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小学体育教学教研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益探索

教学教研

当前:首页 >> 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益探索

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益探索

日期:10-19 23:59:11 | 教学教研 | 浏览次数: 767 次 | 收藏

标签:小学体育教学,http://www.gaofen123.com 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益探索,
  一、建立科学的常规管理机制
  1构建多层级的管理机制
  构建由各级教育行政机关,教育研究机构、基层学校、相关教师组成的多层级管理机制,明确各自的行政管理职责,教育行政机关进行逐级管理,主要负责各级机构组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情况实施督导和考评,其方式包括定期督导、不定期抽查。管理的内容包括制度建设、师资配备、场地器材等,教育研究机构主要是课程管理,包括对活动计划、时间、场地、教师、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的管理。对于大课间体育活动,教育研究机构仅履行教学指导的职能显然是不够的,它还必须履行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责,基层学校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作为被管理者,它必须接受教委、督导室、教研部门的管理,作为管理者,它必须履行对学校教研组、教师、班主任和学生的管理。教师是最后的责任人和直接责任者,对大课间体育活动全过程监督管理,并及时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2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列入课程评价管理
  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逐步加深了对人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从最初把大课间看成是仅仅做广播体操,逐渐上升到从课程的层面来思考大课间体育活动,并以课程的形式予以固定下来,列入课程计划,无疑是开辟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新路径,是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方法。其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规章制度是否完善,是否有课程计划和教学计划。计划是否科学合理,课程有无时间保证等,对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评估管理,应纳入对学校层次目标评估管理之中。并具有一票否决的权重意义。
  3构建学生评价体系的建议
  首先,建立多元化,多样性的评价体系,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参与意识形成。其次,提高学习态度的评分比例,学生在大课间中主动积极参与,与同伴的协作能力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抗挫折的能力等方面,这些都属于非智力与非体力范畴,是学习态度的外在表现。从社会的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必须加大对学习态度评分比例的调整力度,这将有利于学生的非智力与非体力因素的发展,最后,在大课间体育活动成绩单上增加如运动处方,教师建议和家长意见栏,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不同,做出个性化的诊断,内容包括该学生身体,心理,个性品质等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改进。
  二、与其它体育活动,学科适当的整合,拓展
  大课间的内容要与体育课、课外活动、校外体育锻炼,相关科目整合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功能,与体育课结合,巩固体育技能技巧,把体育课与大课间活动有机结合,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与英语学科相整合,体育老师用英语指挥学生活动,提高了学生听力,营造了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与音乐、语文学科的整合,把唱歌和诗歌朗诵结合起来,学生边进场(或退场)边唱或朗诵,唱歌中有朗诵,朗诵中来一段唱歌,别有一番风味,还可通过写体育日记,活动感想和绘画、摄影进行交流展示,上升到文化的层次。
  大课间要结合地方特色、民族特点,学生生活实际、锻炼兴趣、终身体育要求,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如有的全校统一广播操音乐,但各班的操都不相同,而且都是由学生自己创编,随时都可以以班为单位改换几节操其至整套操;还有的加了很多相关内容,如呼号、形体训练,生存、急救训练等等。从地方特色、民族特点上来说。西安的秦俑拳、河北的秧歌操、河南的少林武术操、云南的竹棍操等等,独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
  三、社区,家庭融合是大课间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教育的最理想状态就是学校,社会(包括社区)与家庭的合力,大课间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大课间活动要得到家长、社会的支持认同,必须注重与社区,家庭的融合。如有的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把本地区有特色或民间、民族传统活动引入校园。有的学校为了有效的宣传和推进,为社区活动的开展去展示,宣传,相互促进,反之学校也可请社区的秧歌队、腰鼓队、舞蹈队、木兰扇表演队、老年人太极拳等等到学校参加体育节的表演、大课间的体育活动,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最好契机。有的学校布置了体育家庭作业,家长根据学校提供的作业内容自主选择,母子合作,全家参与,不仅实现了家校互动、共同教育孩子的目标,还促进了全家的健康,增进了家庭感情,有的请社区居民一起到学校与师生一起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怎样,具体怎样操作,怎么组织,还需斟酌,毫无疑问的是这是未来一个发展方向。
  四、大课间体育活动将从以操为主向技能文化方向发展
  大课间将着眼于学生终身受益,将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现实目标与未来目标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健康发挥促进作用。前几年教育部提出在大课间活动基础上让学生学会两项运动技能,是过去大课间体育
  活动“以操为主”向“技能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将提升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与效果。对于小学来说,每天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和良好的体育氛围下,学生重在参与,培养兴趣,从而逐渐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而对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来说,则要求有所提高,那就是在参与的前提下,由一般性的体育活动向技能性、应用性的体育活动发展,落脚在终身体育,着眼于未来,虽然由于场地、器材的原因,不可能蹋足球,打篮球,但可以用其它的方法替代,如篮球的运球过障碍、多人传多球,两人对投篮,足球的颠球、带球过杆,排球的垫球、传球、轻扣,乒乓球、羽毛球的球性练习等等。
  五、注意几种不良倾向
  首先是展示的表演性。如在大课间展示时,出现了类似大型团体操的表演,我们知道团体操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排练的,这样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又有何意义?何况这样的展示会起到误导作用,害己害人,有的学校过于追求花样,不断变换内容,一个内容不到一分钟,音乐一变马上又换新的内容,观赏性强了,但学生就是机器人,纯粹机械化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没有了。
  其次要注意方案的可行性,如有的小学在设计方案时,周二、四做三套操加一套舞,周三,五做三套不同的操加一套舞,而且一年一换,那么,这个方案可行性怎样,能不能较好地实践,作为基层的体育工作者都知道,小学生学一套操前后得有近两个月时间,低年级还要长,设计六套操和两套舞,初衷是好的,但能实现吗?小学一年级学生学六套操少说也得近两学年时间。
  六、室内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尚需进一步探索
  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校本课程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室内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开展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从笔者参观学习的大部分学校来看,绝大部分是室外的活动内容,室内的活动内容非常少,如果从现实需要来看,下大力气研究室内大课间体育活动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有一些学校进行了室内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探索,如开发的特色手指操、原地操、课桌操、走廊操等等,还有的因地制宜,在功能室的墙边上设置障碍,进行拓展训练,在走廊墙壁上自制了攀岩训练场地,还有的设计了在教室里面的两人操、角力游戏,反应游戏等等。
 

+《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益探索》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教学教研 更新

教学教研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