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片断: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量杯,注入半杯红色的水,又拿出一节电池、一个方铁块,一个石块。
师:现在请一位同学上来,把电池放进量杯里,再取出来,再把铁块、石块也分别放进量杯里,再取出来,量杯里的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为什么?
生:把电池、铁块、石块放入量杯时,水上升了,取出后,水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
师:把三个物体分别放进量杯的水中,水上升的高度一样吗?(教师重复一次实验)为什么?
生:三次都不一样,因为三个物体的大小不同。电池的个最大,水上升的也最高。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说得也对,老师再补充一点。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看到了电池、铁块、石块这些物体都占有空间,由于这些物体的大小不同,所以他们所占的空间大小也不同。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课后反思:
在教学认识体积的意义时,我用一个量杯盛半杯红色水,让学生想象要在量杯中放入一些物体,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通过试验,观察在盛有水的容器中,分三次放入电池、铁块、石块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时所发生的情况,水面上升的高度有什么变化?(上升的高度不同),说明每个物体都是占有一定的空间的,从而概括出体积的概念,使学生明白知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直观因素的作用,目的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当学生看到老师拿着电池、铁块、石块、量杯走进教室时,大感疑惑,这是上自然课吗?老师要给我们教什么呢?学生产生了好奇心,随着教学的开展,由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让其在迫切的要求下,在积极实验的进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安排比较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能够较好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处在一种欲罢不能的境地,为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