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考试 | 在线试题 | 作文辅导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教育 | 试题教案课件

当前位置:得高分网中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解题研究数学教学中“陷阱题”的设计

解题研究

当前:首页 >> 数学教学中“陷阱题”的设计

数学教学中“陷阱题”的设计

日期:10-31 19:57:01 | 解题研究 | 浏览次数: 798 次 | 收藏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http://www.gaofen123.com 数学教学中“陷阱题”的设计,

    教师在练习中经常设计一些“陷阱题”,能促使学生认真审题,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陷阱题”。
    
    1.多余条件——干扰。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认为应用题给出的条件都必须用上,否则解题肯定出错。针对学生这一心理,教师设计练习时,可在题目中适当给出多余条件,让部分学生经历“上当受骗”后,提高选择条件,正确解答的能力。
    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学校五月份用电2000度,六月份用电是五月份的4/5,七月份用电比五月份节约了1/4,七月份比五月节约用电多少度?”按题意分析,“六月份用电是五月份的4/5”是多余条件。学生在解题时会出现这样的错误:2000×4/5×1/4,认为应用题给出的条件都必须用上,受到“六月份用电是五月份的4/5”这一多余条件的干扰。
    再如,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后,可安排如下题目让学生解答: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学生初次练习时,受多余条件的干扰,会有很多同学出错,当掉进“陷阱”后再次练习时,他们就会正确地取舍条件。
    2.简便方法——诱惑。
    学生在计算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只要在计算题的标题中加上“能简便计算的要简便计算”,学生的错误率就会增加,原因是他们受“简便”方法的诱惑,把本来不能简便计算的也给“简便”了。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易受“简便”诱惑的心理,设计一些陷阱题,让部分学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弄清算理。长期这样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例如,在“能简便计算的要简便计算”的要求下,可以安排以下这些“陷阱”题。
    (1)15.7-2.4+7.6   (2)4/5+1/5÷2/3
       =15.7-10       =1÷2/3
       =5.7         =3/2
    3.先入为主——定势。
    由于多次重复做某一类型的习题,学生就会先入为主,形成了思维定势。因此,教师在教学某一新知时,为防止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可设计一些“陷阱题”,让学生“碰壁”后自觉矫正解题思路。
    (1)利用原有书写格式设计“陷阱题”。如,求4的倒数是多少,列式为:4=1/4;将60分解质因数为:2×2×3×5=60;解方程时写成:4x=80=80÷4=20等。
    (2)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错误迁移设计“陷阱题”。如,利用学生学习实际数(量)进行比较多少用减法的思维定势,学习分率比较时,设计为:“甲数比乙数多25%,则乙数比甲数少25%”而掉入陷阱。
    (3)利用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后摄干扰设计“陷阱题”。例如,学习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学生接连做了几道除法应用题后,可设计一道乘法应用题。这样会有很多学生受除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干扰而掉进“陷阱”。
    (4)利用已有认知策略的干扰设计“陷阱题”。如学习带分数乘法时,可设计如下的题目,让学生判断:3 ×2 =(2×3)(1/2×2/5)=6 如果学生认为此题是正确的,那么判断失误的原因是受已学过的带分数加减法法则“整数部分、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的影响,掉入“陷阱”。
    4.概念不清——混淆。
    概念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新的概念、法则掌握得不扎实、不完整,就会出现混淆,使解题产生错误。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对“概念、法则”的混淆来设计一些“陷阱题”,促使学生形成完整、清晰的概念。如,学完“表面积、容积”的概念后,设计这样的题目:一个长方体油箱,长5分米,宽3分米,高4分米。问:(1)做这个油箱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铁皮?(2)如果每升汽油重0.78千克,这个油箱可以装多少千克的汽油?由于部分学生对“表面积和容积”混淆不清,求第二问时常常出现用第一问的结果直接乘以0.78而掉进“陷阱”。
    5.粗心大意——失真。
    小学生解题时,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数据、文字和符号的组成,他们常常因为粗心大意而对那些相近或相似符号、数据感知失真而发生错误,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粗心大意”来设计一些“陷阱题”,让其接受教训,从而认真审题,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如,在教学分数计算时,设计这样一道文字题:3个2/5的积除3/2,商是多少?此题有两处“陷阱”:第一处是3个2/5的积可能误为3个2/5的和;第二处是“除”可能误为“除以”。从而列式为3×2/5÷3/2,或3/2÷(3×2/5)而掉入陷阱。
    6.记忆不牢——模糊。
    有部分同学在学习公式或法则时,由于记忆不牢,常丢三落四,造成某些题目的判断失误。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模糊概念”来设计“陷阱”,让学生上当受骗后牢固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学习分数乘法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设计以下题目让学生判断:
    (1)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2)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有部分学生判断时,都认为这两个题目是正确的,其实他们把“0除外”给忘记了,结果掉进了“陷阱”。
    
    
    
    .
  

 
TAG:

相关分类

解题研究 更新

解题研究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