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下列哪一种行为可以构成伪证罪?
a.在民事诉讼中,证人作伪证的
b.在刑事诉讼中,辩护人伪造证据的
c.在刑事诉讼中,证人故意作虚假证明意图陷害他人的
d.在刑事诉讼中,诉讼代理人帮助当事人伪造证据的
答案及解析:c 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8.1998年11月4日,甲到娱乐场所游玩时,将卖淫女乙(1984年12月2日生)带到住所嫖宿。一星期后甲请乙吃饭时,乙告知了自己年龄,并让甲到时为自己过生日。饭后,甲又带乙到住处嫖宿。甲的行为属于:
a.奸淫幼女罪
b.强奸罪
c.嫖宿幼女罪
d.应受治安处罚的嫖娼行为
答案及解析:c.嫖宿幼女罪是指在嫖娼时,与不满14周岁的卖淫幼女发生性行为的行为。
9.罗某犯放火罪应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此时人民法院对罗某还可以适用的附加刑是:
a.罚金
b.剥夺政治权利
c.没收财产
d.赔偿经济损失
答案及解析:b 刑法第56条规定: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即投放危险物质——引者注)、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故b对。刑法第114、115条的规定,犯本罪,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故ac错,赔偿经济损失不属于附加刑。故d错。
10.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甲违反海关法规,将大量黄金运输进境,不予申报,逃避关税。甲的行为成立走私贵重金属罪
b.乙生产、销售劣药,没有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但销售金额超过了5万元。乙的行为成立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c.丙在自己的35名同学中高息揽储,吸收存款100万元,然后以更高的利息贷给他人。丙向其同学还本付息后,违法所得达到数额较大标准。丙的行为成立非法经营罪与高利转贷罪的想象竞合犯
d.承担资产评估职责的丁,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后,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丁的行为构成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应实行数罪并罚
答案及解析:b a错,走私贵重金属罪单指非法运输“出境”的行为。b对,生产、销售伪劣药罪要求“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故b不构成生产、销售伪劣药罪,但因其“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所以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c错,c情形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高利转贷罪表现为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故c不构成高利转贷罪。非法经营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物资、金银、对外贸易及工商的管理秩序,故c不构成非法经营罪。d错,丁的行为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犯本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中介组织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又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因此“收受他人财物”是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加重犯,不并罚。
11.陈某在商场金店发现柜台内放有一条重12克、价值1600元的纯金项链,与自己所戴的镀金项链样式相同。陈某以挑选金项链为名,乘售货员不注意,用自己的镀金项链调换了上述纯金项链。陈某的行为:
a.构成盗窃罪
b.构成诈骗罪
c.构成诈骗罪与盗窃罪的想象竞合犯
d.构成诈骗罪与盗窃罪二罪
答案及解析:a 陈某的行为是“乘售货员不注意”,属于暗中“秘密窃取”,而不是从明处去“骗取”。
12.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之念。某日晨,朱在给李某炸油饼时投放了可以致死的“毒鼠强”。朱某为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饼中毒,将其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其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后将其子接回,并与其子一起吃油饼。朱某得知后,赶忙回到家中,其妻、子已中毒身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朱某对其妻、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
b.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间接故意
c.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具有过失
d.朱某对其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
答案及解析:c 朱某对其子之死具有过于自信的过失。
13.下列哪一种情形不成立累犯?
a.张某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缓刑期满后的第3年又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b.李某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刑满释放后的第4年,又犯妨害公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
c.王某犯抢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执行3年后被假释,于假释期满后的第5年又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d.田某犯叛逃罪被判处管制2年,管制期满后20年又犯为境外刺探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
答案及解析:a 由于累犯的成立以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内再犯罪为条件,故被假释的犯罪人在假释考验期内再犯新罪的,被判处缓刑的犯罪人在缓刑考验期内再犯新罪的,以及被判处缓刑的犯罪人在缓刑考验期满后再犯新罪的,都不成立累犯。故选ad属于特殊累犯。
14.孙某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孙某在劳动时由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对孙某应当如何处理?
a.其所犯之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立即执行死刑
b.其所犯之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年期满后执行死刑
c.2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d.2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答案及解析:c ①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②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以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孙某在死缓执行期间有过失犯罪,但无故意犯罪,故选c.
15.行为人在实施不纯正不作为犯罪时,其罪过:
a.只能是故意
b.只能是过失
c.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d.只能是间接故意
答案及解析:c 刑法理论一般将不作为犯罪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纯正不作为犯或真正不作为犯,即刑法明文规定只能由不作为构成的犯罪。二是不纯正不作为犯或不真正不作为犯,即行为人以不作为形式实施的通常为作为形式的犯罪。其罪过可以是故意或者过失,如故意杀人罪不作为犯的罪过为故意,过失致人死亡罪不作为犯的罪过为过失。
16.关于罪刑法定原则及其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罪刑法定原则禁止类推解释与扩大解释,但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
b.罪刑法定原则禁止司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但不禁止立法机关进行类推解释
c.罪刑法定原则禁止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但不禁止适用有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
d.罪刑法定原则要求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但不排斥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答案及解析:c 罪刑法定原则的具体要求如下:①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必须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的法律,行政规章不得规定刑罚,习惯法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判例也不应作为刑法的渊源。②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③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④禁止绝对的不定刑与绝对的不定期刑。⑤刑法的处罚范围与处罚程序必须具有合理性:只能将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禁止将轻微危害行为当做犯罪处理;处罚程度必须适应现阶段一般人的价值观念。⑥对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对犯罪构成的规定必须明确;对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⑦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故选c.
17.甲利用到外国旅游的机会,为了自用,从不法分子手中购买了手枪1支、子弹60发,然后经过伪装将其邮寄回国内。后来甲得知乙欲抢银行,想得到一支枪,就与乙协商,以5000元将其手枪出租给乙使用。乙使用该手枪抢劫某银行,随后被抓获。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a.以买卖、邮寄枪支、弹药罪与抢劫罪并罚
b.以买卖、邮寄枪支、弹药罪与非法出租枪支罪并罚
c.以走私武器、弹药罪与抢劫罪并罚
d.以走私武器、弹药罪、非法出租枪支罪、抢劫罪并罚
答案及解析:c 走私武器、弹药罪是指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携带、运输、邮寄武器、弹药进出国(边)境的行为。故甲构成本罪而不构成买卖、邮寄枪支、弹药罪。如果行为人明知租用、借用枪支的人是为了实施某种犯罪而租用、借用枪支,却仍然出租或者出借,则成为租用、借用枪支人所实施犯罪的共犯,应当按照共同犯罪的规定予以处罚。甲后来的行为应定抢劫罪,故选c.
18.甲、乙共谋杀害在博物馆工作的丙,两人潜入博物馆同时向丙各开一枪,甲击中丙身边的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文物,造成文物毁损的严重后果;乙未击中任何对象。关于甲、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成立故意毁损文物罪,因为毁损文物的结果是甲故意开枪的行为造成的
b.甲、乙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
c.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和过失损毁文物罪实行数罪并罚
d.甲的行为属于一行为触犯数罪名,成立牵连犯
答案及解析:b 甲、乙二人有共同的杀人故意,亦有共同的杀人行为,二人成立故意杀人罪的共犯,打击错误是指由于行为本身的差误,导致行为人所欲攻击的对象与实际受害的对象不一致。应在故意内容与客观行为相统一的范围内认定犯罪。因此,对甲只能以故意杀人未遂论处。
19.甲晚上潜入一古寺,将寺内古墓室中有珍贵文物编号的金佛的头用钢锯锯下,销赃后获赃款10万元。对甲应以什么罪追究刑事责任?
a.故意损毁文物罪
b.倒卖文物罪
c.盗窃罪
d.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
答案及解析:c 对盗窃珍贵文物的,如果仅属窃取,应定盗窃罪;在盗窃过程中破坏珍贵文物、名胜古迹的,可以按盗窃罪或者破坏珍贵文物、名胜古迹罪中的一重罪从重处罚,盗窃墓葬,窃取数额较大的财物,应以盗窃罪论处。故选c.
20.根据刑法第20条前两款的规定, 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 必须符合一定条件,否则就会造成新的不法侵害。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进行“防卫”的,属于假想防卫;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后,进行“防卫”的,属于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属于 ;关于 的罪过形式,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 不是独立罪名,应根据其符合的犯罪构成确定罪名,对于 ,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这段话的空格中:
a.2处填写“正当防卫”,5处填写“防卫过当”,1处填写“假想防卫”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试题与解析(1)》相关文章
- 司法考试刑法历年试题与解析(1)
- › 09司法考试三校特训班航天题第一套试卷及答案解析
- › 2009年司法考试真题解析(卷一)(1)
- › 司法考试宪法历年试题与解析(1)
- › 司法考试三国法历年试题与解析(1)
- › 国际私法司法考试历年真题(1)
- › 司法考试宪法学历年试题解析(1)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司法考试刑法历年试题与解析(1)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司法考试刑法历年试题与解析(1)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司法考试刑法历年试题与解析(1)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司法考试刑法历年试题与解析(1)