种算法:(1)用计数器算;(2)列竖式算;(3)从36起连加8个1;(4)把36看成40,40+8=48,48-4=44;(5)把36中的6和8里的4凑成10,左边变成40,40+4=44;(6)把右边的8和左边的2凑成10,左边变成34,34+10=44;(7)把8看成10,36+10=46,46-2=44;(8)6+8=14,30+14=44;(9)摆小棒算……教师在学生说不同算法时适当点拨竖式的计算方法,与以前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www.gaofen123.com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满十进一。 
  可是,在上课的前一天见这里的学生时,我出了一道12+13这样的不进位加法题,看看他们平时是怎么算的,结果全班竟然只有两种算法:即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和列竖式计算。我想,也许这种方法对孩子的影响太深了,所以我临时改变了教学策略。上课时,这个班级的学生果然没有说出其他更多的算法。所以,我只能牵一牵,放一放,努力去适应学生了。 
  另外,通过这节课我感到要注意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gaofen123.com www.gaofen123.com]平日的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摆小棒的训练等。 
  还有,我觉得本课中用30元钱可以买哪些东西这个设计很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如果这一环节只让孩子们凭空想像着买东西,效果并不一定好。因为孩子们的实际生活还不太丰富,所以不如设计出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电脑图画,让他们感到更有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如果在通过摆小棒讲清竖式的算理之后,再回过头来对照着黑板上的竖式一一对应地讲一下,效果会更好一些。
《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长度单位》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内容,也是在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由于长度单位及其操作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针对二年级的小朋友的认知能力来说,难了点。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1厘米和1米、用厘米测量线段和较短的物体的学习中并不感到困难,但是在将物体从直观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后再让其选择合适的单位时,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确的对长度单位进行选择,这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积累有一定的关系。长度单位的选择需要孩子在亲身经历中有所经验积累。针对小朋友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安排了互动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更自然、更主动地进行交流合作,互帮互助,共同发展提高。注重学生个体参与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全程参与,全员参与,有效参与,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例如: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时,让每个学生用手比一比,动手测一测,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说一说,用脑想一想,估一估,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始终。如先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1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1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一节手指的长度、牙齿、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这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我想对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后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对准0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也有的学生采取其它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数的方法,通过让他们对比,明白前一种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观念时,由于长度较大,个体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如:两人合作,用10厘米的学具摆出1米,再进行观察比较,认识"米"与"厘米"的关系;测量时,一人测量,另一人记录。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他们用直尺选择身边喜欢的事物进行测量,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开始量书本、练习本的长和宽;有的量铅笔的长;有的量刀子等,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这些活动对于建立学生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加减法估算》教学后反思  

 二年级是初次接触估算问题,关于估算,《课标》中有明确的说明,它是这样描述的:“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两点:计算、解释过程)在前两册教材的有关练习中已经渗透了有关估计、估算的内容,这儿是第一次正式教学。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
鉴于此,我做了以下思考:
1、估算与生活联系紧密。为了体现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材中直入正题,安排了妈妈带100元钱买商店里的生活用品。在上加减法估算之前,学生刚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法笔算,一直强调计算的精确性。估算却与精

相关分类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更新

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