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作文网作文素材优秀素材关于待人的作文素材

优秀素材

当前:首页 >> 关于待人的作文素材

关于待人的作文素材

日期:11-26 15:25:01 | 优秀素材 | 浏览次数: 494 次 | 收藏

标签:语文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库,http://www.gaofen123.com 关于待人的作文素材,
关于待人的作文素材

池田大作:要说是小事,可能确实是小事。但是有时小事就能成为左右现实的“大事”。一天的喜怒感情也常常被这些小事情所支配。 
    人的心是极纤细的物质,如同几个传送装置接在一起,互相牵动旋转一样,微妙细小的心理活动,总是一瞬一瞬地相互重叠活动的。决不可忽视这种心理上的精细、敏捷状况。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语言”是极重要的工具。人的一句话,既可以引起争闹,也可以促成和好。一句话可以造成终生伤痛,也可以变成难忘的人生契机。一句话具有一颗心。 

约翰·布劳菲(英国石油化学公司总经理):不需要自己做每一件事,90%你要做的事别人比你做得更好。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你送别人最好的礼物就是以别人所期待的方式来对待他。 

一个母亲这样说:家人是我最想善待的客人。 


【盲人为何提灯笼】 
    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何还要提灯笼走路?”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照路,而是容易让别人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 

【沙漠之路】 
    在一个茫茫沙漠的两边,有两个村庄。到达对方,如果绕过沙漠走,至少需要马不停蹄地走上二十多天;如果横穿沙漠,那么,只要三天就能抵达,但横穿沙漠实在太危险了,许多人试图横穿却无一生还。 
    有一天,有位智者经过这里,让村里人找来了几万枝胡杨树苗,每半里一棵,从这个村庄一直栽到了沙漠那端的村庄。智者告诉大家说:“如果这些胡杨有幸成活了,你们可以沿着胡杨树来来往往;如果没有成活,那么,每一个行者经过时,都将枯树苗拔一拔,插一插,以免被流沙给淹没了。” 
    果然,这些胡杨树苗栽进沙漠后,全都给烈日烤死了,成了路标。沿着“路标”,这条路大家平平安安地走了几十年。 
    一年夏天,村里来了一个僧人,他坚持要一个人到对面的村庄化缘去。大家告诉他说:“你经过沙漠之路的时候,遇到要倒的路标一定要向下再插深些,遇到就要被淹没的树标,一定要将它向上拔一拔。” 
    僧人点头答应了,然后就上路了。遇到一些就要被沙尘彻底淹没的路标,这个僧人想:“反正我就走这一次,淹没就淹没吧。”他没有伸出手去,将这些路标向上拔一拔。遇到一些被风暴卷得遥遥欲倒的路标,这个僧人也没有伸出手去将这些路标向下插一插。 
    但就在僧人走到沙漠深处时,静谧的沙漠突然飞沙走石,许多路标被淹没在厚厚的流沙里,许多路标被风暴卷走了,没有了影踪。僧人十分懊悔:如果自己能按照大家吩咐的那样做,那么即使没有了进路,还可以拥有一条平平安安的退路啊! 
                    (《青年文摘》20017) 

【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 
    美国黑人杰西克·库思是当时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报记者。因为种族歧视,他在报社常常感到受人排挤。他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独立完成采访石油大王哈默的稿子,以便让他们不敢轻视自己。有一天深夜,杰西克终于在一家大酒店门口拦住哈默,并诚恳地希望哈默能回答他几个简短的问题。迫于无奈,哈默同意只回答他一个问题。杰西克问了他一个最敏感的话题:“为什么前一阵子阁下对东欧国家的石油输出量减少了,而你最大的对手的石油输出量却略有增加。这似乎与阁下现在石油大王的身份不符。”哈默平静地回答道:“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而那些想在竞争中出人头地的人如果知道,关照别人需要的只是一点点的理解与大度,却能赢得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他一定会后悔不迭。关照,是一种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条最好的路。” 
    哈默离去了,杰西克怅然若失地呆在街头。他以为哈默是故弄玄虚,敷衍自己,对哈默那番不着边际的话更是迷惑不解。直到十年后,他读到有关哈默成为石油大王之前的故事—— 
    哈默曾是个不幸的逃难者。有一年冬天,年轻的哈默随同伴流亡到美国南加州一个名叫奥尔逊的小镇上,在那里,他认识了善良的镇长杰克逊。一天,冬雨霏霏,镇长门前的花圃旁的小路便成了一片泥淖。于是行人就从花圃里穿过,弄得花圃里一片狼藉。哈默也替镇长痛惜,就一个人站在雨中看护花圃,让行人从泥淖中穿行。这时出去半天的镇长笑意盈盈地挑着一担炉渣铺在泥淖里。结果再也没人从花圃里穿过了。镇长意味深长地说:“你看,关照别人就是关照自己,有什么不好?” 
    从那以后,杰西克与报社其他同事坦诚相处。他知道,理解与大度最容易缩短两颗敌视的心之间的距离,而关照就是两颗心之间最美的桥梁。 

【丑陋的鸡】 
    有位养鸡场的主人,想俩讨厌传教士,因为他觉得有太多传教士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尤其有些家伙,满口仁义道德,私底下却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更让他义愤填膺、咬牙切齿。为了满足“替天行道”的正义感,养鸡场主人有事没事,转喜欢信口散布传教士的坏话。 
    一天,有两个传教士上门,说要买鸡。 
    生意上门,总不好往外推,主人让他们在偌大的养鸡场里挑了半天,没想到却挑中了一只毛掉得差不多,秃头有跛脚的公鸡。 
    主人奇怪得很,便问他们为什么要买这只丑陋难看的病鸡? 
    其中一位传教士回答:“我们想把这只鸡买回去养在修道院院子里,路过的人看见了,要问起的话,我们就说这是你的养鸡场养出来的鸡。” 
    主人一听,急了,连忙摇手:“不行不行!你们看看我这养鸡场里的鸡,哪一只不是养的漂漂亮亮、肥肥壮壮的,就这一只不知怎么搞的,一天到晚爱打架,才回弄成这种丑样子,你们拿它当对外代表,别人会误会我的鸡这样,对我实在太不公平了!” 
    另外一位传教士笑嘻嘻地回答:“对呀!少数几个传教士行为不检点,你却喜欢拿他们来当代表,对我们来说也同样太不公平了吧?”(同上《丑陋的鸡》) 

【最早的花孩子】 
    6万年以前,欧洲大陆的心脏地带生活着尼安特德尔人。在他们的世界中,和平、爱心和仁慈,一定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很难得表现的品性。每一天都在为生存而斗争,每一次狩猎要冒死亡的危险,每次受伤都可能引致送命,每一次转换营地都前途难卜。所以他们大多数死时都不到20岁。 
    尽管日常生活艰难困厄,尼安特德尔人却能够怜悯弱者,也懂得崇敬死人。考古工作队在偏僻的扎格洛斯山,经过近十年努力,发掘到好几层人类住所遗址,最古的一层可追溯至最后一次冰期,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一座尸体周围放满花束的坟墓,里面所埋葬的是一个残废人。将他的骨骼化石分析的结果显示,他在儿童时期便丧失了右臂,而且患了严重的关节炎。 
    在大部分原始社会,像这种肢体残缺的人,是不容许在童年后仍然幸存的。因为一个仅可维持起码生活的社会,并无能力供养和保护没有生产能力的成员。然而,沙尼达村这个无力参加狩猎的残废人,却由族人照顾了差不多40年,比当时人类平均寿命长了1倍。这个残废人显然是给山洞顶部偶然松脱堕下的岩石压死的,而且族人把他埋葬时,让他长眠在采摘回来的花卉中。 
    没有人知道人类从哪个年代开始用鲜花向死者致敬。不过,单是挖成一个坟坑用以埋葬死者,而不任死者暴尸荒野的做法,基本上已足以显示活人对死者怀有某种程度的感情。 

【例外】 
    爱因斯坦拒绝著名作家的来访或坐着由有成就的画家为他画像,但是有一次别人的请求由于迫切的个人原因使他改变了态度。一位画家请求为他画像,得到的回答是:“不,不,不,我没有时间。” 
    “但是我需要靠那幅画所得的钱呀!” 
    “喔,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我当然可以坐下来让你画。” 
                   (《读者》97·1) 

【重视他人】 
    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他将他的学生分成三组,接着,他经常对第一组的成员表示赞赏和鼓励,对第二组却采取了一种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态度,而对第三组则不断给予批评。试验的结果表明,被经常赞赏和鼓励的第一组成员进步最快,总是挨批的第三组也有些微的进步,而被漠视的第二组却几乎在原地踏步。                   
                             (《青年博览》96·12) 

【死路与活路】 
    一次,我到河边钓鱼,遇到一捕蟹老人,身背一个大蟹篓,但没有上盖。我出于好心,提醒老人说:“大伯,你的蟹篓忘了盖上。”老人慈祥地看了我一眼,说:“小伙子,谢谢你的好意。但我想告诉你:蟹篓可以不盖。要是有蟹爬出来,别的蟹就会把它钳住,结果谁也跑不了掉。” 
生活往往都是这样:你不给别人活路,最终将会自短生路;你给别人机会,其实也等于给自己机会。 
                    (《漫画人生智慧》杨楚民  文) 

【不要忽略芝麻小事】 
    在芝加哥,有一位名叫萨巴斯的法官,他曾经处理过40000件婚姻纠纷,帮助过2000对濒于分裂夫妻重续旧缘。他说:“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是大多数不幸婚姻的根源。一件简单的友好举动,例如妻子在丈夫早上上班时挥手说声再见,往往就可以避免许多离婚的悲剧。” 
    “生命对于我只有一次机会,因此,任何行善或能够对任何人表示我的友善的机会都是不可耽误和不可疏忽的——让我即刻去做,这样的机会可能也只有一次。” 
           (《青年博览》9611  [美]赫伦茨·维尔纳斯) 

【伏尔泰的气量】 
    提倡宽容的伏尔泰自己却肚量狭小。伏尔泰说他将维护异己者说话的权利,但他在论战中往往搬出谩骂的武器,几乎无所不至。据传他在费尔内的家中养了四只猴子,它们分别以伏尔泰的论敌的名字来命名。他不断用针刺鼻子,拧耳朵,踩尾巴和戴神父的高筒帽来戏耍,欺负这些无助的动物。 

【玉树他人 与人为善】 
    阿姆斯特朗在迈上月球时,因一句“我个人迈出了一小步,人类却迈出了一大步”而家喻户晓,但一同登月的还有一位叫奥尔德林的,虽然对我们来说很陌生,但同样让我们敬佩。 
    在庆祝登月成功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位记者突然向奥尔德林提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作为同行者,而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的第一人,你是否感觉到有点遗憾?”在众人有点尴尬的注目下,奥尔德林很风趣地回答道:“各位,千万别忘记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迈出太空舱的!所以我是从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在笑声中,给予了他最热烈的掌声…… 
    有一位智者,和一个朋友结伴而行。在行经一个山谷时,智者一不留神滑跌了,他的朋友拼尽全力拉住他,不让他葬身谷底。智者得救后,执意要在石头上镌刻下这件事情。他的朋友问: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智者说:当然。于是,他在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月日,在经过某山谷时,朋友某某救我一命,刻完后,他们继续自己的旅程。有一天,在海边,两个人因为一件事争吵起来,朋友一怒之下,给了智者一耳光。智者捂着发烧的脸说:我一定要记下这件事情!他的朋友说:随你记,我才不怕!智者于是找来一根棍子,在退潮后的沙滩上写下了:某年月日,在某某海滩上,朋友某某打了我一耳光。朋友看过之后不解地问他:你为什么不刻在石头呢?智者笑了,说:我告诉石头的,都是我惟恐忘了的事情,我要让石头替我记住;而我告诉沙滩的事情都是我惟恐忘不了的事情,我要让沙滩替我忘了。朋友惭愧。 

【赐予的快乐】 
  几年前去德国柏林,旅馆房间窗户正对着繁华的商业大街。夜幕降临后,看见有个七十多岁的老妇人在一家商店的廊檐下铺开塑料布席地而躺,身上盖着捡来的旧报纸,显然是个无家可归的乞丐。次日清晨出门后,我特意去街对面找到那个老妇人,想给她一些零钱。老妇人早就起身了,“铺盖”收拾好放在一辆小推车上,她咬着干硬的面包权当早饭,手里却托着一大袋玉米粒喂那些在大街上寻食的鸽子和麻雀。我不免感到惊讶,那玉米粒得卖5马克一袋,而5马克足以在柏林的咖啡馆吃一顿体面的早餐了。老妇人喂食的神情全然像慈爱的母亲在照料自己的孩子,那样满足,那样快乐,似乎忘却了她自己靠乞讨为生,夜里睡在马路上的处境。 
  我曾经走过欧洲几十座名城,见过五花八门的乞讨手段,这些乞讨来的钱往往决定着乞讨者的生存状态。然而柏林大街上的这个老妇人,却把乞讨来的钱大部分送给了鸟儿们,就如同这是她的一份工作,一种责任。也许我们每个人生来就需要这种接受与付出的心理平衡。我拿出准备好的零钱给了老妇人,她连声道谢,神情却没有比刚才喂鸽子时显得更开心。在柏林的大街上,我明白了赐予并不是富人的专利,穷人同样享受着赐予带来的快乐。 
                  (摘自5月23日《解放日报》作者朱晓琳) 

【半杯水】 
  一位信佛的老人告诉我,人好比一只空杯,里面的水满了,你得施一半给人家,待杯子里又满了,再施一半给人家。只有不断进、不断出,你这个杯子才会有价值,你这里的水才会是活水。如果只进不出,你那只杯子也就再也装不进了。 
  当你得到一杯水的时候,你别忘记,其中的一半是奉献。假如你不愿奉献,你就再也得不到了。(摘自2月19日《老年日报》) 

【天堂与地狱的区别】 
  有人和上帝谈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这个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屋里有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绝望又饥饿。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子的汤匙,但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要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他们看上去是那样悲苦。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上帝把这个人领入另一间房。这里的一切和上一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匙,但大家都在快乐地歌唱。 
  “我不懂,”这个人说,“为什么一样的待遇与条件,而他们快乐,另一个房里的人们却很悲惨?” 
  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会喂别人。” 

【十英镑的遗憾】 
    蒸汽机之于世界的作用是划时代的。有了它,大规模的机器便获得了强大的动力。正是由于蒸汽机的出现,才导致了大工业时代开始。 
  通常认为,1789年瓦特专利说明书上的这个时间是蒸汽时代的元年。然而,这个时间本来应该被提前许多。如果能有一位稍许宽容的绅士出现,人类就有可能在1689年便拥有初步实用化的蒸汽机技术。因为在这一年,法国人巴本发明了可以进行演示的蒸汽机。这位谨慎而又贫困的先生虔诚地向英国皇家学会申请了区区10英镑的研究经费,用于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发明。然而,刻薄的皇家学会认为为一个天真的想法提供资金,简直是对经费的随意挥霍,于是提出了一个探索者无法接受的条件:实验必须保证成功!正是由于宽容精神的缺失,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失去了,失误甚至错误中蕴含着的潜在价值遭到无视,改进、完善进而成功的机会便被无情地剥夺了。 
  很多的时候,我们的确应该在宽容这个问题上多一些反思。宽容的美德会让你在容人之短的同时,有机会换一个视角去观察、体味、评判、欣赏,这样才有可能见人之长,学人之长。(王琪   2003年9月21日《中国青年报》) 

【狼的陷阱】 
    一只狼躲在一个山洞里,等待着猎物的到来,但是,好长时间过去了,也未见猎物的踪影。狼想,这一定是陷阱布置得缺少诱惑力,于是,狼采集了一些鲜嫩的青草,沿路撒着,一直延伸到洞里。 
      狼继续隐藏在洞口等待着猎物,果然一只山羊吃着草走了过来,钻进了洞里。狼大喜,扑上前去,将洞封住,山羊情急下向洞的深处跑去,最后竟然从后面的一个小洞逃走了。 
      狼十分懊丧,它将洞内所有的出口巡视一番后又全部堵住,然后又躲在洞口等待猎物。一会儿,传来了一阵脚步声,一群持枪的猎人蜂拥而入,因洞内所有的出口全被堵住,狼束手就擒。 
      世上的陷井起初都是给别人设的,后来却往往陷了自己…… 
                   (代纪东  《生活晨报》2003.11.15日) 

【孤单的向日葵】 
  小儿获得向日葵籽一枚,播种于盆中。不几日,幼芽破土而出。小儿更加用心,科学管理,或浇水,或施肥,盼着早点结籽。 
  一日,小儿去外婆家,归来后,闷闷不乐。原来,他兴高采烈讲述他种的向日葵时,外婆兜头一盆冷水:“那样不会结籽的。要种,就种一大片,种在地里。”“外婆说‘只种一棵,太孤单了’。” 
  我哈哈笑起来,安慰小儿说:“外婆逗你哩。”可是,收获的时候,正如外婆预言:尽是瘪壳儿。我惶惑,乃至震骇:莫非向日葵真个因孤单而压抑繁衍? 
  我四处请教,后来,遇到一位植物学家。他分析:籽粒空瘪可能是传粉不足引起。传粉主要靠昆虫。昆虫采食花蜜时,身上不知不觉沾上花粉,当它飞到同种植物的另一朵花上时,身上的花粉掉落,便完成了传粉……一大片植物同时开花,鲜艳娇丽,芳香四溢,自然诱惑昆虫争先恐后,趋之若鹜。一棵向日葵,花再大,香再浓,终有限,怎能引起昆虫注意呢…… 
  “说得有理。”我点头称道,同时浮起联想:一切有情,包括同类,也包括异类,皆是你依靠我,我依靠你,相濡以沫,共度风雨。正是在这种和谐发展的关系中,生命才得以奔涌回环,延续不绝。(摘自2003年8月9日《新华日报》作者 王泉水) 

【垃圾的启示】 
  在美国一个传统市场里,有个中国妇人的摊位生意特别好,这引起其他摊贩的嫉妒,大家常有意无意地把垃圾扫到她的店门口。这个中国妇人本着和气生财的道理,不予计较,反而把垃圾都清到自己的角落。 
  边卖菜的墨西哥妇人观察她好几天,忍不住问道:“大家都把垃圾扫到你这里来,为什么你都不生气?”中国妇人笑着回答:“在我们国家,过年的时候,都会把垃圾往家里扫,垃圾越多就代表会赚更多的钱。现在每天都有人送钱到我的摊位上,我怎么舍得拒绝呢?你看,我生意不是越来越好吗?”从此以后,那些垃圾就不再出现了。 
          (摘自2003年7月22日《现代女报》) 

【美丽的互助】 
   这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中年人,由于儿子的亡故他终日忧郁烦闷,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一天,他正独自在家里睹物思人,忽然镇上年龄最大的老妇人来找他,对他说:“你在城里认识的人多,我闲着没事时写了一部自传,你给看看能不能出版。”他接过那沓打印纸匆匆看了一遍,看着眼前已经耳聋眼花年近百岁的老妇,他的心被深深触动了。老人已那么大的年龄还在做着自己的事,而自己刚刚中年却万念俱灰,他心里产生了浓浓的愧疚感。他附在老人的耳边大声说:“您放心吧!我会想办法的。” 
  老妇人满怀希望地离开了。她的一生都很清贫,她拒不接受别人的施舍,自己做着力所能及的事。后来年岁渐大,她的眼睛几乎看不见,耳朵也几乎听不见,便开始用一台老式打字机写自己一生的经历,想出版后卖些钱补贴小儿子一家。几天后,老妇人得到好消息,城里有人愿意出版她的书稿,让她继续写下去,而且每月给她200美元的费用。 
  镇上的人惊奇地发现,那个中年人从丧子之痛中解脱出来,每天在城里忙他的事,又恢复了以往正常的生活。这样的日子又过了几年,老妇人与世长辞,留下了一大堆手稿。人们曾经看过她的自传手稿,字迹重叠,不仅看不清晰,有的甚至是一纸厚厚的油墨,她的自传根本不可能出版,人们忽然明白了那位中年人为何整日劳作而生活却日趋贫困! 
        (摘自《人生与伴侣》2003年第5期 作者 去绝踪) 

【信 任】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儿子生性多疑,多方医治毫无成效。有一天,父子俩在贮藏室收拾东西,父亲让孩子爬上一个高架子,孩子说,我上去了,你把梯子抽走了,我就下不来了。父亲说:“放心吧,相信我。”孩子爬上去了,洛克菲勒却把梯子抽走了。孩子说,你为什么骗我。父亲说,我要让你知道,一切都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洛克菲勒的儿子伤心地站在高架子上,踌躇再三,感到很绝望,他流着眼泪,闭住双眼纵身一跳,洛克菲勒则展开双臂稳稳地接住了孩子。孩子惊奇地睁开眼,看到父亲轻轻抚着他的头发,洛克菲勒说,孩子,我要让你记住,任何时候,这世上连父亲都不信任,还能信任谁呢。孩子终于嚎啕大哭,从此,他的性恪得到根本性好转。信任其实源于爱的碰撞,一种来自于灵魂的深处的相互默契。当一个人能感到别人的爱的时候,那么,离猜疑就越来越远了。 
         (摘自2003年6月24日《城市导报》作者 流 沙) 

【攀登另一种巅峰 】 
  一位攀登者和他的向导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在此之前,世界上没有人到过这样的高度。 
  世界之巅与他们只有短短的两米,其中一个人只要向前跨几步就可以成为这个世界的第一,而这几步,对于谁来说都易如反掌。这时这位从新西兰来的攀登者对向导说:“这是你的家乡,你先上吧。” 
  这位老实的夏尔巴人并没有听清楚戴着氧气罩的朋友的话,只是从他的表情和恭让的手势中明白了他的意思。丹增向前走了几步,登上了世界之巅,他在那里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他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攀登者随后跟上,他们在世界之巅紧紧拥抱,他们高呼着:“我们成功了。” 
  攀登者名叫希拉里,向导叫丹增,他们冲顶的时间是1953年5月29日。身居都市的希拉里知道这几步对于自己的意义,他最大的理想甚至是活着的最大希望就是能够第一个登上顶峰。但在巅峰前的几步,他战胜了自己的欲望,而把这个机会让给了身居此地的夏尔巴人,他认为只有和珠峰朝夕相处的夏尔巴人才有资格第一个登上珠峰。 
  人最难战胜的是自己的欲望,欲望的高度要比珠峰高得多。但50年前的那一刻,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为善良、最为灿烂的光辉,比起冲顶的那一瞬,或许更加辉煌。 
          (摘自2003年5月26日《深圳商报》作者陆勇强) 

【维护别人的尊严】 
  外祖父年轻的时候曾经跟人做生意,有一次他的父亲病了,急需用钱,他趁老板不在的时候偷了5块大洋。结果被正好回来的老板看到了。外祖父极其尴尬难堪。但是老板说,我忘了给你了,那正是你应得的红利,赶快拿去吧。外祖父知道那是老板保全他的面子啊!他从此卧薪尝胆,终于创下了一片家业。 
  在解放前后的那几年,天灾人祸多,村子里有很多人家吃不上饭。外祖父的粮食自然就成了那些穷人偷盗的对象。偷粮食,偷地窖里的地瓜,偷家什。外祖父都知道,他甚至因而辞退了帮助看家的雇工。来偷粮食的,他就装做没有看见。偷家什的,他就悄悄地对人家说,不要拿家什,拿粮食吧。有一次邻墙的邻居来偷地瓜,结果装多了,自己怎么也翻不过墙去,外祖父干脆自己从后面托他过去。 
  外祖父的哲学是,他们因为没有办法才来偷的,要是还过得去,谁愿意做贼。他知道我们发现了他,却没有声张出去让他丢人,保全了他的面子,他不会再来偷了,人都有尊严啊。 
  外祖父用这种方式到底资助过多少穷人,谁也不知道。但是,外祖父的村子里后来盗贼几乎绝迹了。 
  这个故事,母亲给我讲了很多年。我常常面对这个故事沉思:尊严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如果你懂得了维护别人的尊严,你的尊严就无处不在了。 
        (摘自《新一代》2003年第4期 作者 鲁先圣) 

【欣赏是一种善良】 
  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 
  屠格涅夫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屠格涅夫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便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声誉和世界意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社会生活中,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因此,学会欣赏应该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摘自《青年博览》第4期作者姜锋青) 

【帮助别人】 
    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气喘吁吁地请求只驮了一点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不少负担。” 
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我乐得轻松呢。” 
不久,驴累死了。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 
  膨胀的自我使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我们同在生活这条大船上,别人的好坏与我们休戚相关。别人的不幸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相反,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袁利霞《羊城晚报》4月14日 

【两个海】 
    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一个是淡水,里面有鱼,名为伽里里海。从山脉流下的约旦河带着飞溅的浪花,成就了这个海。它在阳光下歌唱,人们在周围盖房子,鸟类在茂密的枝叶间筑巢。约旦河向南流入另一个海。这里没有鱼的欢跃,没有树,没有鸟歌唱,也没有欢笑。除非事情紧急,旅行者总是选择别的路径。这里水面空气凝重,没有哪种动物愿意在此饮水。 
这两个海彼此相邻,何以如此不同?不是因为约旦河,它将同样的水注入,不是因为土壤,也不是因为周边的国家。区别在于:伽里里海接受约旦河,但决不把持不放,每流入一滴水,就有另一滴水流出,接受与给予同在。另一个海则精明得厉害,它只进不出。 
伽里里海乐善好施,生气勃勃。另外那个则从不付出,它就是死海。 
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世上有两种人 
               ——布鲁斯·巴顿  《法制博览》2004第1期(下) 
【不能缺少的乞丐】 
    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富瓦社区有3名流浪汉,他们持有行乞证,并在这个社区生活了13年。1998年11月6日,新墨西哥州政府通过一项法案,对他们停发行乞证,理由是他们已非常富裕。于是3名流浪汉离开了新墨西哥州。 
  富瓦社区的萨姆神父闻知此事,立即表示反对,并致信州政府,要求把3位乞丐重新召回。萨姆神父说:“40年来,我曾在富瓦等6个社区担任过神父,这6个社区的人口和富裕程度都差不多。可是眺望山社区找我忏悔和解决心灵问题的人最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后来发现,原来这个社区有一家孤儿收养中心,那儿有5名孤儿,正是这5名孤儿使他们有了行善的地方。而经常行善的人,心灵是不会出现问题的;再说心灵出现问题的人去行善,心灵也可得到慰藉。富瓦社区的3名流浪汉,也是富瓦社区的福音。现在把他们赶走了,富瓦社区的人通过布施获得心灵安慰和满足的机会也就没有了。” 
  萨姆神父的话,在新墨西哥州引发了一场抗议州政府《11·6法案》的大游行。2000年1月4日《11·6法案》被取消,3名富瓦社区的流浪汉被警察护送着从佛罗里达返回新墨西哥州。从当时留下的照片,我看到这么两幅标语:花时间去帮助别人,会医治自己的创伤。一个小小的善举,要媲美于运动一小时后所得的舒畅。 
                     ——4月12日《羊城晚报》刘燕敏 
【不给心灵留下隐患】 
  吴祖光的妻子新凤霞长期患病,家中请过不少小保姆。一次,一个小保姆探亲回家一去不返,事后因为她偷走吴老的一些外币不能兑换而案发。公安局要求吴老起诉,后来吴老听说这个小保姆将要被判刑数年时,立即提出撤诉。他觉得对一个年轻人进行教育是必要的,但如果进了监狱,她这一生就要毁了。 
  几年后,这个小保姆又来信说,她从婆婆那里借了一万元钱,买了一个城市户口,因经济困难,无钱还账。婆婆每天吵闹,小保姆希望吴老先借她一万元。吴老马上到邮局汇去了一万元。一个星期后,小保姆写来感谢信,不料被新凤霞看到,她非常愤怒,指责吴老不该帮助坏人。吴老说:“第一,有人相求,我不能让人家满意,便永远睡不着觉;第二,我寄钱给她,就是让她知道,大家还是信任她的,这样她可以增加生活的信心,她会更快地改正错误。” 
  新凤霞逝世后,吴老说他自己的时日也不多了。于是他立即着手做了三件事:一是给两个小保姆提供上学的机会,他怕死后耽误两个小保姆的前途;二是把他家的楼道进行粉刷和装修,算是对邻里的酬谢;三是要把家中所有藏书全部捐献给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与世界、他人不断博弈的过程。一个聪明人不会怨天尤人,而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消除心灵的隐患,培植生命中的宽容、悲悯和反省精神,让生命呈示一种穿越时空的美丽与明亮。 
                   ——摘自5月19日《羊城晚报》游宇明 
【心疼别人】 
    这个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在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中,一架敌机正飞速地向阵地俯冲下来,正当班长准备卧倒时,突然发现离他四五米远处有一个小战士还在那儿直楞地站着。班长顾不上多想,一下子扑了过去,将小战士紧紧地压在身下。一声巨响过后,班长站起身来拍拍落在身上的泥土,正准备教育这位小战士,回头一看,惊呆了:刚才自已所处的那个位置被炸成了一个大坑。 
    故事中的小战士是幸运的,但更加幸运的是故事中的班长,因为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已。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是我在火车上听乘警讲的。 
    有一天深夜,轮到我值班。巡逻时,我发现一个小偷正将手伸进一位熟睡乘客的口袋,我大喊一声,立即追了过去。小偷向餐车方向逃跑。我知道,火车正在飞奔,小偷是不敢跳车的,除非他是疯子。我渐渐放慢了脚步,开始用对讲机和餐车那头的乘警联络。可正在这时,火车突然停了。只见小偷迅速地跃上一个敞开的窗口。当时我心想,完了,这家伙要逃掉了。就在他准备跳下去的时候,听到一个孩子-----一个蓬头垢面在餐车里捡酒瓶的男孩子的尖叫声。回头一看,孩子头上鲜血直流,是急刹车时一头撞在了车厢上。小偷犹豫了一下,从窗口上跳了下来,一把抱起小男孩奔往医务室。 
    小偷被我们抓到了,可我说这个小偷真是太幸运了。乘客们不解地问:为什么?乘警的回答使我们浑身一颤:因为火车当时所在的地方,两边是万丈深渊。 
    在人生漫漫长河中,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我们所见到的某人现在的遭遇,极有可能是你以后某个遭遇的一次提前彩排。但我们是不是都知道,在前进的路上,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已铺路?心疼别人,有时就是心疼我们自己。 

【尘世的温暖】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里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年轻号手在战争结束回家,发现他日夜思念的未婚妻已同别人结婚,因为家乡人流传他战死沙场。年轻号手痛苦至极,便又离开家乡,四处漂泊。孤独之旅,陪伴他的只有那小号,号声凄婉悲凉。有一天,一个国王听见了他的号声,便把他唤来。听了号手的伤心故事后,国王很同情他。于是请老百姓来听这号手讲他自己的故事,且静心聆听那号声中的哀伤。日复一日,年轻人不停地讲,人们不停地听。只要号声一响,人们便来围绕他,默默倾听。这样,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他的号声不再那么低沉凄凉。又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号声开始变得欢快嘹亮,变得生气勃勃。 
我相信,故事里面的号声将会在我们每个俗世之人的耳边响起,因为孤独而忧伤,因为倾听而温暖。 

【失去,有时是种深刻的快乐】 
    大富翁洛克菲勒,在23岁时就全心全意追求他的目标——财富。除了生意上的好消息外,没有任何事情令他开心。他曾为150美元而病倒,曾经从未上过戏院、玩纸牌和参加宴会,曾经和亲弟弟闹翻,曾经被当地人认为是他们最痛恨的人。他过分追求钱财,冷漠多疑,很少有人喜欢他。他35岁赚到了第一个100万美元,43岁时建立了世界前所未有的垄断企业——标准石油公司。 
  但是,他53岁的时候,由于烦恼和高度紧张的生活已经破坏了他的健康,以致他不得不选择了退休。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他觉得自己失去了亲情、友情、爱情和健康,他终于想通了,开始为他人着想,他开始思索那笔钱能换取多少人类的幸福。他用自己的钱把一所被关闭的学院建成了举世闻名的芝加哥大学,他帮助黑人,资助医疗事业,他还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的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致力于消灭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他克服了以前的烦恼,舒展了自己的心胸,同时不经意地扩展了自己的名望。53岁就快要死的他竟然多活了45岁,以98岁的高龄谢世。 

【天平的砝玛】 
     有这样一则幽默:一个面包师一直从他隔壁的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觉得本应是3磅的一包黄油似乎太轻了点。于是他开始定期地称一称黄油,发现每回都分量不足。他特别生气,便开始向执法机关提起诉讼。事情闹到了法官那里。 
     “您没有天平吗”法官问农民。“有哇,法官先生,我有一架天平。”农民回答道。“有很准的砝码吗”“没有,法官先生。我不需要砝码。”“没有砝码,那你怎么称黄油呢”“这好办,”农民回答说,“你瞧,就在面包师从我这儿买黄油的这段时间里,我也一直买他的面包。我总是要同样重量的面包。每次这些面包就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砝码不准,那就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了。”于是法官判定农民无罪,而面包师不得不承担诉讼费用。 

【尊重别人的选择权】 
    一位美国官员在我国南方某城旅游。陪同人员说,今天我们去郊外看一个古庙。去时走一条路线,回来走另一条路线,因为两条路线风景不同。这官员很高兴这样安排。到了那古庙玩了许久,回来时这官员发现走的仍是去时的路线,很不高兴。陪同人员解释说:“你玩得太累了,另一条路线太绕,路程要多半个小时,所以还走来时这条路。”谁料这官员听了很恼火。陪同人员很气恼,认为这美国人不懂好意,弄得双方都不愉快。回来后,同去的一个外国人对陪同人员说:“你不知道美国人的习惯,事先定好的,他们不喜欢随便改动。如要改,应当与他商量。把两种办法都告诉他,由他自己选择。他们不愿意别人替他们选择。” 
  这故事挺有趣,是观念不同造成的误会。对西方人来说,选择权是他个人最重要的权利之一。他们个人选择权限很大,比如对居住地的选择,对工作的选择;大学生学习科目由自己选,凑足学分便能毕业;教授开什么课也由自己决定,他的想法可能挺怪,但别人不能干涉他,除非没人听他的课,乖乖地再进行自我调整。做什么任由自己,成败听其自然。这样,个人的志趣发挥的机会便多。 
  由他们这一观念出发,他们认为,不侵犯别人的选择权,是对别人权利的尊重。每见外国人与中国派出的人员研究日程安排,中国人总是客气地说:很好很好,都行都行。往往心里不满意也不好意思说。其实外国人按习惯正是把选择权交给你。中国人勉强自己,也正因为由别人代替自己选择惯了。 
       ——冯骥才《以心吻美》 广东人民出版社 



标签:待人  作文素材  

+《关于待人的作文素材》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优秀素材 更新

优秀素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