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七)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当前:首页 >>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七)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七)

日期:10-21 15:10:18 |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 浏览次数: 536 次 | 收藏

标签:小学语文教学反思,http://www.gaofen123.com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七),

《晓出净慈寺》课堂实录及赏析
课堂实录】
  2007年9月21日。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小学五(3)班。
  师:知道老师从哪里来?怎么知道的?
  生:老师从杭州来,我从这首古诗中感觉到的。
  生:我听老师说的。
  生:我从屏幕上看到的。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我的单位和名字?
  生:杭州市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费老师——费蔚。
  师:我给大家带来了杭州的景点(出示卡片:苏堤;平湖秋月;花港观鱼;三潭印月;净慈寺;断桥……(结果没有一位学生去过杭州,老师把这些景点卡片送给学生)
  师:再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师生合作)天——地;雨——风;河——山;绿——红;山花——水草;燕语——莺歌。天涯——海角;大陆——长空;清风——明月;暮鼓——晨钟。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晓出净慈寺》。读过这首诗吗?
  生:我三年级读过。
  生:我是五年级。
  生:我是二年级。
  师:那谁能读?(指名读,评价:都读正确了)
  师: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生:杨万里。
  师:有谁了解杨万里吗?
  生:他写的诗歌都很容易使人理解。
  师:(简介诗人)……两位皇帝对他有高度评价,说是“直不中律”“也有气性”。
  师:谁能不能背诵?(指名学生背诵,转过身来背给听课老师听)
  师:大家都能背出来了,那你还想学习些什么呢?
  生:我想了解意思。
  生:我想知道诗人的感情是怎么样的。
  生:我想知道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师:大家都提得很好,这节课就尽可能满足大家的要求。请大家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这首诗,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感受?
  生(分别):美。绿。红。艳。秀。
  师:美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诗人杨万里还写过这样的诗句:小荷——(生齐背)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又是怎样的美?
  生:精致的美。小巧的美。
  师:这首诗歌也是这样的美吗?
  生:不是,而是“大”。
  师:(板书:大)对,这是一种“大气之美”。再自由读读,从哪里读出了“大气”?可以用笔圈圈点点,不要错过每一个字、词。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表示大得与天连在了一起。
  生:“无穷碧”,那是无边无际的绿色。
  师:除了绿大得多,还可以怎样理解“无穷”?
  生:绿的颜色多种多样,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
  师:对呀,早上,杨万里看到“无穷碧”,它们可能蔓延到哪里?
  生:(举起课始时老师与学生交流谈话时发的景点卡片)绿到了三潭印月。绿到了断桥。绿到了平湖秋月。绿到了净慈寺。绿到了苏堤……(这个班级俨然成了绿得化不开的西湖)
  师:如果这里就是西湖,你们看,这满湖的绿就是——生齐读:接天连叶无穷碧。
  师:你还可以从哪里读出绿?
  生:从“映日”可以看出来。“别样红”说明红得很鲜艳,与众不同。
  师:可能和哪些花红得不一样?
  生(分别):牡丹花。玫瑰花。杜鹃花。(教师板书:别样红)
  师:老师带来一段文字,是月光下的荷塘(出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片段)老师读,你们感受有什么不同?感觉一样吗?
  生:一个白天,一个夜里。这段文字的感觉是柔和美。我感觉荷花好像要闭眼入睡了。
  师:你能读出这个“大”吗?现在读,味道就可能和前面不一样了。与老师一起用对对子的方式读。
  师:接天——生:映日。
  

www.gaofen123.com

师:莲叶——生:荷花。
  师:无穷碧——生:别样红。
  师:诗人杨万里还写过这样一首诗句:(出示:六月西湖锦绣香,千层翠盖万红妆)你从哪儿看出也是写荷花的?
  生:我从“千层翠盖……”看出来。
  师:(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一下,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一句含蓄,一句暴露。
  师:(出示《晓出净慈寺》)配乐。请大家朗读。(生自读)
  师:后两句是诗人看到的情景,前两句写了什么?
  生:写了西湖的原因。
  生:写了荷花盛开的时候,是最漂亮的。
  师:谁能读出这种感受?
  师:(问学生)为什么开篇就抒发感情了?
  生:不知道,反正我觉得诗人很盲目就写了。
  生:诗人一看荷花,就仓促地写了。
  生:西湖美让我情不自禁地写了。
  师:加入加上动作,你能表现出感情吗?自己试一试?(学生配上动作朗读)
  师:假如加上一个感叹词,你会读吗?我会加上一个“啊”,你呢?
  生:(加上“呀、呦、哇”朗读)
  师:把“啊”放到中间,能表达感情吗?
  生:风光不与四时同啊!
  师:古代的诗歌没有标点,你会加上什么标点?出示:“风光不与四时同()”。
  生:加上感叹号。(学生没有异议)
  师:只能加感叹号吗?
  生:可以加上分号。
  师:老师加上问号,可以吗?谁能读出来?
  师: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杨万里可能几岁?(学生都猜35岁左右)其实,诗人那时已经整整60岁了。
  生(众):啊?
  师:为什么“啊”?
  生:年纪这么大了,还能写出这么好的诗,真不简单!
  师:对呀,为什么这么老还能写出这么好的诗歌,因为——再次出示:“直不中律”“也有气性”。(学生齐读本诗)。
  师:学习了杨万里的这首诗,你能写写家乡的景色吗?(学生小练笔:毕竟,。教师巡视;课堂交流至下课)

  【评析】
  当看到课堂中举起的那一片片错落有致的“莲叶”,听着老师那声情并茂的叙述,感受着孩子们那无限扩张的遐想时,我们不禁要为费老师的精湛的教学艺术叫绝!
  在课堂伊始的谈话中,费老师了解到该班没有一个学生到过西湖,更不要说到过那一个个诗情画意的景点。当我们为费老师捏一把汗的时候,费老师却独具匠心地将写着景点名的词语卡赠送到了孩子们的手里,既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也为后面的教学流程设下了伏笔。此时此刻,那一个个“景点”经费老师魔术师般的轻轻一点,即刻出现在了课堂:三潭印月、断桥、平湖秋月……这“无穷碧”的绿扩张着、弥漫着,想象的天空没有止境,心灵的放飞没有休止。全班学生仿佛都成了片片“莲叶”,蔓延着绿色的最美,一直到无穷尽头的天际。
  《晓出净慈寺》因其“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与众不同成了千古名诗,所以多数学生在课前早已熟读成诵,最早的甚至早幼儿园就熟读成诵了。费老师充分预设到了这一点,那么如何来设计课堂、提升学生呢?她抓住了古诗中融合着的“景美、情美、韵美”。为了感受这“荷”的美轮美奂,费老师链接了杨万里写的另外的两首古诗《小池》和《清晓湖上》,以及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片段。这样的文本拓展,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缤纷多彩的“荷的世界”。荷的美或精致小巧,或含羞隐匿,或轻柔委婉,或直接铺展,或磅礴壮阔。在互为一体的比较感悟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大气势大色彩很快就被学生理解和感悟,沁入学生的心扉。
  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在仿写古诗小练笔环节中,当我们听课者还在绞尽脑汁时,一首首新诗却已经吟诵出来:“毕竟苏堤三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桃花红艳满枝头,莺歌燕舞来伴奏。”“毕竟南湖八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菱花满湖朵朵艳,一望无际荡涟漪。”这绽放的仅仅是桃花、菱花吗?不,还有最美的智慧之花!
24、《望月》教学札记
今天的早读,谢楷文果然会背《望月》这篇课文了,我感觉在他背的时候,教室里静悄悄的,孩子们可能真的没有想到,这个作业都不写的人,怎么提前把课文都会背了?这本身对那些所谓的好孩子一个震撼,同时,我觉得给那些平时学习慵懒的人也注入了一阵兴奋剂:只要想改变自己的现状,一起都有可能!!在

www.gaofen123.com

后面的统计中,我发现孙文豪也举起手,表示每天背一篇课文。
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孩子们读书的
故事中有个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小男孩呢?板书:聪明,好学,爱幻想
背景是什么?请人读第二自然段。
这就像一场话剧,在月色朦胧中,一位作家来到甲板赏月,接着那个聪明的孩子也来了,他们谈了一些有趣的话,孩子累了,回舱里睡觉了,最后留下作家一个赏月,他在孩子的 感染下也展开了幻想的翅膀。这样看来,文章可以分几个段落呢?孙文豪站起来分段。
课文哪些句子看出小朋友聪明,好学,爱幻想?
给孩子们5分钟自读,思考。
师生交流,孩子们基本都能一语中的,孩子是很容易走进孩子的思维,心灵的。
接着,我们也像书上的孩子一样,背背诗,分两组拉诗。(前几天学校搞拉诗活动,他们的热情还没有消退,书上的几句朗诵的很有感情,后来自己背的就只有速度了)
孩子们背的诗范围很广,有四言古诗,有七言绝句,还是词曲。我总感觉,我们的班的孩子太内敛了,他们上课很少发言,但是只要开口一般都让我很佩服。今天他们是穷尽自己所有的积累,好好展示了自己,让我都忘记了教学的进程。。。。
呵呵,跟孩子一起学习的感觉真好。
曲终情未了-------《灰椋鸟》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人说,“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从不同角度去看语文。钟启全教授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形式”(内容)与“实质”(思想)两个侧面。课标所提的“统一”绝不是简单的相加,孰轻孰重?专家们有各自的解读。于是,也就呈现了语文教学领域的百花齐放,也就有了“简单语文”、“情智语文”、“本色语文”“诗化语文”等一类新词。对于我们这些小教师们真有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苏教版对语文课程作过这样的概括:“七字诀”和“三个离不开”。“七字诀”是:识(识字)、写(写字)、读(读书)、背(背诵)、作(习作)、说(口语交际)、习(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三个离不开”是:语文离不开道德,离开了道德的语文教育是危险的语文教育;语文离不开情感,离开了情感的语文教育是苍白的语文教育;语文离不开智慧,离开了智慧的语文教育是缺乏创造活力的语文教育。这让我们拨开云雾看到了语文课程的本真。读懂作品,在我看来,就是要读懂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要读懂文章表达了什么(情感),要读懂文章是怎样写的(写作方式或特色)。希望孩子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关注文本的内容,也能注意语言的表达形式。
《灰椋鸟》这篇课文具体描写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所表达的作者爱鸟的情感比较清晰,而作者在记叙时把看到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表达方法很有特色。课标在第三学段“阅读”部分的目标有这样的表述: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在第二课时的设计时,起初,我希望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时也能关注文章的表达。所以在学完第四自然段时对于作者的写法作了简单的小结,指出作者先写了看到的,又写了听到的,并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来具体,写生动。后来试教之后发现了问题,关注了表达方法之后,削弱了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于是,教案进行了修改。我把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感悟课文内容,体验作者的情感上,把领悟文章的表达放到了第三课时。这样之后,每堂课都有明显的侧重点,学生容易掌握。当然,最终的目标就是要“鱼与熊掌兼得”。基于这样的考虑,我设计了这样一条情感线路,现结合课堂实际谈谈自己教后的一些思考。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曲失情未蓄。
课前谈话,原来设想在低低的《一个真实的故事》音乐声中,我和学生讲述徐秀娟和三只小鹤的故事,感受“徐秀娟深深地爱着这些生灵,鹤已经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学生的心里先蕴下“爱”的基调。但在实际上课前,时间不多,估计不能讲完这样的故事,所以也就没有讲述。
二、书声阵阵悟“我”情——声响情未达。
喜欢朗读,喜欢学生用动情的朗读来“讲述”自己的理解。只是这些学生和我还没有这样的默契。在设计时,我想过学生除了抓住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理解外,也可以用朗读的方式来“诉说”自己的理解。甚至想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谈阅读后发现、词句的理解、自己的感想,也可以朗读与理解结合来交流自己的收获。但是依据班级学生实际,我还是放弃了这样的尝试。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很不尽人意,这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糟。尽管我努力想激起他们的情,但是听到的只是声音的提高,“言”游离于文本的“情”外。教导以为是期末复习疲惫的缘故,可我知道不是,因为平时的课堂也鲜有满意的。只是这堂课似乎尤为明显。为他们“冷漠”而生气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我不能触响学生心中的那根“情”弦呢?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多角度地去触摸文本的精神世界,尤其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要做一名好老师,首先要会当一名孩子吧,有一颗童心。体验是一种亲历性活动,只有当老师用孩子的心来感悟时,才能思其想,感其心,也才能真正动其情。而我恰恰缺失了这些吧!
三、字字句句道真情——情真意不深。
在感受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景象之后,我觉得学生的情此时应该已蓄满怀,到了非吐不快的时候。所以在齐读第五小节之后,我提出了

www.gaofen123.com

这样的问题:学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学生在课上谈着自己的感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好好保护他们。”“爱护树林,给鸟儿一个温馨的家。”……我觉得学生此时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只是都是很朴素的想法,倒也顺理成章让我引出文章最后一句:“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设计时我希望学生既有这样的感想,也有相关的质疑和自己的一些设想。(如进行宣传,保护灰椋鸟。)遗憾的是没有听到。也许我们的学生更多的习惯于老师的问,自己来解答吧。
 
课结束了,留下了很多的遗憾。特级教师孙双金把好课的标准归纳为十六个字:“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对照这些,我的课显然是很不成功的。不过,体验让我清醒,体验让我丰富,体验也会让我走向深刻。
差距有多大?——《灰椋鸟》教学随笔
《灰椋鸟》一文层次清晰,内容简单,我想孩子们一定能读懂,第一课时就进入主题了。
为了能让那些根本没有预习的人能仔细读一遍课文,我要求在别人读书的时候,每个人手上都要拿着一支笔,把自己发现的好词好句划下来,也可以写写自己读完这一段的感受。这个工作在预习中很多人就完成了,请人读后,我就故意请那些常年不写作业的人说收获,谈体会。
读到第四自然段时,我请同学们自由谈读书收获:陈南竹说,从“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这句话看出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孩子们解读的非常好,尤其是巫鹏飞提的一个问题:“投入”这个词用得很好,鸟儿像顽皮的孩子回到了树林母亲的怀抱!
用同样的方法学了课文第五自然段,周轶轩提到了这一段的写法跟原来学过的《鼎湖山听泉》中描写声音的那段文字很像,让人有回味无穷的感觉。
文章学到这儿,孩子们好像鸟儿一样在嬉戏,并没有感受到文章的中心,于是,让他们读了最后一段,再回到前文,细细赏析,是不是会有新的发现?
鸟儿与树林的感情,作者与鸟儿的感情,我们该怎么去认识,理解,分享,行动?
孩子们沉默着思考着,教室里突然寂静了
在沉默后,或者是爆发,或者还是沉寂。。。这节课,孩子的思维没有继续往前走,因为他们对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不了解。他们以为大自然天生就是和谐的
更让人担心的是,现在的课堂已经变成个别人的课堂,很多人都沉默着,有的倾听,有的自己解读,还有的左顾右盼,看热闹似的,这样每个人在课堂的收获当然也就不一样了,思考着的人是跑步前进的,如果习惯在课堂上做个听众,若干年后,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样的呢?现在的我们怎么去避免?怎么去引导?
《灰椋鸟》教学随笔
在教学《灰椋鸟》这篇课文时,我抓住了以下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抓住课文的关键词句:从“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观赏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孩子们解读的非常好,尤其是班长提的一个问题:“投入”这个词用得很好,鸟儿像顽皮的孩子回到了树林母亲的怀抱!第二环节在课堂上设计了多种的朗读。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如:在灰椋鸟排空而至时那种壮观场面,没有什么难解的词语,就是要通过多种方法的朗读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当时的壮观场面。在学生读时抓住了“排空而至”“队形的变化”“浩浩荡荡”等几个词语让学生从读中,从自己的内心去体会。第三环节抓住几个词语的训练让学生明白祖国文字的丰富,作者写文时融入到自己的思想感情。如“陆续”与“连续”,“投入”与“飞入”,“观赏”与“欣赏”的区别,结合上下文让学生通过解释词语的意思使其真正地能活学活用好的词语。第四环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又把夕阳下的鸟儿写得异常美丽:羽毛变成金红,像穿上盛装的少女翩翩起舞。笔下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其次又从面上写作: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接着用两个比喻句,写出喧闹热烈的场面。最后作者看到眼前之景,直接抒情:“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得欢呼起来。”从而写出我为什么忍不住决定去看灰椋鸟的原因。

[4] 

www.gaofen123.com

《晓出净慈寺》课堂实录及赏析
课堂实录】
  2007年9月21日。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小学五(3)班。
  师:知道老师从哪里来?怎么知道的?
  生:老师从杭州来,我从这首古诗中感觉到的。
  生:我听老师说的。
  生:我从屏幕上看到的。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我的单位和名字?
  生:杭州市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费老师——费蔚。
  师:我给大家带来了杭州的景点(出示卡片:苏堤;平湖秋月;花港观鱼;三潭印月;净慈寺;断桥……(结果没有一位学生去过杭州,老师把这些景点卡片送给学生)
  师:再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师生合作)天——地;雨——风;河——山;绿——红;山花——水草;燕语——莺歌。天涯——海角;大陆——长空;清风——明月;暮鼓——晨钟。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晓出净慈寺》。读过这首诗吗?
  生:我三年级读过。
  生:我是五年级。
  生:我是二年级。
  师:那谁能读?(指名读,评价:都读正确了)
  师: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生:杨万里。
  师:有谁了解杨万里吗?
  生:他写的诗歌都很容易使人理解。
  师:(简介诗人)……两位皇帝对他有高度评价,说是“直不中律”“也有气性”。
  师:谁能不能背诵?(指名学生背诵,转过身来背给听课老师听)
  师:大家都能背出来了,那你还想学习些什么呢?
  生:我想了解意思。
  生:我想知道诗人的感情是怎么样的。
  生:我想知道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师:大家都提得很好,这节课就尽可能满足大家的要求。请大家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这首诗,说说你读出了怎样的感受?
  生(分别):美。绿。红。艳。秀。
  师:美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诗人杨万里还写过这样的诗句:小荷——(生齐背)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又是怎样的美?
  生:精致的美。小巧的美。
  师:这首诗歌也是这样的美吗?
  生:不是,而是“大”。
  师:(板书:大)对,这是一种“大气之美”。再自由读读,从哪里读出了“大气”?可以用笔圈圈点点,不要错过每一个字、词。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表示大得与天连在了一起。
  生:“无穷碧”,那是无边无际的绿色。
  师:除了绿大得多,还可以怎样理解“无穷”?
  生:绿的颜色多种多样,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
  师:对呀,早上,杨万里看到“无穷碧”,它们可能蔓延到哪里?
  生:(举起课始时老师与学生交流谈话时发的景点卡片)绿到了三潭印月。绿到了断桥。绿到了平湖秋月。绿到了净慈寺。绿到了苏堤……(这个班级俨然成了绿得化不开的西湖)
  师:如果这里就是西湖,你们看,这满湖的绿就是——生齐读:接天连叶无穷碧。
  师:你还可以从哪里读出绿?
  生:从“映日”可以看出来。“别样红”说明红得很鲜艳,与众不同。
  师:可能和哪些花红得不一样?
  生(分别):牡丹花。玫瑰花。杜鹃花。(教师板书:别样红)
  师:老师带来一段文字,是月光下的荷塘(出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片段)老师读,你们感受有什么不同?感觉一样吗?
  生:一个白天,一个夜里。这段文字的感觉是柔和美。我感觉荷花好像要闭眼入睡了。
  师:你能读出这个“大”吗?现在读,味道就可能和前面不一样了。与老师一起用对对子的方式读。
  师:接天——生:映日。
  

相关分类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更新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