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得知新课程有《品德与生活》这一课程,我欢欣鼓舞,因为这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能让学生的整体综合水平得到空前的发展和提高;同时,我也跃跃欲试,因为这一课程更为老师留下了发展个性,发挥特长的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生活性的特点,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其他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统观二者,正如崔峦老师所说的“理想的教学应打破时空的界限,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变禁锢、封闭的课堂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这种大教学观启示:我们教学要拓宽教学时空,深入生活实践,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方能显示勃勃生机。只有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感悟和体验,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形成认识。
半年多的新课程以来(我任教一年级语文和品德),我惊喜地发现,我有许多在语文课堂上无法实现的梦,可以借助《品德与生活》这个平台来圆,同时 ,《品德与生活》中很多课堂的不足,可以利用语文阵地,来丰富与补充。这样,巧妙地进行两者间的有效链接与整合,可以充实学科的内涵,拓展教学的外延,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一、 剖析教材,挖掘课程的链接之处。
1、认识课程的综合性
要想真正实现品德课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让品德教育实现它的价值,就先要明确“整合”的涵义。“这次课程改革针对现行课程结构作了重大调整,强调课程的综合性,也就是既注重根据学生的经验组织内容,也注重学科内在的逻辑”。实践中,我们不仅仅要在推广使用新教材上抓落实(如在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更重要的是要在挖掘教材,寻求品德教学与语文学科的联系上下功夫。
2、找准课程的链接点
备课中,我发现部分品德课的教材内容与语文学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主题一样,它们的活动内容差不多,它们的活动形式也大同小异。比如一册品德课的《让我自己来吧》与语文课中的《自己去吧》,都是教育孩子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独立生活这一主题;一册品德课的《新年快到了》这一课与语文中的《雪地里的小画家》和《雪孩子》,都是认识冬天的特征,促使小朋友喜欢冬天的主题。二册品德第一单元《春天的歌》与语文第一单元《多彩的春天》更是联系紧密。
如:二年级上册的《咕咚来了》,孩子们在学的时候,肯定会说起二册语文中的自学课文《咕咚》,因为内容是一样的。教学中,我们要让孩子充分讨论,说说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明白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害怕, 要勇于找出原因。这样,孩子不仅知道了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而且还训练了孩子的说话能力。
孩子爱画画,喜欢把自己的思想用图案表达出来。《品德与生活》中,就让学生很充分地画。如《快乐的国庆节》中,让学生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祖国的发展变化,不仅培养儿童用发展的眼光看周围世界,而且激发自己热爱祖国的真实情感,体验节日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如《秋天到了》中,让学生写写画画,让学生把自己亲自经历的从种到收中最有感触的事情反映出来。
如今,我们已经把培养创新意识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确实,问题让孩子知道去探索,问题激起了孩子的创新思维。在《品德与生活》书中,有《聪明屋》这一课,这一内容又与语文课中的动脑筋、想办法这一单元相吻合,通过学了《乌鸦喝水》、《司马光》等小创造、小发明的内容后,让学生由“异想天开”到联系生活中的不方便而去“设计”解决的方法。感受到只有既异想天开又踏踏实实才有可能创造。
其实,只要我们用心钻研,就不难发现品德教材有许多方面和学生学习的语文课程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教学中,我们教师挖掘出这些联系,适时恰当的运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立足课堂,丰富深化教学的内涵。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第一阵地,主要战场。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角色发生很大变化,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协调者,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多、更鲜活、更生动、更深刻的教育。
1、充分预设课程的链接点。
我们说加强品德课与语文学科的有效链接与整合,那么教育者本身就要先“整合”各学科的知识,这是做好教育学生的前提,也是轻松驾驭课堂的基础。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够应对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疑问,真正做到学生向我们要一滴水,我们自己拥有一桶水。
语文教材中有《影子》一课,影子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模糊的概念,知道有影子这一现象,但影子如何发生前后左右的变化,由于平时观察不细,仍分辨不清,在课文的基础上,在学生对课文的知识点又感困惑之时,我告诉
2、营造动态生成的空间
把怎么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这是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学习氛围,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的有效途径。课堂上,多问学生一句“你们想怎么学”、“你们愿意怎样学”、“你们认为这节课怎么上才好”,真正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
我给孩子们营造一种宽松、广阔的活动空间,还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利,让他们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让他们去自主采集那些感性趣的、能受到启迪的、或能激发情感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学会记载;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情趣、爱好、愿望和能力,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探究、去学习,力求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3、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用亲切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在学生面前展示端庄大方的仪表,给予学生美的感受教师给予组织、引导、协调,不要摆架子,俯下身子和学生交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尤其当我们教师挖掘到品德课教学内容与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有联系时,教师应充分把握时机,用或优美或激昂或愉快的音乐感染学生,用直观而富有内涵的美术形象启发学生,不要怕麻烦,精心准备。比如在教学《我是中国人》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试着唱一些自己熟悉的爱国歌曲,唤起美好情感。然后在适当时机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与本课教学内容意义相符。在课堂教学的结尾,我播放歌曲《中国人》,引发了学生共鸣,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在音乐的感召下更为深刻。
4、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上,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教学中,我尝试着改变过去师生间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学生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所学到的、想到的、收获的、疑惑的,汇报时也不必按步就搬的一个个举手回答,让学生自由起立发言,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既在汇报结果中融合到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与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这种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用歌声、用舞姿、用画笔、用语言尽情表达着他们的感受,教师的引导、帮助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 参与实践,拓宽沟通教学的外延。
现行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到学科特点的局限,有些课文的语言编排很活泼、优美,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仍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品德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究的平台,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需要自定活动的主题,鼓励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学习资源,语文课程标准也再三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
我们应打破旧的观念,改变“关起门来自己教”的传统方式和方法,-大胆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正是在品德课教学中加强与社会实践活动整合的一种有益尝试,当然这种做法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各门学科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归根结底,是品德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践表现。
最近,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春天到了”这一组教材时,我结合了语文学科“多彩的春天”的教学内容,巧妙整合,开展“寻找春天”的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领悟课内知识,寻找、发现春天。
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就在孩子们的身边。这是多好的教育资源啊!于是,我就把生活课程与语文教学相融合,把课堂搬到了校园,搬到了大自然中,带领学生投入春天的怀抱,观察春天的变化,探究春天的秘密,让儿童用眼去欣赏春天的色彩、用耳去倾听春天的声音、用心去感悟春天的变化,通过各种感官去寻找春天、发现春天。
孩子们发现堤岸上的蓬头柳抽出嫩绿的枝条;寻找到去年秋天在公园里拍摄时还是光秃秃的紫薇树又长出新芽;看到冬日里有些泛黄的小草换上了新衣裳,看到山坡上,漫山遍野的花朵争相怒放,美丽的小蝴蝶围着它们 www.gaofen123.com ,跳起了欢乐的舞蹈田里油菜花金黄金黄,像是一块块地毯。孩子们听见成群的鸟儿在蓝天中欢唱,听见沉睡了一冬的小河,哗,哗,哗,唱起了欢快的歌儿,听见清晨青蛙也高唱起来,呱呱地叫着去田间“工作”了。
我惊奇地发现在每个孩子的眼中,都藏有各种各样的春天,而每一种春天都是那么的奇妙,那么的美丽,我震撼于孩子们丰富的想象之中。
2、丰富课内知识,体验、记载春天
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让学生动手参加自己喜爱的种植活动,有利于培养儿童观察记录的能力。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种一棵树或栽一盆花,在细心呵护的同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观察记录其生长过程。孩子们兴致很高,用稚嫩的语言,记录下它们每一次细微的变化,用多彩的画笔,描绘着它们每一的生长过程。这样就生成了一篇篇精彩的日记,一幅幅动态的写生画。
小树、小花成长记录
日期
我为小树、小花做了什么事
3月12日
种下
3月13日
Jiao水
日期
小花、小树的变化
3月12日
看不见
3月27日
长出了di一片叶子
学生在体验春天、领悟春天勃勃生机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科间的整合犹如春天的美景,焕发出勃勃生机。
3、运用课内知识,感受、赞美春天。
在充分让孩子走进春天,动眼观察,动手播种,动脑制作,动笔写、画的基础上,举办“春天的盛会”,让孩子把自己平时收集的各种春天资料进行处理和整理,以各种形式展示整个单元主题探究的成果。教室里成了春天的海洋:有同学们拍摄的春天图片展;有栽种已久、已经发芽长叶的花草;有表现手法不一的小树生长记录;有载歌载舞的春天说唱会:唱春天的歌,朗诵春天的古诗,背春天的儿歌。大家感受到浓烈的春天气息,陶醉在春天的怀抱里,我又不露声色地结合语文教学:写几句话,描述今天的这一堂盛会,写下自己心中的感受。
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既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是新课程,是课程的有效整合为我们打破学生与生活世界交往的屏障,把孩子们引进火热的现实生活,在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中,我深信这些可爱的孩子一定能变得更真、更善、更美,道德之花也定能在生活这片沃土之中处处盛开!
总之,我们的教学要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之中,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占有一切可以利用的阵地,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天性,激活学生的思维,驰骋学生的想象力,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生活中、在自然社会中,通过体验去认识事物,让学生在独立探索中成长,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在自主发展中成熟。
实践证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品德学科和语文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和链接,使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因为,走出课堂天地宽!
+《走出课堂天地宽——品德课堂与语文学科的有效链接与整合》相关文章
- 走出课堂天地宽——品德课堂与语文学科的有效链接与整合
- › 走出课堂天地宽——品德课堂与语文学科的有效链接与整合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走出课堂天地宽——品德课堂与语文学科的有效链接与整合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走出课堂天地宽——品德课堂与语文学科的有效链接与整合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走出课堂天地宽——品德课堂与语文学科的有效链接与整合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走出课堂天地宽——品德课堂与语文学科的有效链接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