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小学思想品德让品质在思辨中飞跃——谈《品德与社会》活动中的思辨

小学思想品德

当前:首页 >> 让品质在思辨中飞跃——谈《品德与社会》活动中的思辨

让品质在思辨中飞跃——谈《品德与社会》活动中的思辨

日期:10-19 23:39:18 | 小学思想品德 | 浏览次数: 689 次 | 收藏

标签:思想品德教学案例,http://www.gaofen123.com 让品质在思辨中飞跃——谈《品德与社会》活动中的思辨,

  自从课程改革以来,《品德与社会》以崭新面貌出现在师生面前。它以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受到学生的喜爱。我也一度欣喜,认为找到了思想与行为严重脱节的突破口。但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发现实效并不大。一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段文字“《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提倡通过课堂活动来让学生体悟,通过体悟来明白道理,体悟是需要通过对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结果的思辨来达到的,说到底,只有思辨的过程才是“悟”的过程,离开了思辨,也就无法体现“悟”。所以体悟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体悟离不开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引起我极大的反思。是呀!我在设计教案时重活动轻思辨,只为了活动而活动,迷失于活动中,勤于活动而疏于思考。其中的效果当然可想而知。这使我明白课堂教学中要追求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就必须要学生边活动边思辨,把活动过程定位在思辨这一层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摸索,现在和大家谈谈这方面看法。
  一、开拓眼界  培养思辨能力
  丰富的生活内容是学生思维活跃的前提。犹如农民在播种之前,先要耕作土壤一样,地耕好了,农作物自然会生长。当今的儿童由于电视等大众化媒体的影响,知识量比过去的儿童丰富了,但他们实际的生活空间却极其有限,生活内容刻板而贫乏。这种生活内容绝不可能产生充满活力的思维。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使他们的生活更真实、更有力度、更加丰富。
  1、写一写
  让学生观察生活,写生活日记。我在指导学生选择日记写作内容时,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社会万象、描绘社会生活见闻,清洁工、交通警察、市场上的小商小贩、放学路上的学生、公共汽车上的乘客、司售人员,社区生活情景,耳闻目睹,传言评议,信手拈来,均可成文。2、家庭记事 记叙家庭生活景,为老人过生日、亲友团聚、节日趣事、各类生活风波,学做家务活等,凡家庭事务均可作为该类日记写作素材。3、校园风采 各类活动场景,捕捉精彩瞬间,记叙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感人事件等等。 我十分重视学生日记中反映社会现象及自己的观点、看法,并经常从中找出典型的例子,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通过引导,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思辨能力。
  2、说一说
  在班级中开展心灵对对碰,让学生互相说一说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提出自己的看法。同学之间看法有矛盾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互说理由,并进行适当的评价。如发现同学们非常喜欢看“超级女生”,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这么喜欢?当同学们说超女们唱歌唱得好,在舞台上表现的潇洒,这表层的看法时。我就进行深层的引导,如果超女们像另外的歌手那样,经过媒介做广告,然后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也唱得这么好,你们还会这样喜欢她们吗?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明白,是因为超女们在比赛的过程中表现出不怕吃苦,在竞争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这种精神打动了大家,才受到大家的喜爱。通过思辨,使学生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到更多的东西。
  二、预留空间   激发思辨的兴趣
  在活动设计中要适当“留白”,留给学生自由伸展思想的领地。这种留白一方面为学生展开深入思考提供机会,留有余地;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以思考统领行动,自觉扩展事先描绘好的疆界,进行创造性的阐发。活动设计预留思辨空间的实质意义,在于倡导活动设计的弹性化,即在既定的活动方略之下,通过学生的自觉反省与理论思辨,在各自可能的范围内,扩展活动的范围与深度,切实增强活动的实际教育价值。
  1、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活动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研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五性”:(1)、障碍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2)、趣味性:富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3)、开放性: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一定唯一。(4)、差异性:适合各层次学生,由浅入深做出回答。(5)、实践性:以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寻求方法。同时,教师应注意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要作简单的答复,让学生带着思索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起学生主动的研究。
  如在《我家的故事》课堂教学中进行“人人都有自己的家”话题教学时,先巧妙地引导学生聚焦到人们在什么时候特别想家这一点上。在课堂上,学生将爸爸在出差时特别想在家里的大床上美美的睡一觉;妈妈生病时特想家。活动到这里,该设计一个怎么样的问题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历的道德反思呢?这就需要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既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又有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思考的

  www.gaofen123.com 空间。我在教学中这样问到:“同学们说的这些现象非常有趣,可我不明白了,在家里坐坐,睡睡家中的床,和家人聊聊天……这些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有时候会让我们特别想念呢?”学生总是那么可爱,他们真诚地调动起他们全部的生活智慧来帮助我了:那是因为你离开家没有你已经睡习惯的床了;可能平时能和爸爸妈妈聊天你不觉得;那是因为你在家生活得很好了,离开家很不习惯……我注意到有的同学正为问题所困惑,当他们听到同伴的分析,有的豁然开朗状,有的得到启发若有所思状。看着学生们思考的样子,听着学生们的种种“高见”,那种家的亲近感与归属感真的很强烈,我更高兴的是,学生们已尝试着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待自己平常的生活。
  2、预置活动“缺陷”
  在设计活动预案时,教师为了更有效地促进知识学习,更好地使知识与学生的个人实际发生联系,精心安排各种相关活动,活动进行的每一个环节都被预先制定好,活动的步调也是严密控制的。在实施中,学生可以不加思考地按照设置的步调行进,只要完成了每一个步骤,就可以实现活动的原本意图,无需为活动的走向发愁,不必担心活动的个人价值,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可以高枕无忧地沉浸在既定的活动中。学生只是为活动而活动。至于为什么要确定这一内容、这一内容与其它事物的连带关系、这一内容所包含的精神等需要思辨来解决的问题就经常被忽略了。这样也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因此我在设计活动时,力求“三性”:(1)、给定条件的不完整 (2)、结果的不确定性 ( 3)、方法的不唯一性。让学生有了思辨的机会。
  如在上《家人关怀我成长》时,我先这样设计:让“小灵通”为记者去调查同学们家中的爱心故事。后来设计成这样:说说你眼中的爸爸妈妈,并说明理由。有的说妈妈是勤劳的,经常干家务、照顾他,有的说爸爸是可爱的,经常讲笑话给他听。甚至有个学生说妈妈是可恶的,要打、骂他。因结果的不确定性,让学生畅所欲言,也生成新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又如在上《我家的故事》,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当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请你设计一种方法,使爸爸妈妈很快和好如初。因其方法的不唯一性,使学生想出很多中办法,引起对比,激起学生的思辨。
  3、留点自由给学生
  在平时教师设计活动,学生参与活动,是学生很难会去考虑为什么要进行这活动。在这种情形下,活动制约、统领着学生,学生在形式上是活动的主体,但实质上却被动地受活动所牵制。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设计,使活动在学生的参与中进行。
  就拿《我家的故事》中的“我的家庭小调查”部分来说吧。这个小调查目的在于调查访问几十年前妈妈、爸爸或者爷爷、奶奶童年的家庭生活状况,通过调查结果和自己现在的熟悉生活相比较,有所发现、感悟以及生成一些问题。 我提供了一份访问提纲,由8个问题构成。我在指导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针对这份调查提纲,进行取舍,哪些问题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相关的问题;哪些是我们根本没有兴趣去了解的,没有多大的必要;还有哪些问题可以设计得比教师还要好的;哪些又是可以听取被调查人的建议,临时再补充再修改的。
  学生的权利得到了尊重,他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快乐地设计有个性化的调查提纲。有的补充了一些问题,如“我很想知道长辈小时候的生日是怎么过的?过年的时候呢?在那时,他最大的生活愿望是什么?”等等,调查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有的是将教材上的问题改进,如将教材上的访问提纲的第一个问题“那时,住在哪里,住什么样的房子,有几口人?” 改为“那时,住在什么地方,家中有几口人,房子多大,和现在的房子有哪些不一样?”这样,问题更加具体明晰,当时普遍存在的面积小、功能不全等房屋特点更能很好体会。
  这样个性化的调查提纲,使学生更愉快地参与调查,有了更多的发现,有了更多的感悟,也生成了更多的问题。
  三、生成思辨  挖掘思辨的深度和广度
  活动课程的特点之一是非预成性,即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动态变化的,具有极强的现场性。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过程,而应独具慧眼,将“弱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即时捕捉并合理纳入课堂临场设计的范畴之中,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因此在课堂上允许和鼓励针对不同人和不同情境进行演化,活动主体可以经常对活动进行检讨、审视和修正,以次得到深刻的感悟。
  1、抓思维空白点
  学生年龄较小,许多认识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教师这时不能蜻蜓点水带过,而要抓住这生成进行深层的挖掘,引起学生更多的思索。如在上《家人关怀我成长》时,在讨论你眼中的爸爸妈妈时,有个学生说妈妈是可恶的,要打、骂他。在耐心听取他的理由后,让学生谈谈妈妈不爱他吗?同学们充分表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帮他分析:妈妈在什么情况下打你?妈妈

  www.gaofen123.com 表扬过你吗?通过同学的分析使他明白妈妈不是不爱他,只是方法不对。同学们还热心帮他出主意,如何让妈妈改变方法、态度。虽然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但同学们在讨论中更好的明白爸妈的苦心,和如何与爸妈相处。
  2、放大冲突点
  课堂上最能引起学生思考、争论,就是抓住几个学生思想上的矛盾点,把他放大再放大。
  因《我家的故事》,我设计这样一个环节。当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请你设计一种方法,是爸爸妈妈很快和好如初。方法有很多,但最大的争论在(1)爸妈吵架时,小孩不要干涉,这样会越来越乱。(2)爸妈吵架时,小孩要抓住他们的软弱点,使他们就范。教师抓住这个时机,把矛盾放大,激起他们的思辨。
  四、注重评价    提高思辨实效性
  1、学生对活动反思评价
  渗透于活动过程和在每一活动结束之后所进行的反思实际上是学生对自己活动过程进行监控和对自己活动结果承担责任的行为。在反思中,学生可以思考自己究竟对什么感兴趣、自己在活动中是否全力以赴、自己是否发挥了创造性、自己有哪些缺点等等。这些思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活动的内在动机和自信心,激励他们更热情、更努力地参与活动,而且使学生学会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以及活动的结果负责。因此,反思是个体获得自我感的方式,是学生自主性的体现,是学生走向自律的必由之路。
  (1)       在活动中思辨
  在课堂上,活动不是终极目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最终有感受、体验、认识。在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中,我往往看到的是这样的一幅情景:一个学生在谈,别的很多学生的眼光处于游离状态;或是一个学生还没有讲完自己的观点,另外的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将小手高高举起,眼睛急切地看着老师,希望争到即将来临的机会,注意力完全没有集中在发言的同学的身上…… 这归根揭底都是学生没有参与交流的欲望,因为他们在交流中没有得到评价。
  我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观察、思考之后,找到了比较可行的对策:交流者、倾听者的互动。我还是举例来说吧!在《家人关怀我成长》交流“今天我当家”计划表时,我向交流者和倾听者都分别提出明确的要求:交流者在介绍时,倾听者则在旁边做一个提问者、评价者(比如:你为什么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这样使交流者不敢随便乱说,而且在设计时更会用心思考。倾听者也会用心去听。
  (2)在活动后思辨
  在活动后,让学生互评,评评同学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什么做。从而让学生挖掘活动更深一层的意义,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真正的体会。如在上《家人关怀我成长》时,进行为同学出谋划策这个活动后,让学生互评。一位学生讲到:某某同学说的真好,他能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为别人着想,真了不起。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更乐于说,更乐于做。
  2、教师对学生思辨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活动的方法、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的思辨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的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思辨的兴趣,更能提高他们思辨的能力。如在让学生设计如何让爸妈吵架很快和好如初的方案时。一个学生说到:模仿爸妈的笔迹给双方写纸条,向对方认错。听到这里我连忙问:你会写爸妈的字体?他默默点头。这时我及时进行评价:某某同学能这么想,这么做,都是因为他太爱他的爸妈。只要爱你们的爸妈,你们会想出更好的办法。
  总之,活动中要着眼于学生理性思考的进程、方式组织活动内容的思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获得“实惠”的同时,获得可以终身受益的思想境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论活动课程中的思辨》
  2、《思辨缺失,新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3、《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相关分类

小学思想品德 更新

小学思想品德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