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教学随笔“学生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教学随笔

当前:首页 >> “学生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日期:10-31 19:57:01 | 数学教学随笔 | 浏览次数: 599 次 | 收藏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随笔,http://www.gaofen123.com “学生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中由于注重学习时空的预设,注重“引导并鼓励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能有机会真正表述自己的观点,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并提出一些精彩的、富有个性化的问题。但面对这些问题,很多教师在调控和处理时,或越俎代庖,或放任自流,或浅尝辄止,由此衍生出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一、不会提问还是不会引导
  
  案例<一>:加和减(一)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
  出示情境图:大客车45座,中巴车30座,小轿车3座。
  师:看了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大客车座位最多。
  生2:小轿车座位最少。
  生3:大客车的座位比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的座位还要多。
  生4:大客车、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很是着急):你们想不想知道大客车和中巴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生(很是不情愿地):想! 课后教师一味地抱怨学生不会提问。
  分析与思考: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我们很多教师在出示情境图后,只知道放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体验去提出问题,却往往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应该干什么。当看到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理想或不到位时,自己便匆匆上阵,以学生不会提问为由,“帮助”学生提出问题,用自己的方式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这样“放”的无序,“收”的牵强,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
  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具体的、不确定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虽不能确定,但是可以预测,可以引导,因为学生的问题中蕴涵着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便可适时地进行引导与调控。案例<一>中如果及时引导,让学生去转述或解释自己的想法,完全可以提取出我们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如让生,解释自己的问题:你怎么知道大客车的座位比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的座位还要多?从而引出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当然也可以让生4转述自己的问题:大客车、中巴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引起大家的思考,在“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打算先求什么”中,帮助学生构建“大客车和中巴车共有多少个座位”、“中巴车和小轿车共有多少个座位”、“大客车和小轿车共有多少个座位”等几个问题情境。可见,只有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才能帮助学生在数学化的过程中提取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学会如何提出问题。
  
  二、谁的问题好
  
  案例<二>:退位减(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
  出示情境图:我国参加 2000年奥运会的男运动员有 108名,女运动员有202名。
  师:根据隋境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想知道,我国运动员人数是不是最多的?
  (教师用眼瞪了他一下, 表情很冷淡。)
  生2:我国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参加比赛?
  (教师表情有所缓和,点了点头。)
  生3: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少多少名?
  (教师露出了笑容,因为这是教材上要研究的问题。)
  师:很好!
  案例<三>:加和减(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出示情境图:一班植树43棵,二班植树31棵。
  师:看了这幅情境图,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1:一班和二班一共植树多少棵?
  师:很好!
  生2:一班比二班多植多少棵?
  师:很好!
  生3:二班比一班少植多少棵树?
  师:很好!
  师4:二班再植多少棵树,就和一班同样多?
  师:很了不起!
  分析与思考:对学生而言,能发现并提出一个问题,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勇气的展现,作为教师应及时肯定和赞扬他们的思维成果,保护他们提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而不能对学生的问题厚此薄彼,对那些和自己想要的或教材上一致的问题大力。赞扬,而对不一致的就给以漠视或冷落。像案例<二>中,我们从教师的表情就能读懂他内心的价值取向,如此做法,肯定会在学生心里形成很大的“反差”,长此以往,将会造成部分学生在提问之前产生一些顾虑:“我提的这个问题,老师会满意吗?”、“我的问题是老师希望的吗?”……

  www.gaofen123.com 从而使学生学会察言观色,揣摩教师的心思,不知不觉间泯灭了他们提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然,肯定学生的问题,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是学生问题“好坏”(有无价值或价值多少)的直接裁定者。事实上,对学生而言,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最好的,而如果我们教师再直接去评价,就像案例<三>那样,一味地“很好”、“很了不起”,势必再次加深了学生的认识,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倾听别人或接受别人的问题,自然无法对数学信息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不利于他们处理加工信息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发挥自己组织者的身份,把个体的问题转化为班内共同的资源,让学生有机会倾听、思考,并走进别人的问题,丰富自己的认识和体验,促使他们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的生成,促进他们提出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问题解决还是不解决
  
  案例<四>:加和减(二)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
  出示情境图:小明有9张画片,小红有6张画片,小林有 24张画片。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解决的问题?
  生1: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生2:小红和小林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生3:小明和小林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生4:小明、小红和小林一共有多少张画片?
  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生2、生3提出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接着进行练习教科书“试一试”:8+42、 5+39。
  不料生:提出问题:老师,我提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呢?
  师:……
  分析与思考:教学中,每位教师都希望学生能积极思考,参与到问题生成的过程中来。为此,开放了教学时空,不断鼓励学生从多个方向去观察、审视信息,不断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论其正确与否。在这种良好生态环境中真正激活了学生思维,生成了很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中有的是预设生成的,也有的是非预设生成的,特别是对于那些非预设生成的,在解决时,由于时间、内容等限制,很多教师大多“以善小而不为”,忽视了它们的存在。其实,对这些“精彩”的非预设生成品,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真爱,能解决的我们应引导他们解决,暂时还不能解决的可以存入“问题银行”,以后再解决。而不能像案例<四>中那样,教师只顾自己想要的问题,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不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以致在生4的质疑中,教师尴尬地无言以对。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他们的劳动,在解决问题中,同样要给他们一个说法,有始有终才能有花有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形成一种共识,但面对着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的许多做法又似乎违背了我们的初衷。正如孔子所说“过犹不及”,“过”不行,“不及”不行,惟有不断反思我们的行为,克服一些极端或片面的做法,在这种对立的矛盾中找到平衡点,在平衡中发展、深化。

 
TAG:

+《“学生提问”中存在的问题》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数学教学随笔 更新

数学教学随笔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