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数学教学案例反思创造性地使用小学数学教材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当前:首页 >> 创造性地使用小学数学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小学数学教材

日期:10-19 12:14:32 |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 浏览次数: 363 次 | 收藏

标签:数学教学案例 数学教学反思,http://www.gaofen123.com 创造性地使用小学数学教材,
  在从事基层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学应根据学生和现有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
  如教学“认识线段”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线段的知识,教科书用了两幅插图:第一幅是一个小孩子坐在桌子旁看桌面上一段弯曲的绳子;第二幅是一个小男孩用两手捏住绳子的两头,并用力拉直。这两幅图蕴含了“线段”这一教学内容,绳子的形状是学生关注的对象。如果静态地呈现这一教学情境,学生只能从观察的角度去感受绳子的“弯”和“直”。如何更深层次地让学生体验线段的特征呢?有一位教师创造性地对这一教学情境进行加工处理,把单纯的观察变为操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欲望。教学片断如下:
  师: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什么时候用到绳子?(引导学生说出:跳绳和拔河时用到绳子)
  师(出示绳子):同学们有办法把弯的一根绳子变直吗?
  学生活动:把桌面上一根弯的绳子用力捏住两头,并拉直。
  这样教学有两点好处:一是加强了弯和直的对比,使线段的特征更突出;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亲历“拉”线段的过程,使学生对线段的特征感悟更深。
  二、创造性地展示教学内容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材编排的顺序是: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但我认为,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其周长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和明显。另外,学生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之前没有学过四则混合运算,因此在探索算法的时候可能出现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对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作了如下调整: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长的含义。你能判断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吗?(以此引导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回答略)
  师:现在有好几种不同的意见,谁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合理的?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讨论解决。
  师:同学们都想到了先量后算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算一算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动手测量,并列式计算。
  生1:8+8+8+8=32(厘米)。
  生2:8×4=32(厘米)。
  生3:8×2×2=32(厘米)。
  生4:8×2+8×2=32(厘米)。
  师:谁来说说各自算法的理由?
  (学生汇报)
  师:比较这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因为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可以使计算简便,所以求正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边长×4来计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测量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测量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
  展示学生三种不同的算法:(1)7+5+7+5=24(厘米);(2)7×2=14(厘米),5×2=10(厘米),14+10=24(厘米);(3)7+5=12(厘米),12×2=24(厘米)。
  师(小结):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生5:第一种。把四条边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生6:第二种。把两条长和两条宽分别算出来,它们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生7:第三种。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乘以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这里对教学内容的呈现,由特殊到一般,认知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创造性地挖掘教学资源
  如学习“三位数的加法”之后,教材安排了估算内容。下面是第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
  师:估计一下,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多少钱?

  www.gaofen123.com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想一想,可以将大约换成“=”吗?
  生1:不能。因为206+292的得数接近500并不是真的就等于500,所以不能用“=”。
  师:说对了。在这里,我们不能用“=”,可以用一个新的符号“≈”,叫做约等号。同学们读一次,你们觉得“≈”像什么呢?
  生2:像波浪。
  生3:老师,我不知道什么是取暖器,如果取暖器上那两片东西弯一点就像“≈”了。
  ……
  师:那500元能买回这两样东西吗?
  生:能。
  师:800元可以买回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吗?
  生:能!
  师:能吗?
  部分学生:不能。
  我们来分析一下学生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首先,在广西和广东两地,学生很少接触取暖器。在教学中,教材是想把物品的价格作为研究的对象,但借助学生不熟悉的素材作为载体,就很可能产生与数学研究对象无关的问题。再者,206元接近200元,292元接近300元,一个少估了6元,一个多估了8元,两者相差2元,也就是多估了2元,500元是能买一个取暖器和一台电话机的。因此,学生会认为:由于500元能买回两样东西,同理,一台电话机的价格接近200元,一辆自行车的价格接近600元,两者相加约是800元,所以800元也能买回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
  很明显,学生对“接近”的意义和“≈”的意义并没有真正理解,只是对“≈”有个朦胧的认识。教师在教学时,并没有真正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估算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把时间花在“≈”像什么上,所以学生只能回答:800元能买回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
  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主题图略,同上)
  师:妈妈准备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电风扇,带300元钱够吗?
  生1:不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电话机和电风扇的价格分别接近多少元吗?
  生1:电话机的价格接近200元,电风扇的价格也接近200元。
  师:那同学们估算一下,买这两样东西大约需要多少钱?(突出“大约”两个字)
  学生交流估算方法,然后集体汇报。
  生2:因为电话机的价格接近200元,电风扇的价格也接近200元,所以两者相加大约是400元。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把这两样东西的价格看作接近的一个整百数,再把两个整百数相加,这一点对于估算是非常重要的。
  师:那么,买一台电话机和一辆自行车大约需要多少钱?
  师:刚才我们估算了两道题,写了两道算式,这两道算式中的“大约”能不能用“=”号替换下来呢?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3:因为500和800都是两个数的大约数,这两个数可能比准确数大,也可能比准确数小,所以不能用“=”。
  师:说对了。在这里我们不能用“=”,可以用一个新的符号“≈”,叫做约等号。它表示得到的结果只是接近准确的计算结果,可能比准确的结果大一些,也可能比准确的结果小一些。
  师:那800元能买这两样东西吗?
  生4:不能。因为200元比206元少,600元比604元少,800元就比准确数少,所以不能买回这两样东西。
  ……
  这样

  www.gaofen123.com 处理教材,不仅克服了不熟悉的学习素材对学生学习的负干扰,而且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估算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的真正内涵和用“≈”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训练了思维。
  四、创造性地使用练习题
  如8的口算练习:
  学生计算后,让学生观察每组算式。
  师:有什么发现吗?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
  生1:上下三道式子的得数相等。
  师:为什么相等呢?
  ……
  这个教学内容,教师不仅仅把它当作练习题让学生练习一遍,而是充分挖掘练习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使教材的使用价值得到升华

 

+《创造性地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相关文章

相关分类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更新

数学教学案例反思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