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众数》教学反思1
“认识众数”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相关数据的特征,发展统计观念。要让学生在初步理解众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教学难点是: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学生在此前已经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这些知识经验是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要基础。本课主要通过“在情境引入中体验众数产生的需要——在寻找众数中理解意义、掌握方法——在对比要分析中感受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在合理选择中解决问题”这一教学思路来进行教学。
1、众数的引入: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和认知特点,我们的教学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学生熟知、亲切的生活实例引出数学,在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一是复习平均数,二是创设生活情境。这样安排出自三方面的考虑:(1)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众数和平均数都是一种统计量,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情况。从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入手,找准了学生的认知基础。(2)创设现实情境,把学生熟知、亲近的生活数学带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招聘广告上的月平均工资是3000元,而实际得到的工资只有1500元,抛出“大部分员工的工资只在1000多,平均工资怎么会有3000元呢?”的问题讨论,引发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然后在对“能不能用3000元来代表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整体水平”的问题探讨中,出示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平均数3000元在这组数据中所处的位置明显偏离中心,而大多数员工的工资都在1500元的位置,从而自然揭题。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形成了有意义接受相应概念的心理和知识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获得关于统计量的一些感性认识,积累更多的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2、众数的意义:
教学众数,要让学生领会众数的意义,学会在一组数据中找出众数的方法。仍旧用导入题作为教学的素材,让学生找一找10个数据中哪种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自然揭示众数的意义。让学生说说平均数3000元在这里表示什么实际意义?用哪个数据代表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把例2改编成一题练习题,出示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掌握求众数的一般方法。现做“练一练”第1题,找众数后改编题目条件,理解众数的内涵和外延。
3、众数的应用:在巩固练习里,第1题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众数含义的理解,掌握求一组简单数据众数的基本方法。第2题主要要让学生联系众数的知识进行解释。练习十六第1题,主要让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众数在表示一组数据特征方面的作用。依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在教学统计量时,“应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要让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因此,安排题组练习,让学生通过两个判断决策练习,体会平均数和众数都可以反映数据的一些情况和特征,但决策时依据众数还是平均数,须根据数据特征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学会更全面地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决策。练习如下:
下面是两组同学投篮成绩记录(单位:个)
甲:8 8 9 0 8 8 9 1 8 8
在这组数据中,众数是( ) ,平均数是( )
众数表示什么?平均数表示什么?
用什么数来代表甲组同学的成绩更合适些?为什么?
乙:7 8 6 6 9 7 6 6 8 9
在这组数据中,众数是( ) ,平均数是( )
众数表示什么?平均数表示什么?
用什么数来代表甲组同学的成绩更合适些?为什么?
该练习通过对两组数据的对比分析,沟通概念之间的联系,明确它们的区别,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众数的认识,同进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与众数都是统计量,有时需要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有时需要用众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合适。关键看哪个更具有代表性。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2
“众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册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来认识的一种新的统计量。这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gaofen123.com www.gaofen123.com]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课,上完这一课后,我感触颇深:
一、在生活情境中提出概念。
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在课堂伊始,我以亲切的谈话开始,创设了“为迎接六一儿童节的到来,我们年级准备组队参加集体舞的表演,要选报舞蹈队员”这样一个学生喜欢、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如何从20名队员中选拨10名队员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主题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抓住童心,激发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过程中。然后通过学生对选拔方法的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在20名同学的身高这一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众数的概念。
二、在分析讨论中认识概念
学生对众数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后,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众数这一概念的理解,我将书中第123页的“做一做”的练习设计在例题的教学之后,然后引导学生充分观察这一组数据,提出指导性的问题“看到这一
组数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含义和作用,明确:当一组数据中,某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特别多的时候,用众数来代表它们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因为众数反映了大多数的水平。
三、在学以致用中区别概念。
“学习数学是为了能运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本着这样一种理念,我在练习的第二个环节中设计了三个选择题,这三个选择题分别是:1、当我们需要购买物品的时候,往往会关注同一种物品的不同品牌的销售量最多是什么品牌,也就是利用众数来帮助我们作出判断:哪种品牌的物品质量比较可靠;这个选择题的设计意图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确: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要根据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进行确定。2、当一组数据中有偏大数和偏小数的时候,用中位数来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主要让学生明确: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要根据这组数据的大小特征来确定。3、要确定一名学生的成绩在班上处于什么位置,要用中位数来判断,要比较两个班的成绩,要关注的他们的平均水平。由此让学生理解:众数、平均数、中位数他们既有联系,即都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又有区别,即众数反映的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它与这一组数据的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而中位数则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它与这一组数据的大小排序有关,所以它们描述的角度各不相同。
四、在判断决策中提升概念
为了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学会作出一些判断与决策,我设计了一个选拨射击运动员的习题,让学生在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把思考的权力交给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学生在交流汇报中由片面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一步一步走向全面地去分析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提升了对众数这一概念的理解,明确了众数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当它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不是很多的时候,不能全面的反映一组数据。然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看待问题应该全面看待,不能光看表面或一个方面。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领悟数学,开阔了思路,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本节课中还体现了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渗透到位,同时也关注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例如:在“做一做”的教学中对学生渗透我们一点要注意“保护视力,爱护眼睛”;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渗透统计的思想与方法;又如,在很多环节中注意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醒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在最后的总结提炼中,提示学生“认真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我们同学在每一节课中都应当做到认真听课等等,总而言之,在这堂课中,教师无不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整堂课的课堂氛围也显得轻松而融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遗憾,如:对待学生的生成问题,教师的处理方法有的不是很妥当;另外,该强调的知识点还应该让更多的学生说一说,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3
“众数”是新课标教材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认识的一种新的统计量,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根据学生的年 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在课前我先让学生观看了学校的老师参加集体舞比赛的录像,然后在导入中以亲切的谈话开始,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主题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集体 舞比赛情境,以各班选10名队员“大家说选什么条件的合适呢?”这句话为切入点,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抓住童心,激发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 进入新课的学习过程中。在“探索新知”这个环节,我给学生分组讨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把思考的权力交给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最后达成 共识,使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较为轻松地认识了众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 自信,树立学习信心。在引出众数概念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众数,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步步深化认识,然后再以生活 实例为背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实加深理解众数的概念,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互相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这样让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逐渐领悟数学,开阔了思路,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www.gaofen123.com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1
“认识众数”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相关数据的特征,发展统计观念。要让学生在初步理解众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据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教学难点是: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特征。
学生在此前已经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这些知识经验是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要基础。本课主要通过“在情境引入中体验众数产生的需要——在寻找众数中理解意义、掌握方法——在对比要分析中感受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在合理选择中解决问题”这一教学思路来进行教学。
1、众数的引入: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和认知特点,我们的教学要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学生熟知、亲切的生活实例引出数学,在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一是复习平均数,二是创设生活情境。这样安排出自三方面的考虑:(1)找准学生的认知基础。众数和平均数都是一种统计量,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情况。从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入手,找准了学生的认知基础。(2)创设现实情境,把学生熟知、亲近的生活数学带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招聘广告上的月平均工资是3000元,而实际得到的工资只有1500元,抛出“大部分员工的工资只在1000多,平均工资怎么会有3000元呢?”的问题讨论,引发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然后在对“能不能用3000元来代表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整体水平”的问题探讨中,出示直观的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观察:平均数3000元在这组数据中所处的位置明显偏离中心,而大多数员工的工资都在1500元的位置,从而自然揭题。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形成了有意义接受相应概念的心理和知识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获得关于统计量的一些感性认识,积累更多的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2、众数的意义:
教学众数,要让学生领会众数的意义,学会在一组数据中找出众数的方法。仍旧用导入题作为教学的素材,让学生找一找10个数据中哪种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自然揭示众数的意义。让学生说说平均数3000元在这里表示什么实际意义?用哪个数据代表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把例2改编成一题练习题,出示表格中的数据,让学生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通过学生间的交流,掌握求众数的一般方法。现做“练一练”第1题,找众数后改编题目条件,理解众数的内涵和外延。
3、众数的应用:在巩固练习里,第1题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众数含义的理解,掌握求一组简单数据众数的基本方法。第2题主要要让学生联系众数的知识进行解释。练习十六第1题,主要让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进一步体会众数在表示一组数据特征方面的作用。依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在教学统计量时,“应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要让学生学会“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因此,安排题组练习,让学生通过两个判断决策练习,体会平均数和众数都可以反映数据的一些情况和特征,但决策时依据众数还是平均数,须根据数据特征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学会更全面地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决策。练习如下:
下面是两组同学投篮成绩记录(单位:个)
甲:8 8 9 0 8 8 9 1 8 8
在这组数据中,众数是( ) ,平均数是( )
众数表示什么?平均数表示什么?
用什么数来代表甲组同学的成绩更合适些?为什么?
乙:7 8 6 6 9 7 6 6 8 9
在这组数据中,众数是( ) ,平均数是( )
众数表示什么?平均数表示什么?
用什么数来代表甲组同学的成绩更合适些?为什么?
该练习通过对两组数据的对比分析,沟通概念之间的联系,明确它们的区别,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众数的认识,同进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与众数都是统计量,有时需要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有时需要用众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合适。关键看哪个更具有代表性。
《认识众数》教学反思2
“众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册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来认识的一种新的统计量。这节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此文转于www.gaofen123.com www.gaofen123.com]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课,上完这一课后,我感触颇深:
一、在生活情境中提出概念。
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在课堂伊始,我以亲切的谈话开始,创设了“为迎接六一儿童节的到来,我们年级准备组队参加集体舞的表演,要选报舞蹈队员”这样一个学生喜欢、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如何从20名队员中选拨10名队员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主题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抓住童心,激发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过程中。然后通过学生对选拔方法的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在20名同学的身高这一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众数的概念。
二、在分析讨论中认识概念
学生对众数的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后,为了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加深对众数这一概念的理解,我将书中第123页的“做一做”的练习设计在例题的教学之后,然后引导学生充分观察这一组数据,提出指导性的问题“看到这一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众数》教学反思集》相关文章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众数》教学反思集
-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Unit 5 Lesson 27&28&nbs
-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教学反思2
-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教学反思
-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一
-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二
-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堂评析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众数》教学反思集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众数》教学反思集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众数》教学反思集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众数》教学反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