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作文网作文素材优秀素材关于教育的作文素材(选)

优秀素材

当前:首页 >> 关于教育的作文素材(选)

关于教育的作文素材(选)

日期:11-26 15:25:10 | 优秀素材 | 浏览次数: 372 次 | 收藏

标签:语文作文素材,作文素材库,http://www.gaofen123.com 关于教育的作文素材(选),
关于教育的作文素材(选)

【请反思一下你的教学习惯】 
王智慧在10月10日《成才导报》上撰文说,教师应该经常换一种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习惯:一、是否习惯于把教学当成教会;二、是否习惯于把学习理解为苦读;三、是否习惯于将教书仅仅作为一种职业。 

【教育应引导人类的心智生活】 
《光明日报》10月22日刊登周国平的访谈录。周国平提出,一个人是否成材,往往不取决于学历的高低和课堂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这种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运用智力的乐趣、学习的乐趣关系极大。在这方面,东西方的教育是很不一样的。从源头上说,西方文化从希腊起,对智力运用本身的快乐已非常重视,常常把智力本身看成是一种目的,认为智力运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而实用是第二位的。而在中国传统中,文化的实用性就比较强烈。其实,西方的科学注重的是科学精神本身,具体的科学成果是这个过程中的副产品,在这样的氛围里,科学才会发达。 
人的智力生活其实包括了智力生活和心灵生活,前者面向世界,后者面向人生,两者可以合称为心智生活。教育的意义正是通过那些使他品尝到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学习,把人引导到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心智生活之中。用这个标准衡量,我们发现一个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伟大的建树,归根到底取决于心智生活的总体水平。我始终认为,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在文化上的主要差距是在这里,而不是在别处。 

【朱学坤撰文提出:提倡学生写诗歌】 
朱学坤在10月16日《中国教育资讯报》撰文《语文课程标准的反思》,其中对学生的诗歌写作的状况表示忧虑。他说,诗歌是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内在生命的深层体现。有人称“不管是在人类的开端还是人类的目的地,诗都是人类的女教师。”而当今,诗歌的地位相当低下,连高、中考的作文要求都要特别提出写“诗歌除外”的文章。 
    稳重称,一般来讲,会写诗歌的人,就有灵气,就内秀,就有比较丰富细腻的情感、较正确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调。会写诗的人的生活是一种生气勃勃的诗意的生活。 

【永远的戕害】 
1779年的一天,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准备视察一所学校校方为此准备了隆重的仪式:选出全校最优秀的学生领唱欢迎颂歌。可惜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王后到来时,已没有兴致听一个小男孩唱难懂的六韵步诗。她告诉丈夫:我累了。于是路易十六传旨:班师回朝。那个领唱的小男孩已经为此准备了多天,他在人生中第一次穿如此华贵的衣服,第一次被委以如此风光的重任。可此时,他却捧着诗稿孤零零地站在雨中,委屈地望着远去的皇家车队。等待了多天的荣耀没得到,反倒成了小伙伴的笑料。小男孩永远忘不了这少年的耻辱。13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了,作为雅各宾派的领袖,他强烈主张且真的把那个傲慢的国王和王后送上了断头台。那个小男孩便是马克希姆·罗伯斯比尔。 
淮南矿务局一所小学,9名小学生就因为看热闹推搡着挤进了学校的会议室,第二天就被班主任勒令在班里用小刀刮脸皮。安徽休宁县海阳二小五年级学生张某因上课讲话,居然被班主任余老师打掉了门牙。陕西渭南县一“优秀教师”继承古代酷刑——“黥”,在学生脸上刺了一个“贼”字。呼和浩特三十四中一女教师就因为学生向自己甩了钢笔水,就对该学生进行“品德上的认可”——人渣!致使该生一时难以承受自缢身亡。沈阳一位小学女教师使劲拉拽“犯错误”学生脖子上的红领巾,致使这位女学生颈椎受伤。事发之后,该教师竟利用权力动用班干部做伪证,甚至孤立、跟踪当事人。 
教育是以阳光召唤阳光,以高尚激活高尚的事业。种下蒺藜,就会收获畸形、丑陋、罪恶。倘若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以强凌弱的环境里,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耻辱的种子,我们还能指望未来的世界有多少民主、博爱、怜悯、公正、尊严? 

【“权威性谎言”与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是要进行7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三个班,对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对那18个班上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后来,人们把这种由他人(特别是像老师和家长这样的“权威”)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现代家教》第五期  杨震) 

【瑞士教育:要高效率不要高学费】 
45岁的相蓝欣是在瑞士任教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华裔教授之一,他还兼任中国华东师范大学客座教授。他发现中国小学生的费用比瑞士还要高出十几倍甚至20倍。在瑞士,每一个孩子上小学、中学,不仅不收学费和书本费,还给每个小孩一个月补贴200瑞士法郎,相当于1000元人民币。这里的公立大学也没有什么收费问题,一个学期也就500瑞士法郎左右。(《中国妇女报》2002/4/17  梁业倩) 

【豪华教育与“我们都嫁给你”】 
近来北京等大城市流行起了“豪华教育”。3月初,一所著名大学的公共管理学院举行首届MPA开学典礼,租用的场所竟是8公里外的一家三星级酒店,而这所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为自己将在6月举办的哈佛进修班选定了地点——北京一家五星级酒店。与此同时,华尔街英语等社会办学机构大多在三星级以上酒店或高档写字楼。与此可以媲美的是某著名大学的哈佛培训班,一周培训的价码竟然高达6500美元;而已经在北京招了近万名学员的某学院,仅学习地的装修就花了上千万元。 

【教育接轨ISO的代价】 
一位名叫奚洋的十四岁女孩,2月14日在自家厨房的管道上,用一根布带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遗书上说:“这世上除了不再进学校,我想没什么可以把我留住.” 
原复旦大学杨福家新近就任英国的诺丁汉大学校长,在英国当校长,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学校以学生为中心,而且这个中心还是很具体的.比如校长别的事可以请人代劳,但给学生颁发学位证书,“无论如何必须参加”,而且要说上祝贺的话.英国女王给诺丁汉大学颁奖,学校有十个出席名额,杨福家没想到的是居然从中安排了四个名额给学生.(慕毅飞) 

【哈佛大学的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思想  哈佛校风的核心内容是:崇尚自由竞争和个人奋斗、冒险和创业,崇尚对事业的追求与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强调生活的富有应来自勤奋与努力,强调个人的智慧、毅力、能力和自信心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注重理性分析,讲求实际和办学成效。其办学宗旨是“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都发光”。即让所有学生的潜能、能力和信心都得到加强。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不重视是否有正确答案;而重视结论的思考过程。每个题目都由学生分析、讨论,甚至争辩。学生参与的质量决定着考分的25%至50%。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哈佛认为,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是唯一的,应重视培养学生适应形势变化,寻找更好的方法,而不重视结果。教学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发挥创造性思考。哈佛经常把学生置于实践环境中,使他们不得不绞尽脑汁用学过的理论及经验,回答和解决他们不熟悉或不明白的问题,强迫自己不断向智力和能力的极限挑战,形成一种面向实践的思维定势。这种教学有利于学以致用,锻炼了学生思想的敏锐性。 
三、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  想进哈佛的学生通过选拔的关键是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成功地显露自己的定位,表现自己有别于他人的差异;哈佛有一套严格的评人方法,学生不尽全力就拿不到规定的学分。大家为了能争得发言机会抒发自己独到的见解,往往互不相让。这种激烈竞争的环境锻炼出学生坚强的意志,强烈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上海教育报》) 

【浮躁的“研究性学习”】 
去年11月30日的《中国青年报》整版介绍了一位18岁青年:通过了MCSD和MCDBA的全部考试,成为亚洲地区最年轻的数据库专家之一。他仅有初中学历,曾经是一个成绩差得让老师失望、让母亲绝望的孩子。他说:“我很幸运地找到了一个适合我学习的互联网,很幸运地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得到了一种适合我的教育方法。”他的母亲说:“从才智上讲,儿子只能算是平平;从自制力来讲,他低于一般孩子。他之所以能走出一条新的路,只是因为他找到了适合他的教育环境和方法,让他在求知欲最旺盛阶段能自主地、随心所欲地学习。”    

【外国专家不买中国教育的帐】 
近闻,德国汗诺威应用科学大学的专家,为浙江科技学院19位留德学生的选拔问题,来华进行裁决性考试,规则与评分标准完全按德国的要求进行。考试结果令人大为吃惊:有的平时成绩样样优秀的学生,此次竟未能上榜;而不少平时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却得了高分,有位根本没上过“立体构成”课的学生,这次考试竟名列该科榜首。(2001年12月1日《中国教育报》) 
一位在美国哈佛大学读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在一次阶段考试中,试卷得了C等,对此,他心中颇有些不平,因为他分明看到与自己同室的那位美国学生居然得了A+,尤其不能理解的是这位同学只对六个问题中的两个问题作了解答。他找到了教授,陈述了自己的看法。教授说:你确实对六个题目做了最完整的回答,但那些回答只是老师的见解,而那位同学虽然只回答了两道题,但他的回答却是他个人的独特思考。 

【为什么如此多的教师心理有问题?】 
最近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外公布了一项不大乐观的调查结果。该课题组通过对辽宁14个城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南方周末》2000.6.16《灵魂工程师的内心世界》)该课题组专家分析不健康的首要原因为“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 

【教师心理健康引起关注】 
据《检察日报》6月25日报道,近年来,在圣洁的教育园地内,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许多孩子仅仅因为一点点轻微的过错就遭受到恶劣而又残暴的惩罚:罚“吃苍蝇”者有之,强迫学生互打耳光者有之,往学生脸上刺字者有之,剪断学生手指者有之,用火钳烫伤学生者有之等,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施暴者都有一定的心理障碍。 
不久前,中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教师实行检测。检测表明,69%的被检测者自卑心态严重,另外,忌妒情绪明显、焦虑水平偏高等也是较突出的问题。 
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比率在20%左右。然而,据该课题组前不久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竟高达50%! 

【摆正期望的天平】 
一个从中国内地移民来到美国的学生家长,在家长会上掩面哭泣,她简直不敢相信,她儿子高中一年级得了一个杰出学生奖。她儿子移民美国刚一个学期,他在中国连职业高中都没考上。而来美国才半年,英语还跟不上,怎么就奇迹般地得了杰出学生奖呢?校长还有亲笔信祝贺她有这样的好儿子,信中说学校希望家长和学校保持联络,将这位极有前途的孩子造就成一个有用的人才。 
其实这位中国女人不了解美国中学教育系统的体制和教育理念的运作。美国中学所有学生毕业全部获奖,只不过奖项、名目不同罢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学校设奖时已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发奖是校长、老师激励学生,调动他们潜能正面手段。(《报刊文摘》魏嘉琪)  

【重建要靠教育】 
今年的3月23日是6年来全国学校第一次自由开放的日子。对于中途失学的学生,政府组织了入学考试,按照实际水平进入相应的年级学习。 
“重返学校”计划的目的是使阿富汗180万学龄儿童中只有32%的男孩和8%的女孩接受过初级教育。 
据联合国组织的统计,阿富汗在23年的战争中,全国4000多所学校将近一半被毁。为了开学这一天,喀布尔各个学校都对教学设施进行了尽可能的修缮。教室墙壁被炮火打穿了,就用木板来代替。窗户没有了玻璃,就用塑料来挡风。 
  
【摆正期望的天平】 
本月中旬美国纽约州的地方法庭审理一场官司。这场官司的特别之处在于,一位29岁的单身母亲受到对自己现年9岁的儿子监护不当的指控,而她涉嫌违法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她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了神童。孩子的母亲伊丽莎白说,过去几年,为了让贾斯廷应付各种超常孩童的检测,她对孩子进行了近乎残酷的教育和培养,使孩子小小年纪承受了太大的压力。不过,伊丽莎白说,她这样做全是出于母爱。 
迈克尔·乔丹的母亲说:“我认为不论是谁,如果把培养明星作为父母的奋斗目标,是父母幻想的悲剧性误导。实际上,我认为任何做父母的,如果把子女在任何领域的成就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那是在危险的道路上践踏子女的前途。父母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和性格!”(《解放日报》 2002/3/18  延淡) 

【家教中的“南风效应”】 
苏洵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自小十分顽皮。在多次说服无效的情况下,苏洵决定改变教育方法。在这以后,每当孩子在玩耍时,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读书,孩子一来,更是故意将书“藏”起来。苏轼和苏辙好生奇怪,以为父亲一定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书。两人出于强烈的好奇心,趁父亲不在家时,把书“偷”出来,认真地读起来,从此逐渐养成读书的习惯,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终成一代名家。(《解放日报》2002/3/22  刘东晓) 

【德国的“家庭小工厂”】 
在德国我亲眼见过许多德国“君子”愉快地从事各种体力活动,例如议员在家里爬到房顶修整瓦片,坐在梯子上粉刷墙壁;大公司老板在庭院里满头大汗推着剪草机来回奔忙;大学文科教授自己组装电脑,设计连接家庭电脑网络;学者修打火机、配钥匙、安装上下水管道等等…… 
卡尔先生是研究欧洲古代哲学史的教授,他家的那幢三层小楼房除了设计和盖房是请人帮忙,余下的事情都是他自己干的。尽管德国人普遍富有,但在家庭室内装修上并不攀比豪华,他们觉得家庭装修用钱来堆那是愚蠢的。凡事自己动手干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以此来影响和培养下一代。卡尔说:“德国人重‘身教’轻‘言教’,要用父母的行动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一切靠自己而不能坐享其成,只有劳动才能创造财富。” 

【死读书读死书,咋行?】 
上海首次举办的高校学生职业资格考试日前揭晓。市劳动保障局公布的考核结果是:首批参加考试的410名考生中,只有80人取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仅为19.5%。这个结果,暴露出应考大学生的基础技能薄弱、综合应用能力差的弱点,值得高教界深长思之。 

【让孩子做个普通人】 
老舍先生的教子方法有四:一是不必非考一百分不可,特别是不必门门都考一百分;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四是要有个健壮的体魄。老舍先生的这种顺其自然的教育法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方法,给孩于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发展空间,使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伸展,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适应社会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自然才是最美的。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那就让他做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吧,他一样可以给你带来春天的美丽;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片汪洋,那就让他做一朵最小的浪花吧,他同样可以带给你跳动的喜悦;假如你的孩子不能成为一位名人,那就让他做一个平凡的人,无论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或是普普通通的工人,也无论他是一名军人还是一名商人,只要他诚实、正直、善良、上进,为父母者都应为之骄傲,因为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足够了。    (健康网主页--公众区--家庭健康--儿童健康 心理篇 [ 三九健康网 www.999.com.cn ]) 

【一流大学需要大楼、大师与大爱】 
今年5月,我访问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时,参观了著名华裔克隆技术专家杨向中教授的实验室,据我所知,早在杨向中教授稍有名气的时候,就有很多美国顶尖大学纷纷与他洽谈,希望他转校,并允诺给予更好的研究条件。念及康州大学多年来对自己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杨向中教授曾推心置腹地与校长进行了一次长谈,将情况如实相告。而要建立一个世界级的克隆中心,总共需要800万美元。校长听后说:“让我考虑一下。”没有料到,这位校长在24小时不到的时间内,对这位出生在中国农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当时还不是正教授且又身患癌症的科学家给予了全力支持。这就是康州大学独特的气氛。杨向中教授感受到了深切的关爱,知识分子最为需要的关爱。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来康州大学跃居美国州立大学排行榜冠军的原因。 
与康州大学相距不远的普林斯顿大学,是去年名列美国榜首的世界顶尖大学(哈佛名列第二),她不仅有恬静的校园和优美大楼,更充满着大师和“大爱”:她只有6500名学生,不算大,又没有医学院,也不是综合性大学,但是她却培养了2位美国总统,又在诺贝尔奖100年的历史中培养出了24位获奖者。正是她的宽容和“大爱”,安德鲁·怀尔斯教授才有可能9年不出1篇论文,埋头苦干、静心研究,解决了困扰世界数学界长达360年的一大难题——费马大定律,最终获得历史上唯一的菲尔兹特别成就奖;她也允许患有精神病的天才数学家约翰·纳什静心地在校园内,并给予极大的关爱,终于使他在与疾病搏斗30年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充分体现了人类应该具有的“美丽心灵”。我想,这恐怕就是普林斯顿大学成为美国第一大学的真谛!(《解放日报》2002/9/17   杨福家) 

【达尔文的想象力】 
达尔文小时侯在同学中人缘不好,因为他经常“说谎”。有一次,他在泥地里捡到了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他的姐姐,说:“这是一枚古罗马硬币。”姐姐拿过来一看,发现这是十分普通的旧币,只是因为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姐姐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好好惩罚他,让他改掉令人讨厌的“说谎”习惯。可是父亲却对他说:“我怎么能责备你呢?你的想象力真伟大。”(《深圳商报》10月5日   陆勇强) 

【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说,中国语文每年考一次——语文不及格不发毕业证】 
杨叔子在10月9日《中华读书报》撰文指出:我们的高等院校的教育往往重理工轻人文,只重视做事,不重视做人,不重视思维,急功近利,这是不对的。1982年我在美国访问,有几位华人教授跟我讲内地教育有个缺陷,内地的留学生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地理、历史知之甚少,对悠久文化传统一无所知,可不可能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有感情?会不会为这个国家与民族很好去服务? 

【瑞典教育:不要天才要平等】 
在设立诺贝尔奖的瑞典,注重的是提高整个社会的水平,他们更重视不让社会出现落伍者,而不是培养个别天才——— 
“认为弱肉强食的美国社会不好的人请举手。”教室中的学生齐刷刷地都举起了手。 
这是日本《时代》周刊记者采访斯德哥尔摩市郊的一所基础学校(相当于小学和初中)时,向那里的六年级学生提问时的情景。 
这样的反应让该刊记者感到吃惊。他又问:“为什么不好?” 
一个男孩回答说:“因为强者不顾弱者的社会是不平等的社会。” 
这个回答更让记者惊讶。 
始终强调团结协作 
在瑞典,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一直被广泛强调。瑞典有基础学校、高中和大学。众所周知,诺贝尔奖就是瑞典人设立的,获得该奖的应该说都是天才。但是瑞典的教育却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水平为宗旨,他们更重视不让社会出现落伍者,而不是培养个别天才。 
在瑞典,几乎所有家庭中的父母都工作,孩子从1岁多起就被送进了离家很近的幼儿园。据说,幼儿园在培养孩子自主性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让他们知道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瑞典的学校基本没有入学考试,一个人能进入什么学校是由平时的学习成绩决定的。高中的升学率达到98%。各学校学费全免,孩子的学习基本上不受家长收入水平的影响。 
瑞典的孩子是如何接受教育的呢?记者拜访了斯德哥尔摩市一家非常普通的幼儿园。在这里生活的72名1岁到5岁的孩子被编入4个班内。分班级不按年龄,园方特意让大点的孩子和小点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班里,以此培养他们的社会协作能力。 
幼儿园中有19名保育员,其中15名为女性,4名为男性。据说在瑞典有很多没有父亲的家庭,所以男性保育员的作用很重要。 
失业并不意味失败 
当孩子进入实行义务教育的基础学校后,校方通过让他们与学校附属的残疾儿童班的孩子进行交流及参与班务会的工作,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意识,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民主社会。 
教学是讨论式的。在记者采访的那天,八年级学生讨论的题目是“应不应该有死刑制度”。前一天他们讨论的题目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瑞典人都知道“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瑞典人的眼中,失业者并不是“失败者”,人们对失业者没有不好的印象。失业者本人也不像在日本那样见到采访镜头就把脸遮起来。 
成人学校改变人生 
瑞典全国各地有许多成人学校,这些成人学校在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原则上20岁以上的人才能进成人学校,在这里学习也是免费的,学校还为学生支付生活费。进入成人学校学习的有各式各样的学生,如到了30岁左右想上大学的人;为重新就业想掌握专门知识的失业者;因无法接受义务教育连瑞典语都讲不好的移民;以及自己曾一度放弃了学习的中途退学者等。 
进行这样的再教育当然需要社会成本,但是大多数瑞典人对此并没有异议。 
瑞典的国民支持高福利政策。在美国那样的弱肉强食的竟争社会里,只有极少数人能成为富翁,而大多数人则被视为失败者。在瑞典人看来,这样的社会太残酷了。但是在瑞典,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也会以某种方式得到回报。(藤生明   《羊城晚报》2003.9.2) 


挖土豆的儿子同样值得骄傲 
    北京市一位女中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国际商务专业,有人说,这姑娘将来一定能成为女强人。孩子的父母却不这么认为:“我们的女儿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我们并不期望她成为‘人上人’,只要她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正正派派,自食其力地生活,做个普通人就很好。” 
  由此,我想起了一位美国前总统的母亲对她两个儿子的评价。当年,杜鲁门新当选美国总统,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杜鲁门的母亲对待孩子的“成才观”值得深思。如果说做总统是“人上人”,那么挖土豆自然就是“人中人”了。前者可以理解为出类拔萃之人,后者则为平淡普通之辈。两者虽然有才能与“档次”上的区别,但有一点必须明确,人生来是平等的,不管是“人上人”还是“人中人”,在人格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上人”固然可敬,“人中人”也同样值得赞赏。一个人倘若不能成为“人上人”,也就大可不必为自己是“人中人”而自寻烦恼。因此,杜鲁门的母亲与北京市那位女中学生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与评价,值得天下所有父母学习。 
  遗憾的是,时下有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没有一个正确的期望与评价。他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之心迫切,不顾子女的先天素质和能力水平,一味要求孩子考名牌、成大器、做大官,一旦未能如愿以偿,便极度悲观懊恼,跌入痛苦的深渊不能自拔。更有甚者,由于施加巨大的精神压力,把孩子逼得神经失常,摧残了其身心健康,乃至走上自杀绝路。如此这般,最终不但没成为“人上人”,连“人中人”也不是了,你说可悲不? 
  当然,我们还是提倡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鼓励子女积极上进,对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欲做“人上人”,须先有“平常心”。力争上游、奋勇争先是以保持健康的心态为前提的,也只有这样,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我们便能够泰然处之,不会陷于欲速不达的窘境。 
(梁守泰《人民日报》) 

德国幼教专家眼中的中国幼儿园 
   去年夏天,儿童问题咨询专家赵远虹陪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学者艾申波茜博士走访了北京数所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幼儿园,可是考察结果令德国专家非常失望。“在北京一个标榜与国际接轨接得最紧密的现代寄宿幼儿园里,艾博士见到的却是最厉害的灌输教育。”赵远虹说,“这家幼儿园里,竟然没有一个专门为孩子们玩‘过娃娃家’而布置的角落;书架上也没有任何孩子做手工用的材料。最令人震动的是:凡孩子目光所及之处贴的只是中国汉字,连绵不断,从教室一直延续到寝室。据说这家幼儿园4、5岁的孩子已经可以认识一千多字。在北京一处婴儿早期教育基地,一个9—16个月的婴幼儿上课时间竟长达45分钟。”艾博士走访完这些幼儿园后感叹道:中国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累的,他们的生态环境是最不宽松的。 
  赵远虹手里有一本艾博士的新书《七岁儿童的认知世界》,其中详细列出了德国一位7岁儿童长达70条之多的必修课和教育清单: 
  情感体验方面:一个学龄前儿童在个人情感和自信心建立方面应该:体验过自身存在的重要性。体验过压抑的心情。能够分得清饥饿与愤怒,劳累与悲伤之间的差别。懂得心理学上基本因素的相互联系,诸如尿床是由情绪波动而导致发生等等;能够原谅大人某次不公正的惩罚;体验过出门在外时对家和父母的怀念,感受过舒适与将就的差别,在家与在外的不同。在路上奔波时产生的思乡、漂泊、借宿以及无家可归的概念;想赢,但也输得起。 
  对自身身体的认识方面:体验过水对人体有浮力;会荡秋千,知道使用不同的身体力量会对秋千的高度有不同的作用;在床上打过枕头大战;堆过雪人,沙堡,在小溪中搭过水坝,在野地里生过火,并能够熄灭之;身体生病时的基本急救常识,发烧应热敷还是冷敷,呼吸有痛感应休息还是运动,知道鸡皮疙瘩,战胜疾病后有自豪感,知道身体生病在所难免的道理;有爬过一棵树的经历;研究过拉链,会用钥匙开锁,会使用工具;有收集东西的愿望;能区分食物和膳食,动作与姿势,气味和气息,能够区分看、凝视和一瞥之间的区别;能为自己或他人保守一个秘密,知道“只有你和我两个人知道”的意义;听过童话故事,从寓言和故事中懂得什么是受难,什么是安逸。 
  在家庭方面:熟知家中的亲戚朋友,理解不同的亲属关系,如叔叔、表哥或姨妈;能为大人分担忧愁;看过爸爸刮胡子;…… 
  七十多条无法一一列举。可是这一清单是否能给我们的幼儿教育提供另外一条思路?我们是否能意识到有比认字和做数学题更重要的教育内容呢? 
           (摘自2003年7月17日《青年时讯》) 
   
无言之教 
 钱钟书先生的女儿钱瑗说,从小她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父亲并不手把手依葫芦画样教她,而是推给她十几部词典,叫她自己查找。实在遍寻不得,父亲才给予指导。这造就了她极强的独立性和良好的自学习惯。钱瑗后来在英国进修期间,一开始读不懂导师指定的某部英国古代典籍,正是靠了父亲“不教之教”培养起来的功力,广搜博览,终于攻克难题取得好成绩。  钱钟书先生自己一生孜孜好学,博览群书,对辞典工具书更有阅读的偏好。每当有新版辞书出版,他还会找来旧版本一一对照,看它新在哪里。 
  看来最好的家教是“不教之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摘自2003年7月11日《解放日报》 作者 张南) 

母亲重新学习的故事 
  在美国一所大学的日文班里,突然来了一位近60岁的华裔老太太。起始,大家并未感到奇怪,因为在美国这类事很平常。可是过了不久,人们发现这位老太太并不是退休后为填补空虚才来这儿的。每天早晨她总是最先来到教室温习功课,上课时跟着老师认真阅读。她的笔记写得工工整整,年轻人便纷纷借她的笔记来参考。每次考试,老太太总是紧张兮兮地复习。有一天,老教授对青年们说:“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才能教好孩子。你们可以问问这位受人尊敬的女士,她一定有一群有教养的孩子。”青年们一打听,果然,这位老太太叫朱木兰,她的女儿正是1986年当选为全美六大杰出妇女的赵小兰。 
  赵小兰,现任美国政府劳工部长,这是迄今为止华裔在美国联邦政府中任职最高的官员。毋庸置疑,赵小兰的成功,与其母朱木兰的精心培育关系甚密。所以,在我国只有造就千千万万如朱木兰这样令人尊敬的母亲,中华民族才可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民族。 
        (摘自《上海滩》2003年第6期 作者 李隆汉) 

希拉里:沉住气,别害怕 
  成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经过沮丧和考验。那么,怎么样才能使自己惊觉领悟呢?美国前第一夫人,纽约州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是这样回忆的。 
  没有人能免于灾难或个人挫折,我们都要面对自身困难与挑战,以及找寻走出困厄的勇气。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初的挣脱困厄的勇气来自于我的父母。 
  我还记得母亲很早以前的一项教诲。我当时大约4岁,我们家刚搬到芝加哥近郊。我非常想结交新朋友,但随即发现这并非易事。每当我出门玩耍,附近的孩子就会嘲弄我,威吓我,有时推我或把我击倒。我每次碰到这种事,就会哭着跑回家。 
  我母亲观察这个情况长达数周。一天,她站在大门口,等待哭着飞奔回家的我经过时,按着我的双肩,告诉我家里容不下胆小鬼,然后将我推出门,要我去面对那些折磨我的小孩。我惊骇地站在门外,欺负我的孩子也大为诧异,怎么也想不到我会这么快就回来。 
  下一次他们欺负我时,我便坚持伫立原地不动,因而为自己赢得几个新朋友。我妈很久以后才向我坦白,她当时躲在窗帘后看着我的一举一动,很担心我会发生什么事。 
  我父亲也给我一些重要的教诲。当我带着亮丽的成绩单回家时,他的反应却是:“恩,你上的这所学校一定不够严格。”并非所有小孩都能接受这种鼓励,但我却学到做人不应该过于卑微或骄傲的道理。 
  基本上,我并不理会贬或褒的两极化评论,我重视批评,但不受批评所役。毕竟,牢记自身目标与如何达成目标的重要性,远胜于浪费时间回答非正式或遭扭曲的批评,或是沉溺于过于夸大的赞颂。 
           (摘自《海外星云》2003年第16期) 

美国的爱国教育 
   卢淳杰在2003年6月14日《羊城晚报》撰文说,到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在国内所了解的美国是那么片面和表面的,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之类的东西在美国只是街头小景而已,完全不是主流社会的风景线。 
  有一天我们到罗伯特小学参观。我惊奇地看学生在课前有一个宣誓的仪式,所有学生在课室就地站立面向星条旗、右手抚胸宣誓,主要的内容是: 
  我宣誓忠实于美利坚合众国国旗,忠实于她所代表的合众国——苍天之下一个不可分割的国家,在这里,人人享有自由和正义!从现在起,我决心认真学习、学会关心、懂得分享,珍惜时光,过好每一天。后来我发现美国的中小学基本都有这种宣誓的仪式。而且美国的每一个州、市都有自己的州、市箴言。这些箴言表达每个地方的政治理想追求和倾向。这里讲讲州的箴言。州箴言已经成为州主要纪念、庆祝活动和政府正式政务活动的宣传口号,实质是一种政治的誓言。下面我们看看几个有代表性的州箴言,完全可以让每个人感受到美国是个“讲政治”的国家,宣扬爱国主义是大张旗鼓的。 
  北达科他州的州箴言:信仰自由不忘团结,注重眼前不忘未来,个人独立不忘整体。 
  内华达州的州箴言:一切为了国家。 
  肯塔基州的州箴言:团结则存,分裂则亡。 
  很多人以为美国日常生活是不讲政治的,这完全错了,只是它经过了包装,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纳了它。在政治观念灌输方面,美国政府可谓技高一筹。 

沉默教育的艺术 
古语云“沉默是金”。确实,父母在家教过程中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沉默”艺术,往往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功效。 
  沉默用于暗示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求孩子做到的,就应该自己首先做到。这样就可以使孩子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自觉形成良好习惯。 
  沉默令人慑服 
  父母若发现孩子犯较严重的错误,而又弄不清楚真实情况的时候,为使孩子不隐瞒过错,及时纠正错误行为,可以作沉默不语状,让孩子在父母的沉默中感到震惊和压力,自觉把问题进清楚。这样父母可以对症下药,因势利导。 
  沉默代替批评 
  父母在批评和劝诫孩子时,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当众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这种批评方式和态度未免逼人太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的抵触和反感情绪的出现。因此有时候,用沉默来代替对孩子的直接批评和斥责,反而可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沉默表示和缓父母在辅导孩子学习或进行交谈时,适当地使用短暂的沉默,可以使自己有理清思路、选择措辞和观察孩子反应的机会。特别是当孩子与伙伴们发生纠份的时候,父母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以适当使用沉默的方式,进行“冷处理”以缓和气氛,使孩子冷静和理智一些,从而接受父母的教育。 
                  ——毛丽娜  《生活与健康》6月3日 

教训和教育 
威廉是一名体育老师,他试图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掌握“run(跑)、catch(抓住)”几个词的用法。这节课拿来一个篮球,让学生排成两队,依次传球并跑到另一队后面,威廉不停地喊run!run!catch!catch!学生很投入地做着。忽然,一个调皮的男生非常用力地把球砸向一女生,威廉跑过去一下子抓住了球,非常生气。要知道,这可是在教室内,这一动作是很危险的。中文助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威廉如何处理。学生很快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蠢事,等待着老师训斥。很短的时间,威廉恢复了表情,把孩子喊过来,手把手教这个男生传球,这次学生传得很好。 
  “Good!”威廉伸出了大拇指。 
    其实,对于孩子,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允许犯错误。美国同行告诉我,对于低年级的孩子,犯错误是他们的权利,所以他们测验学生的时候,单词写错了有些是可以得分的,如水water,如果写成了wate,就可以给分,因为基本答对了。他们对孩子的考试评价,是从0分开始的,学生答对1道题,就给加多少分,直至加到满分—————5分。学生永远处于赢分状态,所以他们的孩子始终充满了自信心和征服欲。 
                       ——高峰  《教师博览》第6期 
培养孩子的“幸福品质” 
一位世界著名的儿童心理卫生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近年来,一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已在发达国家兴起。这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 
      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幸福状态易来易失,如给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欢喜雀跃,但这种情绪很快就会消失。幸福的品质却十分稳定,这是一种感觉良好和产生乐观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几乎公认,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孩子“幸福品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培养出这种品质,父母应重视家庭中宽松的氛围,在父母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喜恶去强求一致。尽管有时孩子的选择是痛苦的,但他们可从中“悟”出点道理。每一个父母都应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不可能一辈子呵护孩子,孩子最终要到社会上摔打,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子女与父母的人际关系以及父母与他人交往的基础上的。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宽容的父母对孩子有很好的影响。 
      在一些富裕国家,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的优厚并不是与孩子的幸福感觉成正比。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孩子除了物质以外,如何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西方流行一句话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许多教育家强调在“挫折教育”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只把幸福寄托在一种追求上,最终往往是痛苦的。 
      “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父母和家长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新华日报》2003年5月16日 

父亲的榜样 
主编把“作者读者座谈会” 的名单交给我,要我逐一邀请。读者名单的最后一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沙援朝。他很勤奋,常有作品寄来,一笔一划的仿宋体,但总缺了些才气,所发的几篇大多是补白。然而,他还是一篇篇寄。 
他家没有电话,写信又不保险,我决定登门相邀。他家住在沈阳最大的工人聚居区,家里的陈设很简单,他和上高二的儿子各占用半张圆桌,他的那半摊着稿纸,儿子的那半是一堆习题。交谈中我得知老沙原是子弟小学语文教师,下岗后和妻子一起在路边以卖IC卡维持生活。 
我走的时候,老沙执意要送,路上,老沙喃喃地说:“您别哄我了,我知道我不是那块料,但我还要写下去。” 
“为什么?”我很奇怪。老沙很坚定地说:“我儿子大了,作为一个父亲,我没权没钱没地位甚至没工作,毫无一点让孩子尊重的资本,但我要用每晚坐在他对面刻苦写作来感染他,为孩子留下一个父亲应有的榜样,让他以后比我强!” 
          ——穆剑峰  《今日女报》2003年3月21日



标签:教育  作文素材  

+《关于教育的作文素材(选)》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优秀素材 更新

优秀素材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